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教师节与社科大师“面对面”,68位大师走进上海地铁
来源:澎湃新闻 | 范佳来  2020年09月10日15:46

陈望道、熊佛西、贺绿汀……走进上海地铁,或许在无意间,你就能邂逅这群星光璀璨的社科大师。

9月10日,由上海市社联和上海地铁共同举办的“礼赞上海社科大师”特别活动拉开帷幕,在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上海图书馆站、交通大学站、金沙江路站、江湾体育场站、陕西南路等10个车站、20个公益灯箱上,将集中展示68位社科大师的事迹,宣传他们的治学精神、学术传统和人格品质,用“大师精神”加深上海的文化底蕴。

9月10日,由上海市社联和上海地铁共同举办的“礼赞上海社科大师”特别活动拉开帷幕

除此之外,还能通过灯箱海报直观了解部分社科大师的精选格言,并通过扫描二维码收听《海上先声》大师短音频、收看大师纪念特稿,进一步了解上海社科大师的学术思想、师者风范和人格品质,本次活动将持续至10月9日。

社科大师进地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此次在上海地铁展示的68位上海社科大师中,涵盖历史、哲学、社会、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的开山鼻祖和代表人物,例如复旦大学新闻系前系主任陈望道,上海师范学院前院长廖世承、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熊佛西,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贺绿汀等。在他们的弟子中,涌现出陈光磊、焦晃、葛剑雄、姜义华、熊月之等无数星光熠熠的专家学者,可谓桃李满天下。

行人在地铁站中驻足留步,观看68位社科大师的事迹和格言。

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看来,这群社科大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握时代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他们以高远的志向、高尚的情操言传身教、做出表率,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例如,陈望道年轻时脾气火爆,被称为“红头火柴”。但他对于学生却充满慈爱。他经常在校务会上讲:“如果学生生病了,就是我们工作没有到位,我们对不起他们的家长。”“我不教学生做绵羊,我教他们做猴子”,他和很多学生,如陈光磊、施存童、夏征农、周有光等,都保持着长期深厚、亦师亦友的情感联系。他一生心系教育、热情办学、爱生如子。

陈望道说:“我不教学生做绵羊,我教他们做猴子”——他的教育思想就是要让青年学生富于活力,善于思考,敢于创造。陈望道的课堂教学也是启发式的,他常常提出问题跟同学们讨论,把自己作为平等的一员,但能把大家引领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上去。课堂上,中等身材的他,穿着布长衫,说话带着浙江义乌口音,而讲解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还常多诙谐之语。

熊佛西家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师的熊梦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熊佛西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最后也是65岁在院长岗位上去世的。他曾说:“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在他的回忆里,熊佛西从来不摆院长的架子,他总是亲切地称呼学生为“孩子们”。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无法上学,他就用自己的薪金供他们读书;学生没有蚊帐,他出钱买;学生食堂缺粮食,就将自己家里的存粮送给食堂。即便是生命的最后,在华东医院养病的他也要坚持每天到校园里走走。

“在地铁上,也许一幅招贴画、一段短视频、音频,哪怕是一瞬间的触动,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熊梦楚说。每年教师节,上海戏剧学院的熊佛西像前都会堆满鲜花,都是校友自发送来,还有年轻学生在像前鞠躬,和熊老合影,这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对大师精神的自发传承。

用大师治学精神,展示上海城市文化底蕴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上海社科大师的人格风范和治学精神,不仅显示大师本人的胸襟和智识,也展示了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形象。

“大师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术成就上,更有教书育人的层面,他们的学生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任小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师们也有青春岁月,也曾倾尽全力投身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时代需要这种锲而不舍、‘板凳不怕十年冷’的精神,他们能够隔绝外界纷扰,执着专注,立德树人,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奉献毕生心血。他们的报国之志、为民之心、育才之德、创新之能,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和发扬。”

上海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镇,一直以来,上海社科界群星璀璨、名家辈出,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之所在。2018年5月14日,在“纪念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两周年暨上海社联成立60周年”大会上,市社联曾推出首批68位“上海社科大师”,如今,这68位大师走进地铁,与市民更近距离接触,让“大师精神”不再拘泥于庙堂之高,飞入寻常百姓家。

地铁是城市运行的主动脉,也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近年来,上海地铁逐步形成了以人民广场站为核心展示区,以车站和车厢为展示平台,集合近300项各类公益主题文化活动、200余列次文化列车、700场地铁音乐角公益演出、近百场文化长廊展示和建筑艺术等为一体的地铁公共文化新品牌。原本简单的都市交通出行,正在逐渐变为“有温度”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