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今年的上海书展,转型力度前所未有 ——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颜维琦  2020年08月18日06:23
关键词:上海书展 徐炯

徐炯

2020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将于8月12至18日如期举办。这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举办的一届书展,尤显特殊,更具挑战。

今年的上海书展如何在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的基础上办好,更好回应市民期待与需求?如何把握机遇,加快创新转型,让上海书展的特色更特、优势更优、长板更长?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

两个“关键词”:安全、出彩

中华读书报:上海书展每年备受上海市民乃至全国和国际读者关注。因为疫情的缘故,今年的上海书展能不能如期举办、怎么办,大家一直格外关心。在疫情防控方面,上海书展有怎样的安排?

徐炯:2020上海书展有两个“关键词”:安全、出彩。既要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活动举办安全有序,也要引领阅读文化风尚,带动产业经营复苏,让市民读者安全感十足、获得感满满、幸福感充盈。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场大考。如期举办2020上海书展,以“阅读的力量”对此有所贡献,是上海出版人的责任。当然,种种不确定性和全新挑战,考验着上海书展团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书展筹备期间,我们多方深入调研,研判新需求、新变化、新趋势,确立底线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制定务实措施,对标进博会服务保障水准,对书展疫情防控和办展机制、方式、项目反复调整优化。

今年书展主会场仍然设在上海展览中心。经过努力,展场面积首次扩展到2.6万平方米,比往届增加10.8%,将有助于分散人流,提升现场观众的安全感、舒适度。适应确保疫情防控的新需求,本届书展依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要求,制定严密的防控措施。如,完善展会现场防疫工作体系和应急预案,专设卫生组统筹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置工作;结合场馆面积合理设置读者入场人次,调控现场参观人流,降低人员密度;每日分日场和夜场两个时段进场离场,时段之间留出必要时间用于人员清场及场馆防疫消杀;所有票证采取实名预约制,做到可查询、可追踪,做好观众信息动态监测;缩小现场图书展存空间,加大读者活动空间,提升现场体验度;观展读者需出示身份证和绿色健康码、检测体温、佩戴口罩入场。

在这里我特别要对关注上海书展的读者说一句,今年的防控举措会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便,我们深感歉意,但是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支持和配合,毕竟安全第一。我们会通过线上平台、官网、官微等多个渠道,及时发布相关公告提示。当然也会有一些动态的提示,比如一旦预计现场客流会达到峰值,我们也会及时做好信息发布,请大家不要再一路奔波来到主会场。

今年我们将通过分会场配置更多的活动资源,来做好主会场的分流工作。线上的内容也会大大丰富,功能大大提升,不仅能够看直播,还能够现场买书,现场查询有哪些书等等。我们也希望通过线上“书香满城”做好分流工作。

阅读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上海书展力争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和内容、安全舒心的现场环境,确保疫情防控和文化服务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为市民百姓重建阅读生活提供助力。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转型力度前所未有

中华读书报:刚刚您提到,今年上海书展的线上内容大大丰富,功能大大提升。事实上,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上海书展迈出更大的转型和创新步伐。

徐炯:这几年关于书展要不要变的讨论一直有,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实体书店的变化这么大,书展怎么变?很多人买书不去实体书店了,为什么还要办一个书展?随着阅读的介质和产品发生变化,销售方式和消费模式发生改变,书展必须要对新的变化有所应对。这两年,上海书展也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疫情的倒逼,使得今年书展在转型升级上跨出一大步。

可以说,今年的上海书展,转型力度前所未有。不是在书展传统的框架下去容纳新内容,而是要把新的内容和书展融合,去塑造一个新的上海书展,这是上海书展的转型方向。

大家知道上海书展有一个中央舞台,在主会场中央大厅里面。今年网上我们也会有一个虚拟的中央舞台,也就是即将亮相的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线上平台。在这个“中央舞台”,云游书展、云首发、书展攻略、活动日历、直播荐书等功能一应俱全,形成实体书展的线上镜像。

上海书展还在扩大“朋友圈”。澎湃新闻、看看新闻、东方网、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等众多新媒体和网络文化平台,将共同组成“上海书展线上朋友圈”,深度整合线上线下阅读资源,实现线下活动线上直播,同时,同步策划举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线上阅读活动。

一个书展最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仅在于尽可能多地汇集全国好书和高质量活动,而且要让尽可能多的读者共享。通过扩大上海书展的“朋友圈”,可以帮助我们“出圈”,让更多受众能接触到不同的阅读内容。

中华读书报:书展的一部分功能走到线上,圈子更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实体书展举办的意义是什么,是否不可替代?

徐炯:书展和实体书店一样,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功能,比如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接触、随意的交流,包括参加阅读活动,也包括一种无声的交流,比如注意到别人都在买什么书,在现场受到一种热情的感染等等。这些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书展还是要继续办下去。它始终有它自己独特的作用。

另一方面来讲,书展也要适应变化,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这两年我们在书展前后和读者的接触当中,有不少读者提出,上海书展太热闹了,有些嘈杂,希望书展现场有更好的体验和环境。书展的拥挤,跟展馆的客观条件有关,跟我们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有关系。很多书店、出版社参加书展,还是喜欢带很多书来,实际上,如果线上线下融合得好的话,完全不需要把书都带到现场来。

今年我们提出,请各个出版社多带新书、好书来,但不要带太多的书来。今年书展的现场销售将和线上销售结合起来,我们提倡出版社可以出样展示,但是不要带太多的复本。现场不能供应的,可以请读者在线上购买,而且可以送到家。

今年的上海书展还将着力打造“云首发”模式,探索推出上海和全国出版社的重点新书“云首发”活动150场,提升书展“首发机制”能级。疫情发生以后,出版社被“逼”到了线上,在这方面的软硬件和精力投入很大。今年书展期间不少出版社也会设立直播室,这是一个很好的变化。

今年书展设立的未来阅读馆,也会集中展示数字阅读的渠道平台、内容产品、技术形态、IP运作等新技术、新模式。我们希望,未来阅读馆能够成为上海书展一个常设馆,在这里不仅是集中展示,还能不断有新的代表未来图书出版和阅读形态的技术、产品进来。各行各业、圈内圈外在这里相互启发,在这个空间碰撞出灵感火花,促成一些新的变化。

不管怎样变化,上海书展关注阅读本身、从阅读中汲取力量的初心不变。不管怎样变化,上海书展借助多种平台,不断丰富阅读推广的手段,让市民读者更加便捷地与阅读相遇的追求不变。

走出“小圈子”更好地融入生活

中华读书报:我们注意到,今年的上海书展提出重新设计规划实体书店品牌馆,是出于什么考虑?

徐炯:前几年为了支持上海实体书店的复苏,我们在书展中引进了不少实体书店,当时主要是为了提高这些书店的能见度,也逐步把书店的一些新的概念在书展上展示,希望对同行有所启发,对整个行业有所带动。

今年我们把这些实体书店从上海展览中心的主体建筑中搬出来,引入“街区”概念,全新规划实景版“实体书店品牌馆”,打造一个汇集特色、品牌书店的沉浸式“书香主题街区”,一方面增加实体书店的参展面积,另一方面也让它们更集中,希望吸引更多观众去参观。

有人说,把书店当作书店办,就把书店办死了。我们希望这些实体书店能够提供给读者“沉浸式的体验”,能展示实体书店更多的功能,呈现“书店+”的融合多元业态。实体书店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咖啡、文创等等。有些还有它自己的“书店+”模式,比如说有些实体书店这两年有“书店+乐器”的培训模式。所以有更大的场地、更好的布局,可以更充分地展示实体书店的多元化功能。

今年我们也会力推上海书展“进商圈”“进社区”,使阅读活动与基层特定人群打通,助推实体书业及周边产品的经营复苏。书展线下阅读活动的呈现方式将更为立体和多元。去年书展上,基于前年“国学七天七堂课”的创意衍生出“七系列”,把同一类别图书的阅读活动进行优选后设计整合成一个系列,在书展7天里每天举办一场,大受读者欢迎。本届书展将强化“七系列”阅读活动品牌和体系的打造,聚焦不同主题,使其成为倡导精读、深读的有效载体,满足读者对于阅读品质的需求和追求。包括“四史”七天七讲、“国学七天七堂课”、“亲子七天乐”等。“这些活动创新性地采取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或多个网络平台共享传播,或跨界融合餐饮、旅游、文化消费等相关行业的新模式,彰显新阅读的丰富多彩。”

中华读书报:“作家餐桌计划”是今年上海书展的一项新内容。我们注意到,上海书展和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徐炯:“作家餐桌计划”是我们和上海市文旅局共同策划推出的,精选7家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餐厅,邀请作家畅谈生活美学、推荐个性书单。这些餐厅每家都将冠名常设一张“作家餐桌”。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吸引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身边的城市。

这个新创的活动,也代表着我们一个新的着眼点:阅读是一项生活内容,同时又与其他生活内容相互融合,人们通过阅读追求高品质生活、让生活更美好,比如吃得更健康、穿得更个性、旅游更深入、爱好不“业余”,等等。希望“作家餐桌计划”产生示范效应。

上海书展的口号叫“我爱读书,我爱生活”,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也在不断深化。我认为也可以反过来读:“我爱生活,我爱读书。”因为热爱生活,所以想使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品质、更美好。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很重要的就是要有生活的知识和智慧,这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

阅读其实是每个人的需求,不要把阅读狭窄化。阅读推广要“破圈”,走出阅读爱好者的小圈子,触及并惠及更大人群。上海书展也要走出去,走出阅读爱好者的那个小小的“圈子”,要更好地探索融合,而不是作茧自缚,凡是有利于出版业生存发展、有利于阅读推广的做法都可以、也应该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