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诗伟 蔡家园:《生命之证》创作记
来源:《中国作家》 | 刘诗伟 蔡家园  2020年10月11日08:10

历经四个多月的艰辛采访与写作,《生命之证》这部作品终于划上最后的句号。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我们奔走在熟悉的武汉三镇,仿佛穿行在硝烟弥漫的陌生战场。与无数的医生、护士、患者、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公务人员、普通市民倾心交谈,一次又一次见证生命奇迹,一次又一次沐浴人间大爱,一次又一次领悟人生真谛……毋庸讳言,起初我们也恐慌、愤怒和沮丧,但是,在持续的“逆行”之中,我们不断加深理解、同情和怜悯,也日益获得了温暖、力量和希望。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行动中确证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的价值。是的,只要摒弃定见,走出书斋,真诚直面生活,融入人民大众,必然会有理性正大之感。

那也是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每次采访完回家,我们都要在停车场逗留半个小时,让冷风吹散身上可能沾染的病毒,然后才进家门。一进门就赶紧闪入自己的房间,剥下外衣晾在阳台上通风。每天,我们在家中都戴着口罩,尽量不和家人同处一室,更不敢同桌吃饭……幸运的是,我们顺利完成了采访计划,我们和家人都安然无恙。

穿越寒冬飞雪,挥别春日繁花,一路走到初夏,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参加了武汉“封城”抗疫战斗。作为亲历这场疫情的武汉人,作为写作者,我们必须用“心”记录这一段非常历史。这不仅是责任,更是义务。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记录可能存在着诸多局限。但是,我们自始至终坚守了一个原则——真诚书写。我们完成了当初对良知的承诺。

我们希望通过《生命之证》为社会留档。“封城”抗疫没有先例,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带来全面挑战,也对个体生存带来全新考验。我们试图以在场的姿态全景记录国家、社会、个体在疫情中的反应,以文学的方式留存原生态抗疫档案,为未来的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一手鲜活材料。

我们希望通过《生命之证》为历史存真。亲历者未必能看清真相,也未必能写下关键事实;而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似是而非。对于事实,除了充分的听到和看到,更需要秉持科学精神,进行调查考辨,厘清逻辑,还原本来,呈现意义。我们认为调查式写作有助于探寻真相,捍卫真理。

我们希望通过《生命之证》为民族铸魂。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悲壮斗争中,中国人、武汉人英勇无畏、大义担当,书写了最生动的“中国故事”,展现了最深刻的“中国精神”。我们关注各个层面的人物,力图以新的美学方式揭示丰富多彩的人性内涵。我们将更多的笔墨留给了“小人物”,着力刻写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是沉默的行动者,是社会的支柱,是民族的脊梁。

我们希望通过《生命之证》为人类问道。病毒攻击没有国别、种族、阶层和意识形态差异,武汉人的遭遇就是人类遭遇的缩影。瘟疫始终是不常有的“常态”。只有理性地以总体性视野来客观审视这场疫情,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思索“瘟疫与人类”的课题,包括人类究竟应该怎样与病毒相处,包括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心理问题,也包括人的生命观、生存观与价值观。

人类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遇新冠疫情突袭,我们谨以此书为证。

需要说明的是,《生命之证》所述事件和采用的数据截止于2020年6月9日。

《生命之证》的采访、写作与发表(出版),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永远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