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发现金岳霖佚文十九篇

来源:中国社科网 |  郑建成  2020年08月07日07:19

今年是我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杰出教育家金岳霖(1895—1984)诞辰125周年。2013年12月,人民出版社曾推出六卷八册《金岳霖全集》,收录了当时搜集到的金岳霖的所有中英文论著。2017年,王中江教授又发现了金岳霖政治思想和逻辑著述佚文八篇。近日,笔者在查找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又意外地发现十九篇金岳霖先生的新佚文。这些佚文的类型和内容,不仅丰富多样,且时间跨度大,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都有,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金岳霖的人生经历与思想非常有帮助。

这次新发现的十九篇佚文分为四类。一篇学术论文《意念底摹状与规律》,载于《图书季刊》1943年新第4卷第1、2期合刊。一篇学术讲演记录《休谟对于近代哲学史上的影响》,载于《大公报》(天津)1927年1月29日第6版。另有十六篇发表在《晨报》上的特约通信,分别为:《油》,《晨报》1922年11月7日第6版;《煤》,《晨报》1922年11月11、12日第6版;《地》,《晨报》1922年11月21日第6版;《德国经济窘状》,《晨报》1922年11月26日第6版;《德法之衰败》,《晨报》1922年11月28日第6版;《美国的国性》,《晨报》1922年12月3日第6版;《美国国民之性情》,《晨报》1922年12月8、9日第6版;《英国十月政变与今后政局》,《晨报》1923年1月6、7日第6版;《英国总选举前的形势》,《晨报》1923年1月9、10日第6版;《英国总选举结果与两大党》,《晨报》1923年1月13日第6版;《美国教育的长处和短处》,《晨报》1923年1月17、18日第6版;《英国总选举结果大观》,《晨报》1923年1月19日第6版;《欧美政海杂谈》,《晨报》1923年1月23日第6版;《美国的政治》,《晨报》1923年1月24、25日第6版;《伦敦会议与赔偿问题》,《晨报》1923年2月15日第6版;《最近欧美之关系》,《晨报》1923年2月22日第6版。还有一篇关于《武训传》的笔谈,载于《学习》1951年第4卷第5期。下面,笔者按照发表时间先后,对其中一些佚文的内容与意义作简要介绍。

《晨报》特约通信

目前发现金岳霖在《晨报》上一共发表特约通信二十二次,其中有六篇是分两次刊载,故最终统计为十六篇。这十六篇通信的刊登时间从1922年11月7日至1923年2月22日,一共持续三个半月。而金岳霖撰写这些通信的时间,最早可能开始于1922年8月底或9月初,最后一篇则可能写于1922年12月中下旬。也就是说,这些通信应该是写于金岳霖在德国游学期间。

金岳霖这些特约通信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分析,尤其是欧美政治经济及其关系。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金岳霖对一战后国际秩序变迁的观察,以及对美国国情的介绍。

关于美国国情,金岳霖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两个事实。一是美国的地理环境,东西两大洋少有外患。二是美国经济性质的国性,这既是美国历史的结果,也有人情与思想的关系。(《美国的国性》)美国的国性是一种经济性质的国性,所以美国人情也是一种经济性质的人情。(《美国国民之性情》)1927年,金岳霖在《东方杂志》第24卷第1期“国际现势”专号上发表《美国》一文,其内容可以看作是他在《晨报》上关于美国通信内容的进一步思考与发展。

金岳霖游学的经历在学界以往研究中很少被提及。因此,他在《晨报》上发表的这些特约通信的发现,弥补了对金岳霖研究的部分空白。

关于休谟的演讲

1927年1月22日,《晨报》和《益世报》同时刊登消息说,北京学术讲演会同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学会、北京学术研究会定于当天午后三时,在民大礼堂请金岳霖讲演,题目是《休谟在现代哲学上的影响》。1月29日,《大公报》刊出由该报通信员庚垣记录的金岳霖讲演内容,标题为《休谟对于近代哲学史上的影响》。

金岳霖的讲演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他为什么要介绍休谟,二是休谟学说应注意的地方,三是研究休谟哲学的结果,四是休谟哲学的影响。金岳霖在正式讲演前的开场白预先声明了三件事情:第一,他对于哲学思想多用英文讲,现在乍然译成中文来讲,不免有“词不达意”的弊病;第二,他的言语常带湖南口音,一时不慎恐怕听众会听不很清楚;第三,哲学的名词和人名译成中文,会有意义不明了的时候,务请听众原谅。

金岳霖认为休谟对于西方哲学很重要,而且他自己也觉得有兴趣:“(休谟)对于近代哲学影响很大,但是中国仅知道有罗素和杜威两位哲学家,因为他们曾来中国游历讲演……”“总而言之,现代的哲学都和休谟有续续不断的关系。”

金岳霖后来回忆说,1922年他在英国伦敦读书时,有两部书对他的影响特别大,其中之一就是休谟的《人性论》。1928年,金岳霖关于休谟《人性论》中知识论的长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哲学评论》第2卷第1期“休谟”专号上。因此,《休谟对于近代哲学史上的影响》这篇讲演记录的发现,至少让我们看到,相比于学术论文,金岳霖是如何向听众介绍对其思想发展影响深远的休谟哲学,而且还要早将近一年半时间。

《意念底摹状与规律》与《知识论》

金岳霖的《意念底摹状与规律》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图书季刊》1943年新第4卷第1、2期合刊上,全文分为三节,分别为“I摹状成分”“II规律成分”和“III规律与摹状不能分离”。其中,第一节又具体包括“A摹状与规律是对于意念而说的”“B所谓摹状”“C抽象的摹状与特殊的安排”和“D摹状方式”四个部分,第二节包括“A所谓规律”“B规律与时间”“C接受方式底引用”和“D意念无真假”四个部分,第三节也包括“A先后问题”“B无规律不能摹状”“C无摹状不能规律”和“D二者底综合”等四个部分。

熟悉金岳霖论著的人,应该会意识到,这是金岳霖“花时间最长”“灾难最多”的《知识论》一书中的内容。笔者通过比对,发现《意念底摹状与规律》这篇论文与1983年正式出版的《知识论》第七章“摹状与规律”前三节内容基本一致,有差异的地方主要是,1983年版在每一段前增加了一句内容概括,而1943年的论文,金岳霖则在一开始增加了一段说明。

金岳霖曾说,抗战时期,《知识论》一书他在昆明时就已经写完,但后来因为一次空袭警报不慎遗失了,一直到1948年12月才重新写完。因此,《意念底摹状与规律》这篇佚文的发现,使得《知识论》一书在正式出版以前,除了学术界已经知道的第六章“思想”、第八章“接受总则”和第九章“自然”,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提前公开发表的内容又增加了一个章节。我们甚至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知识论》第一次写完的稿子不慎遗失后,严格上说金岳霖并不是完全重写,至少目前已知书中有四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已经公开发表了。

在金岳霖诞辰125周年这一特殊的时刻,上述佚文的意外发现,使我们对其人生经历与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虽然这些佚文看似有些零散,但基本上贯穿了金岳霖一生及其思想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笔者希望这些佚文的发现,可以使金岳霖目前已知的论著更加完善,进而让读者通过阅读“遇见”一个更加全面且真实的金岳霖。

(本文系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6SKBS1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