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京人口口称“您”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周振华  2020年08月03日07:13

一次聚餐,在坐的12位老、小朋友,这么一照,好嘛!就我一北京人。如今的北京那真是个大北京,他们有来自永嘉的、长春的、西安的、崇明的、太原的、青岛的、三河的……不管他们从哪儿来,干什么的,多大年龄,有一点他们很一致,那就是和我说话都带“您”字。据了解,很多地方只称呼“你”,从来不说“您”。所以,在北京能做到整齐划一,对在老家说了几十年“你”的他们实在不易。过去可不是这样,他们刚闯北京的时候,一切皆按家乡习惯,不管对谁都是“你我他仨”。这些年变了,尽管回到老家仍还用“你”称呼他们的父母,但回到北京立马转换称呼。做到“您”字当头。

北京人张口闭口爱说个“您”。不您不言,不您不尊,不您不快。“您”,是北京人特有的恭敬用语。把“你”放在我“心”上,便是个“您”字。

北京人爱说您,是有其说道和礼数的。别看“您”和“你”在发音上只有很小的区别,但意思大不一样。被称呼者,听到“您”,立马就觉得心里热乎、亲切、舒坦,感到受尊重了,有尊严了,长面子了。

如在北京的胡同或一些场合,注意,常会听到关于“您”的唠嗑: “大爷您好哇!您老吃了吗?来!来您坐!我给您上茶!您慢用!看您老那面目儿、那气色真好!瞧您那一大家子!四世同堂,有您的孝子贤孙围着您、伺候您,您说您多福气呀……”听听!这就是一个北京人和一位年长的北京大爷在唠呢,一段简短的道白,一共用了12个“您”字。北京人就这样,张口闭口都爱说个“您”。

称呼者,道出一个“您”字,一样觉得有一种会意的亲热、近乎儿、舒服。同时,更享受了谦恭、畅怀带来的舒心、快感。表面上看,称“您”的人在对方面前“矮”了一截,委屈了一下,好像没与对方在一个辈儿上,不能和人家平起平坐,但是用了“您”字后,咂摸咂摸滋味,其实挺好的。因为一个“您”字并不会让人觉得吃多大亏或比对方小、比对方矮,反倒心里觉得是一种释然与宽慰。

北京人喜欢称呼“您”,由来已久,是从祖辈上传下来的,至于源自哪个具体年代,我翻阅了很多资料,但都没有找到与其密切相关的更详细的信息。

关于“您”的由来,《世界五千年食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有这样一段表述:唐朝以前,汉语中只有“你”,而没有“您”字。从唐朝开始有了“你们”的说法,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当时写作“你弭”。“你们”二字连续,读的快了就念成了“您”的声音了。于是,到了宋元时期,很多作品中都把“你们”直接写作“您”。这时的“您”只是“你们”的合音,并没有别的意思。

宋元以后,“您”逐渐由表示多数向单数过渡,专用于第二人称单数,开始有了表示尊重的意思,由于“您”源于“你们”,所以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您”后面不能加助词“们”表示复数,但可以说:“您俩”“您仨”“您几位”。然而,当对方人数很多而需要表示尊敬时,以上说法都难于使用了。于是人们创造出“您们”这个具有概括性的表示第二人称复数的名词。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人在书信、讲话中,开始使用“您们”这个说法。一些语言学家也积极主张用“您”们这种说法。

“您”字的结构,上边是个“你”字,下边是个“心”字。我觉得怀着一颗真心、一颗爱心、一片诚心,对待你,你能不被感动吗?你还会不以为然吗?你还会冷若冰霜吗?“您”就是“你”在我的“心”上。

北京人对彼此的“亲家”称呼“您”是必须的,是早已经约定俗成的事情。从女方到男方家吃过门饭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这一亲切的称呼,亲家们彼此都在高频率地使用“您”,生怕哪儿落了理儿,缺了理儿,您对我说一个“您”,我要还您两个“您”,以情感情。其实,在双方亲家的心里,“您”字后面似乎潜含着很多期待,很多希冀,想通过“您”来维系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双方亲家的年龄不管相差10岁、20岁,甚至更大,那彼此也都是“您”的互称,一点不能含糊。“家和万事兴”。这方是聘闺女,那方是娶媳妇,一个新的家庭诞生了。双方老家都希望小两口过得美满、幸福,日子红红火火的,企盼两个孩子百年好合,白头到老。也许是在为孩子们做生活的榜样,也许是为孩子们创造和谐的氛围,亲家们用“您”字为孩子们、为小两口铺垫幸福之路。

北京人喜欢并习惯称呼“您”、使用“您”,已经是骨子里的习惯了。北京人为什么口口称您,这里边有学问、有讲究、有故事。但如今有些年轻人,不习惯或烦用“您”这个称呼,他们觉得绕嘴,也没觉得“你”是不尊重人的称呼,“您”是尊重人的称呼,其实,称呼“你”或“您”可不是表面这么简单,需要好好琢磨、意会。用好“您”字于谁都好!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