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壹字读书会 何建明:疫情中的上海表情
来源:澎湃新闻 | 程千千  2020年08月05日08:05

新冠肺炎疫情是当下人们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它在方方面面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在保持警惕、小心防范的同时,记录疫情下所发生的点滴、铭记这段历史也尤为重要。

7月31日,正值壹字读书会举办三周年,请来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作为这一期壹字读书会的主讲嘉宾。疫情期间,何建明因偶然因素留在上海,用笔记录了上海的抗疫故事,出版了从上海第一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故事讲起的《第一时间》,以及记录他疫情期间在沪生活点滴的《上海表情》,与上海共同渡“疫”。

何建明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分享会上,何建明首先谈到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个人感受。尽管曾在2003年“非典”期间在北京抗疫前线采访,但在新冠疫情刚刚来袭时,何建明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春节前后疫情蔓延,他也很快觉察到了事态的严峻。加上春节期间上海阴雨连绵,他的心情也格外压抑。大年初五那天天气终于转晴,出了太阳,何建明感到特别兴奋,还写了一首诗名为《太阳》。

见到太阳也让何建明的心态变得乐观了起来,当时的他认为疫情很快就会缓和,但情况并非如此。回忆那时的心情,他说道:“我住在陆家嘴,宾馆前面就是黄浦江。作为上海人,我把黄浦江当作自己的母亲河。那个时候看不到人,我甚至怀疑黄浦江是否还在流动。这半年来我一直在黄浦江边,每天注视着黄浦江是什么表情,如何流动,跟这个城市的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在那段时间,我有一种担忧,担忧这个城市是否像我们期待那样的美好,太阳能否出来。”

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又写了《致黄浦江》一诗,并现场朗诵与读者分享。他表示,尽管距离《太阳》和《致黄浦江》的创作已经过去了半年,但读起来他依然感到非常悲痛和难过。“我总是在想,这个疫情真的这么严重吗?是否不能让我们城市恢复昨天的繁荣,我们上海人是否可以过上好日子?像我这样的人离家多年,几十年来一直在北京工作,当我想回到家乡土地的时候,能否落叶归根,过上好日子?”何建明感慨道。

谈到上海的抗疫行动,何建明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上海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从武汉进入上海的第一个病例,立刻隔离治疗,并且迅速实行防控计划,以最快速度有效地保证上海人民的安全,值得赞颂。为了写作《第一时间》一书,何建明也采访了一些前线的医护人员,了解到了上海当时所面对的严峻形势。“同仁医院的医生跟我说,以前感觉武汉离上海很远,跟我们没什么关系,而现在看看其实很近,乘高铁只要三个小时。稍不留意,病人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这种情况下上海应该怎么做,对普通人来说至关重要。”他说。当时武汉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有很多专家做了科学分析,认为第二个爆发疫情的城市肯定是上海。“我在采访的时候又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光是在浦东,就有30万武汉人,这种情况真的很危险,上海人自己都不知道。”何建明说。此外,何建明也对位于金山区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表示了赞扬。四月初,他曾亲自前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采访,那里对于病毒的有效控制与高水平的医治条件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也是在这些经历和采访的基础上,他写成了《第一时间》和《上海表情》两本书,讲述了他对于上海战疫的深刻感受。

最后,何建明还讲了一个疫情期间他自己生活中的小故事。这半年来他一直住在黄浦江边上的酒店里,酒店的住客日渐稀少,到后来几乎只剩下他一个人。有一次,他下楼散步,路边突然窜出了五六只野猫,对着他叫得非常凄惨,似乎已经有半个多月没吃饭了。他回忆道:“原本我不喜欢野猫,它们叫得那么凄厉,吓得我赶紧跑。然而那几只小猫一直绕着我的腿叫,野猫饿到这个份上,让我产生了怜悯之心,于是我跑上楼拿了几个面包和鸡蛋,猫吃得狼吞虎咽,吃得高兴了还一下子跑到树上,吓我一跳,我想这是在干什么?原来是在给我表演,猫是通人性的。”从那天起,他每天都拿一些食物下楼给猫吃,猫的叫声也变得不再凄惨,他觉得就像唱歌,他甚至从中听出了小夜曲的感觉。“我把这段’小夜曲’写进了书中,这事我在疫情下的上海中所看到的‘情’。”何建明说,“上海是有情的城市,上海的情来自于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是我们人为上海所创造的。”

何建明为读者签名

壹字读书会创办于2017年8月,今年已走到了它的第三个年头。壹字读书会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学习办联合主办,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指导,融书房承办。活动以知文字、识文化,感受文明为体验,传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家的文化,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宗旨。每期活动都以一个字为主题,只取一字,直击事物之本质。

 

相关链接

何建明《第一时间》:书写上海这座“人民城市”

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上海表情》:城市精神与文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