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长篇报告文学《中华水塔》:三江源的创伤和希望

来源:文艺报 | 张陵  2020年08月12日08:49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战略推动着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问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作家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华水塔》就是其中一部。这一次,他进入地处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的那片宽广辽阔而神秘奇异的山地原野,将目光聚焦于我们中华民族母亲河发源地的生态问题,一边艰难地行走,一边进行认真的调研考察,以一个作家独有的目光与思考讲述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故事,揭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现状,传递了深厚的情感能量和思想力量。

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们国家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这三条江河被称为孕育中华民族生命的母亲河,是我们这个民族生存斗争和发展命运的血脉。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母亲河,就是守望我们民族的好日子、好时光。这个道理认识起来并不难,但我们却在现实中不断付出沉重的代价。事实上,三江源的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令人担忧。由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生态破坏,已经危及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沿线的广大城市和乡村,并且使河流的源头地区也没能幸免。虽然国家不断投入资金,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三江源的生态危机仍然远远没有解除。《中华水塔》在引言部分就摆出大量的案头资料,文中对人类良知的失却和责任担当的无力,表示了深深的痛心和理性的谴责,并确立了作品的问题导向意识。

三江源的地理环境、生活形态、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在作家的眼前展开。在日月山唐蕃古道上,他跨越时空,寻到了十几个世纪以前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足迹,还原了青海湖最短也是最重要的支流尉迟川“骑马过河踩死鱼”的原始生态模样,与今天的青海湖的生态现状进行鲜明的对比。在常年干旱无雨的共和盆地,他寻找到了曾在这里建立的大型劳改农场旧址,几万服刑人每天轮流在几近干涸的小河沟里驮水的场景历历在目。在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的生态敏感区星星海,作家得知仅在短短的20多年里,星星海一半以上的海子就在天地间蒸发了,变成了荒滩和沙窝子,有些地方的河流还出现断流现象,紧接而来的便是没完没了的沙尘暴。而被称为“天神后花园”的雪山脚下,到处是旅游者留下的垃圾,环保志愿者们不得不请求过路的司机帮忙,顺路将垃圾带出保护区。在如同传说中一样美丽的通天河边,作家看到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采砂场把河两岸本就脆弱的植被大片大片地撕裂,把河道挖得支离破碎。在楚玛尔,作家看到由于狼、熊、狐、鹰、雪豹等高原动物大量被捕杀,高原鼠兔没有了天敌,故而无节制地繁殖,导致草原上到处是鼠兔的洞,并在地下连成片,造成草场的严重退化。进入可可西里,作家的情感似乎变得悲壮起来了。这里是藏羚羊的天堂,千万年来安宁而平静。然而有一天,为商业利益所驱使的犯罪分子突然冲了进来,对藏羚羊进行了手段极为残忍的血腥屠杀,这一物种几近灭绝。在这危急时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那就是英雄索南达杰,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世人对可可西里的关注,而这时,藏羚羊已被屠杀得只剩下不足1万只。国家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现在藏羚羊种群得到保护,数量也发展到7万多头。可可西里的惨剧,至今都是我们的痛点和耻辱。

坦率地说,任何一个作家,当他思考生态环保题材的时候,都是忧心忡忡,甚至有些悲观的。《中华水塔》也不例外,作者对三江源深情而忧伤的基调一直贯穿作品始终。事实上,这种基调并非全是愤怒谴责的悲观情绪,而又带着直面现实的勇气,带着敢于思考探索的态度,更是带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去寻找在这样一个地区:人与环境的友好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危机中寻找转机,从人类严重的过失中看到人类正在进步。也许,这种思想探索通过一部作品还无法完成,但却能够使作品原本忧伤的基调透出动人的诗意,从而使主题思想具有诗或散文一样的张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描写的那些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经受着生态危机折磨,勇敢自觉地站出来保护生态环境,守望母亲河源头的人民群众和有识之士,成为作品表现的亮点。他们是三江源的守护者,也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建设者。有了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的思想立意就超越了一般性的环保题材的作品,从而有了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共和县林业站的工程师郭增鸿从青年时代起,就在这里治沙栽树。为了找到一种能在这荒漠干滩上生长的树种,他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可以说,他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度过了一个个艰苦的日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就在几近绝望的时候,他选择的乌柳树在沙窝里挣扎着,意外地存活下来,并且抗住了风沙。如今,这个树种在这里撑起了一片绿荫。然而,郭增鸿知道没有充足的水,树没法活下去。而在荒漠上最缺的就是水。于是他发明了一种“水钻造林”的方法,治理了三万多亩的荒漠。面对四百多万亩的荒漠,他要走的路虽然还很长,但他眼中充满着希望。

桑杰是当年部落的好猎手,擅长猎捕藏原羚(白屁股),作品描述了他当年猎杀“白屁股”的情景:“只要那斑白色在沙丘间一闪,桑杰一枪打过去,几乎百发百中。”过去他一直为自己而骄傲,现在却感到特别恐怖。一想起来就心痛。如今,他已经以赎罪的心态成为“白屁股”最忠实、真诚的保护者。共和盆地像他这样赎罪的猎手很多。于是“白屁股”又多了起来,它们安静地吃着草,再不用担心有猎枪对准它们。

隆宝湖的“鸟人”文德江措,他永远用望远镜警惕着每一个进到隆宝湖地区的人,生怕有人对这里的黑颈鹤心存不轨。只要被他盯上,他就用非常粗暴严厉的态度进行驱赶。看到他现在风餐露宿的粗犷模样,很难想象他曾经是一名温文尔雅的小学老师。实际上,他在隆宝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当护鸟员保护黑颈鹤已经30年了。每年黑颈鹤产卵孵化季节,是他最辛苦的时候,他得日夜守候。除了防范偷猎者外,还要防范其他天敌来偷蛋。在漫长的工作中,他发现人类与鸟类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是人所应该站到的位置和心态,隆宝湖愈野生愈迷人。

穿着一身绛红色袈裟的果洛周杰,以大慈大悲之心致力于高原雪豹的保护,被人们称为“雪豹喇嘛”。他原来对雪豹知道的并不多,在一次偶遇远渡重洋来考察的近80岁的美国动物保护专家乔治·夏勒博士后,他才知道雪豹的珍贵,体悟到自然生灵的重要,开始追求人与动物之间那种“灵魂相遇”的崇高境界。于是他加入保护雪豹的队伍,成了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者。科学家吕植则被誉为“雪豹妈妈”。她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参与雪豹保护活动,还不断动员当地牧民和群众一同参与,协调好民生与环保问题,努力设计建造一个个“生态特区”。她做出的贡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肯定。

杨欣,一个充满激情的长江探险漂流者。当长江漂流成为历史以后,他就来到了源头地区,转身成为一个民间环保人士。30年来,他不断成立专项民间环保组织,展开了许多项目,如自筹资金建立可可西里第一个自然保护站,接着又建立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等。还有读法律的硕士研究生张海洋,他志愿来到唐古拉山回收垃圾。他和志愿者每天把收集来的垃圾打包,动员路过的司机们把垃圾带出保护区。这项工作开展得很艰难,但他们仍然没有放弃。

这样的人物故事在作品里还能读到很多。也许,从整个环境保护大局来看,他们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但这些弱小的力量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意志和动力。他们汇集在一起,就是三江源的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延伸开去,就是一种心怀家国的人民精神。

《中华水塔》对三江源地区高原、荒漠、森林、河流和各种野生动物生动细腻的描写,不仅表现出作家的深情,更是反映出作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思考,作品丰实的主题内涵所提炼出来的几个思想观点应该引起我们的共鸣:

一是必须敬畏大自然,承认人类的渺小。人类在发展进步的同时,滋长出一种狂妄自大的思想,以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失去了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其实,面对劫后余生、千疮百孔的大自然,人类不得不承认自己终究是个失败者。在《中华水塔》中作家说道,青藏高原的每一座山都是神山。我们对这神山只有敬畏,才能正确清醒地认识自己。

其二,人类源于自然,不可脱离自然寻求发展。人类生活的所有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应时常心怀感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运紧紧依赖着三江源,我们只有和三江源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诚如作者在《中华水塔》中所言,无论对于大自然还是三江源,人类都必须明白,我们掌控不了自然,自然却掌控着人类的命运和命脉。

其三,人类偿还的方式,就是把大自然重新交给大自然。像三江源这样特殊而又敏感、脆弱的生态区域,不搞大发展,不搞大开发才是根本,才是出路,才是真正将它交还给大自然。诚然,作者在《中华水塔》中提到,人类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干预和破坏,但也不能任其发展,良性介入有助于自然恢复生机。保护环境生态,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