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上海书展·现场 姬中宪:当医疗无法拯救我们时,还有文学
来源:澎湃新闻 | 罗昕 周心怡  2020年08月18日08:11

舅舅和外婆最大的资本是他们都没有病。这年代,没病比有钱更富有,更经得起挥霍。——选自姬中宪《缓慢而永远》

“养老”、“看病”、“孝亲”、“育儿”这一系列社会议题,深深牵动着几代中国人的心。“如何同时照顾好自己与家庭”“如何面对身边人的生老病死”“我们怎样度过这一生”…… 这些 “灵魂拷问”,或许能在作家姬中宪的新作中找到回答。

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姬中宪最新作品《缓慢而永远》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推出。它由11个风格各异的中篇组成,记录了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下的中国,人们正日复一日亲身经历却未待言明的人生况味。

姬中宪曾是中国第一代职业社会工作者,现任教于华东政法大学,同时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8月13日,他和批评家木叶做客上海展览中心,在“《缓慢而永远》新书发布会及创作谈”上展开一段与时代、与生命的对话,共同解读我们生命里的那些“缓慢”和“永远”。

8月13日,姬中宪(左)和木叶(右)在上海书展

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拼组出人的一生

对于这本新作的内容主旨,姬中宪坦言自己很难概括。“如果能用一两句话讲清楚的话,就没必要写那么厚的一本书。非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我写的是至亲的生老病死,是我身边亲人、师友的生活和身心变迁。”

“通过里面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我想拼组出人的一生。我们究竟怎么度过这一生?尤其在这样一个时代,到底是什么在内心最深处,深深地抚慰我们、支撑我们?这是我想表达的。” 姬中宪补充道。

木叶评价,整本书给他的感觉是在写“一个人”的一生,跨越了百年的历史,但这个人又好像有分身术,因此试图把很多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融汇其中。“看似人很多,身份各异,又始终有一条明晰的主线在其中。”

在木叶看来,非虚构更考验作家的想象力与节制。《缓慢而永远》写的是人和他人、自我和世界。

《缓慢而永远》

“我看完这本书后还想到‘有情’和‘无情’,从‘有情’到‘无情’再到另外一种‘有情’。比如书中‘老姥娘’去世时,主人公的妈妈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是回老家给奶奶奔丧,还是送自己的孩子到上海读大学? 这位妈妈非常为难,犹豫再三最后说了三个字:去上海。其实你能从这三个字里感觉到人生与人心。这个决定貌似是无情,对自己的前辈先人的无情,却又蕴含着对儿女以及未来的深情。”

除了这种两难的“选择”,《缓慢而永远》还涉及教育、养老、家庭关系、医患关系、城乡差距等话题,让许多读者颇为关注。

《缓慢而永远》记录了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下的中国,人们正日复一日亲身经历却未待言明的人生况味。

姬中宪表示,聚焦这些社会问题并不是他的写作本意,他最关注的永远是问题中的人。他将医学与文学作了一个对比阐释:“书里讲到了医生跟一位癌症病人的医患矛盾,经过社工的调解,成功避免了医患冲突。这是一个很有社会价值的话题,但是我最终要透过社会问题回到人本身,围绕人去叙述。医学,以及医学所代表的科学式思维、数据式思维,总是致力于用快速、直接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身体的衰老和疾病等问题,但文学不是医学,文学给出的一定不是快速简单的办法,而是缓慢却又永远的一剂良药。当医学无法拯救我们的时候,当我们的生活无法避免痛苦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更加深刻的抚慰和支撑。”

写作不是职业,而是人生的一种状态

除了作家,姬中宪同时还承担着社会工作者和大学教师的角色,丰富的生活阅历或许能帮助他在写作的道路上“缓慢而永远”地行走着。

但面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姬中宪坚持认为写作并不是他的职业:“我的职业有多次转化,而且跨度还挺大,当年在上海浦东做社工做了8年,后来去华东政法大学做大学老师,但是写作这件事却是我从识字时就开始的。”

“一个人的职业可能有很多种,但是他最想做的事情、最关心的事情, 可能只有一件。毫无疑问对我来说写作就是最重要的那件事情,我做什么都没有耽误我写作。我做社工的时候在写小说,教书的时候也在写。这么多年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不变的是我一直在写作。写作对我来说不是一个职业,而是我人生的一种状态,是我和世界相处、和他人和解的一种方式。我写身边人不是为了赞扬或者批判他们,而是为了理解他们。”

木叶强调了这种“理解”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去理解身边人,无论是长辈、同辈,还是小辈,你也要去重新理解故乡那片土地,理解现在生活的这座城市。到最后是去理解未知未明的世界,理解万物,最终回到理解自身。很多好的作品就像爬山一样,是向着‘永远’之巅的登攀,但这个向上的过程又是缓慢的,迂回的,充满可能的。”

“人的一生就像一些时间花瓣。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时间的花瓣中,有些花瓣会结成好的果实,有些花瓣可能直接就坠落,随风而逝,有些花瓣甚至会变成叶子、变成新的枝条,而那些新枝条也会深入土地,或者跨越到新的时空中。这本书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人生的来龙和去脉。”木叶说。

少看手机少上线,尝试回归“缓慢而永远”的生活

姬中宪坦言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缓慢”的人。“我选择将写作作为我的生活方式,就必须是缓慢的。这本书前后写了十年,一点不夸张,我做事都是以几年甚至十年为基本单位来进行测量的。所以我想文如其人,书如其名,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当我们进入万物互联的快时代,“慢下来”似乎成为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美好心愿。如何处理好“缓”跟“快”之间的关系?许多人深陷此困。

对此,姬中宪给出了自己的做法——“少看手机,少上线。”

“只要进入到线上,你必然会进到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一种状态,完全无法预计下一个信息是什么,从而陷入到快速旋转的状态。所以当我想‘慢’的时候就会把手机放到一边,回到现实当中。这次的疫情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很大警醒,当我们习惯快速的生活之后,如果因为某些事情而不得不慢下来的时候,还能慢得下来吗?如何回归这种相对‘缓慢’的状态, 如何从面对世界、面对他人,转而面对自我、面对身边人,去思考人生中那些‘永远’的事物,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姬中宪强调。

他以书中“100岁的外婆”这一段为例来描述这种“缓慢的状态”:“一个人活了100年,想一想都觉得非常惊叹,甚至很可怕。在今天这么快速变化的时代,有什么东西能过了100年,仍然有生命?我特别描写了外婆的头发,在100岁的时候她的头发还在茂密生长,这给人一种生命的震撼。这种旺盛的生命力,非常缓慢,也非常永远,我写出了很多这种又缓慢又永远的东西。”

他说:“在我心目中,缓慢又永远的这些东西非常重要,我给它们留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不管我怎么忙,我总还是要回到我的书桌面前,打开我的电脑,慢慢地去写我想写的东西。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又与我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件事情。我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不是能够做到在被时代裹挟的大背景下,稍稍保留一些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