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着眼传统与现代 探讨新诗新发展—— 第三届扬子江诗会系列研讨活动在江苏举行
来源:新华网 | 朱筱  2020年10月15日08:39

10月11日至13日,第三届扬子江诗会系列研讨活动在江苏举行,围绕“在江河交汇的地方——新世纪中国的伟大成就与优秀传统文化在诗歌中的投影”这一主题,来自全国的诗坛名家、文学家、评论家着眼于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创新、城市与乡土等重要议题,回顾中国新诗新世纪20年的创作历程,研讨其新的特质和走向。

扬子江诗会是江苏省作家协会打造的“扬子江”系列文学品牌之一,本届诗会包括大家讲坛、中国诗歌创作研讨会等重点活动。其中,“新世纪20年中国诗歌创作研讨会”于12日在江苏徐州举行,会议设置了“传统经典在新世纪诗歌中的投影”、“诗歌空间地域中现代性与乡土的博弈”以及“新媒体、新技术对诗歌生态的影响”三个子命题,紧扣时代发展步伐,发人深思。

在谈论新诗与传统的关系时,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西渡认为,从实际创作中看,新诗人在写作中与传统有诸多勾连,他们或吸收旧诗词汇,或翻新旧诗意境,或从传统文学、历史、典籍取材,让新诗和旧诗的关系呈现复杂面相。

“现代性”作为诗歌复兴的问题情境,在诗歌中与传统乡土构成了对峙缠绕的复杂关系。《当代国际诗坛》主编唐晓渡赞同墨西哥诗人对“现代性”的看法,即现代性以批判为基础,自然分泌出对自身的批判,诗歌是这种批判最有力、最生动的表现之一。

眼下,新媒体深刻影响着诗歌的生态,媒介技术引发诗歌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南开大学副教授卢桢认为,这种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线上自媒体诗人的大量涌现,诗歌与其他媒介进行实验性整合,为你读诗、地铁诗歌、诗电影等跨界营销方式提高了诗歌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卢桢提醒要警惕无节制的技术狂欢,过度使用影音媒介,会使读者空有一次性的阅读快感却未能建构起文学性的美感。

《诗刊》副主编霍俊明认为,伟大的诗人以个体为前提,但当个人风格、流派、社团甚至阶层、时代糅杂一起时,个人经验便上升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语言经验和现实;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认为,在经历制度转型、文化转型和互联网时代推动下,新世纪的诗歌文化更加开阔和开放。

诗歌是古老且具有文艺特质的文学样式,在多年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作品,新的话题、现象、立场和论争也被引入其历史脉络中。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汪兴国表示,进入新时代,中国诗歌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走向新生,如何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如何更好地反映时代、书写时代、讴歌时代,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重要命题。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说,今年恰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一背景下,诗人们肩负着更加重要和光荣的使命。作为诗人个体发出的声音,应该永远是个人性的,它必须始终保持独立鲜明的立场,但是一个置身于时代并敢于搏击生活激流的诗人,不能不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从他发出的个体声音的背后,我们应该听到的是群体和声、人类意识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