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关于生命教育,童书作家有话要说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郑杨  2020年08月06日06:38

左起:汤素兰、徐鲁、薛涛、孙卫卫、简平

近日,一位四川女大学生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失踪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个花季生命的消逝,让人痛心,同时也令人反思,正是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心理防线和安全意识日趋薄弱,缺乏对大自然基本的敬畏之心,也让类似悲剧不断上演。另一方面,2020年发生的新冠疫情并没有结束,许多家庭中亲人的离去会给孩子们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这更加凸显了生命教育的紧迫性,也给教育者提供了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

前不久,中国出版协会在北京书市上发布了“儿童阅读好书榜——生命教育主题”,同时举办了颁奖典礼。借此呼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在后疫情时代广泛开展生命教育,用科学知识的力量保护生命。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的《犇向绿心》(天天出版社出版)、徐鲁的《追寻》(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薛涛的《砂粒与星尘》(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孙卫卫的《爸爸,出发!》(明天出版社出版)和《装进书包的秘密》(未来出版社出版)等优秀作品入选了这份书单。作家们以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生命教育的主题纳入自己的创作范畴,在作品中用生动有趣的故事阐释了生命的美好和珍贵,让孩子学会尊重、敬畏生命。在采访中,作家们谈到自己的创作感受,更多地谈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谈到什么样的生命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他们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言谈话语中流露出对孩子满满的关爱。

生命教育是什么?

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青少年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获得身心灵的和谐,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薛涛自称为“观星人”,他常说孩子最好的成长方式就是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感悟生命的力量。他的新著《砂粒与星尘》讲述了两位少年砂粒与星尘架鹰、追星的故事,还有砂粒的父亲砂爷和星尘组成“护羊战队”,保护赢弱羊群的壮举。小说中人与人的情感交融,人与动物的纠葛博弈,动物与动物的残酷交锋让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生命首先是卑微的,卑微得像地上的砂粒。同时,生命也有价值有意义。生命的价值来自哪里呢?来自它向往成为一颗星尘的灵魂。小说中的鹰是这样的生命,小说中的鹅也是这样的生命。小说中的砂爷和砂粒更具备这样的人格力量。” 在采访时,薛涛谈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他感觉写这部作品,自己与书中的鹰、鹅、羊、狼王、砂爷、砂粒、星尘一起完成了精神层面的蜕变。小说中的人物在坚守和追逐中完成了灵魂的塑造,作家自己也同步锻造了自己的精神。“这是一部让我与书中人物“打成一片”的作品。当我写完最后一个标点,我误以为自己就是砂粒,就是星尘,就是虎子和公爵,我把他们的角色通通扮演了一次,并且入戏很深。”

谈到该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薛涛认为一定要避免生硬的说教和灌输,“要用生命生生不息的故事打动孩子们。同时让他们领略到,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感知生命的力量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让孩子们去读书,读自然,读天地,把自己放到细微之处,也要放到辽阔之处。告诉他们真相,不用遮遮掩掩。生不是开始,死也不是结束。生命的全部意义在过程之中。有意义的生命无始无终,永不熄灭 。”

让孩子能听懂自然的呼唤

理想的生命教育应该是能唤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感恩自然。汤素兰说:“有许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绘本,都会以一种温暖的方式讲述死亡,比如《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温馨的故事没有那么沉重,让孩子能够接受。”

汤素兰说她曾在自己的童话作品《奶奶和小鬼》《刺猬先生远行》《梦想号游船》和小说《时间之箭》《阿莲》中写到过死亡。她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死亡是生命的必然,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在于生命是否有意义。

汤素兰的新著《犇向绿心》除了入选中国版协发布的47种生命教育书单,前不久还获得2019冰心儿童图书奖。故事讲述大雨过后,男孩田犇家惊奇的事接连发生:阳台上长满嫩绿的青草,卧室里芦笙长成了竹林,客厅里的红豆杉树墩和紫藤椅发出了新芽……历经重重寻找和探查,原来这一切都由妈妈桌上那只复活的骨雕黄牛所引发。在这个充满儿童情趣和想象力的童话中,汤素兰想告诉孩子的是,大自然也是有生命的,当自然的田园被抛荒之后,它们被野草捆缚,它们也会发出呼唤。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听懂自然的呼唤,用我们的劳动和耕种让乡村和田园焕发新的生机。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最难忘的是如何营造一个能让孩子们接受的童话氛围。我采用了双线结构的方式,没有让牛和孩子直接说话,而是让他们各自存在,通过心灵来感应。其实这个故事早在10多年前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我写过一个7000字左右的短篇童话《青草公寓》,写的是一头骨雕黄牛的复活,让一个孩子家里的阳台长满了青草,但我对这个故事并不满意,总觉得没有表达出我想表达的一些东西。我曾经确实有这一尊骨雕黄牛,后来因为搬家弄丢了,我一直挺想念它的。这个故事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直到近几年,我看到许多乡村空心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许多乡村又同质化,而我们城里的孩子也越来越远离自然,于是,萌生了再次写作的欲望,这一次的写作挺顺利的。这本书想让孩子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助益的。”

汤素兰还谈到,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不能仅仅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进行情感上的熏陶,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从凡人小事、点点滴滴中切实去感受,去实践,去做。比如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和分享,就要具体到学会和同学分享一块巧克力、一把雨伞,具体到餐桌上珍惜每一粒粮食,具体到在家里为爸爸妈妈递一双拖鞋、倒一杯水,对老师说一声谢谢等等这种细微的小事上。

生命教育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理想化的幻想故事,而是来自真实的、科学的对生命的认识、尊重和敬畏,是建立在对科学常识认知上的一种理性的态度。作家、诗人徐鲁在他的新著《追寻》中表达了对生命教育的观点与看法。这本书最近获得了2019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

《追寻》讲述了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珍稀动物白鳍豚鲜为人知的生存故事和濒临灭绝的命运,再现了徐佩芬、刘俊等几代科学家献身祖国生态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事业的独特经历与理想精神。

在采访中,徐鲁介绍:“在《追寻》里,在推进故事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给少年读者们‘添加’了一些白鳍豚的科普知识,力求让读者们看到白鳍豚的生存现状与濒临灭绝的命运,感受到长江、洞庭湖自然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唤醒今天的少年儿童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他还强调,科普知识的传递必须做到准确无误。这一点,责任编辑专门请白鳍豚研究专家帮助把了一下科普知识的“关”。“我在小说末尾附录了一份知识信息准确的《白鳍豚小常识20问》,是对这本书的故事和科普内容的一些补充。”

徐鲁认为,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对乡土的热爱与守护,在今天的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个问题尤其显得突出。 无论是写长江中的白鳍豚,还是写洞庭湖畔的老艄公和孩子,徐鲁想呈现的是自己对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映衬下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忧思。他心里始终有个声音:比保护自然生态和拯救濒危物种更本质的事情,是唤醒人类自身的良知,是拯救扭曲的灵魂。

少年时期多一点摔打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有《爸爸,出发!》和《装进书包的秘密》两部作品入选了中国版协发布的47种生命教育书单,谈到他是如何想到创作“抗疫”绘本的,孙卫卫坦言这本书是出版社的约稿。“今年2月初,正是疫情大爆发的阶段,看着受感染的数字和死亡的数字一天天在攀升。心情确实很沉重。但是,看到全国各地白衣战士驰援武汉,看到社会各界都在想方设法帮助武汉,心情又很激动。开始本不想写,觉得这类选题已经有很多,后来,在编辑的动员下,还是写了。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记住为抗击疫情而奉献的人们。”

谈到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生命教育,孙卫卫认为生命教育应从日常做起,寓教育于游戏和娱乐当中。“现实世界很复杂,不总是鲜花美酒,也有激流和险滩。必须让孩子有所准备,否则,一个大浪过来,人可能就没了。少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孩子长大后会明白,比我们强比我们优秀的人多的是,必须正确面对,如果连这个都面对不了,就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对于生命教育文学家应有使命感

作家简平多年来一直呼吁社会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他认为不能只关注孩子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没有正确生命教育,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前面那些都没有意义。简平还认为,儿童文学创作理应注重生命教育,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说到底,就文学本身而言,生与死,向来就是永恒的‘母题’,儿童文学虽然有自己的特性,需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和接受能力,但是,回避这个‘母题’显而易见是不明智的。文学家们则应以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生命教育纳入自己的创作范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担当,简平写就了《皇马之夜》(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出版)这部以“生命”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一位身患癌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人,听到著名的马德里皇马足球队要与他曾效力过的球队进行比赛时,偷偷溜出医院。他失踪后,刚好被几个孩子发现,那要不要报警呢?孩子们陷入了空前的矛盾之中。这个故事涉及到临终关怀,涉及到生命的尊严,最后,作家让小主人公们帮助老人达成了最后的心愿,也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生命的圆满。

简平相信文学的力量,相信文学的启示,相信文学有益于小读者心灵世界的建设。他认为,好的文学可以帮助孩子培育一种关爱的、宽阔的、达观的、慈悲的生命意识,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生命教育中,死亡是个不容回避也无需回避的题目,如果说死亡也是一门必修课,那么,文学是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死亡的,说到底,学习死亡的根本目的便是学习生命,学习幸福,学习勇敢。

相关文章:

求知欲正旺,该如何为孩子们的阅读“掌舵”

多少家庭阅读环境有待升级:你家的书放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