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健彪:《达浦生评传》诠释着人生的意义

来源:陕西文学界(微信公众号) |   2020年07月14日14:13

《达浦生评传》作为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201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著作者是我省回族作家、民族学博士李健彪。这本书出版三年来,热度常在,不仅达浦生阿訇爱国爱教、发展民族教育的人生奋斗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达浦生评传》也成为了一本“大众的爱国主义读本”,还引发了青年作家们对少数民族历史和正大人物的关注、关切,以及书写的热望。

《陕西文学界》近日专访了李健彪老师,请他畅谈了《达浦生评传》创作的前前后后,以及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期间所受到的触动与感悟。李健彪老师甘坐冷板凳的写作精神,与《达浦生评传》诠释的人生意义,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的传承与传递,对青年作家们的创作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陕西文学界》还期待着李健彪老师能带给青年作家们一堂生动的、面对面交流的创作谈!

陕西文学界:李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的著作《达浦生评传》作为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品出版发行后,引发的关注与反馈,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李健彪:在书还没出版前,看到作品的民族宗教界的领导、专家就题词祝贺了。2017年出版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刊物《中国穆斯林》杂志为推介此书专门新设了一个栏目《悦读》,将约来的一篇评论首发在这个栏目上,并配上《开栏的话》,以示重视。一些文艺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写文章给予了较高评价,大家认为,《达浦生评传》是一部研究达浦生生平和思想的扛鼎之作,后来还荣获了“2017端庄文艺十大好书”称号,这是民族文学的评论家和读者共同评出来的。不少未曾谋面的朋友至今还在打听在哪里可以买到此书,说明这本书在本民族和学术界还是很认可的。最近又被陕西省作协推荐,参加了中国作协骏马奖的评比。

陕西文学界:正如您所说,达浦生阿訇是现当代回族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人物,您把他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展现,表现出风云变幻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中,一个回族宗教人士如何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贡献。您本人也是回族,并且是民族学博士,当时还担任着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回族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伊朗友好协会理事、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常委、陕西省穆斯林经济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由您著述《达浦生评传》,有着某种必然性、使命性?您觉得在《达浦生评传》出版后,这种使命感完成了吗?或者说,在阅读、整理史料、访谈与写作的过程中,您是否更加确定了您的某种写作使命?

李健彪:是的。我的这种写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是因为在中国作协的重视下,推动我去完成的。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所以在2014年申报中国作协重点项目时,我选择了达浦生这一“冷门”进行了申报,主要是考虑到达浦生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抗日和爱国。搞研究讲究要填补空白,搞创作讲究要有新鲜感,所以我大胆地报了这一别人不太会涉足的选题,而对我来说却是我的优势。一路走来,查资料、寻找访谈对象、追寻人物的足迹走访调研。我感觉这本书80%的精力都花在了前期准备和采访上。书中每一段文字都是有出处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依据的。

比如达浦生拜访埃及国王、沙特国王和巴基斯坦国父宣传抗战寻求对中国支持的过程、达浦生在埃及被台湾试图“策反”的真相、周恩来总理为达浦生让床铺的细节、国庆观礼时毛泽东主席与达浦生在天安门城楼上风趣的对话等,都是查阅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和访谈得来的。当然这种历史人物传记的写作也是很辛苦的,写得并不畅快并不随意,虚构的地方很少,即使合理的虚构和艺术想象,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比如达浦生在上海和西安看到的日寇轰炸下老百姓的惨状,不少就来自当年达浦生街坊四邻们的口述和当时媒体的报道,所不同的是我把画面移到了达浦生的眼前,做了文学上的处理而已。

宗教人物不好写。这种人物传记写好之后能否很快出版我也没把握,因为涉及民族宗教内容的图书国家有一套严格的送审制度。非常庆幸,送审历时不到1年,红头文件的层层请示和层层批复,全书的内容和所有文字终于赢得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作协的充分肯定。写作中的酸甜苦辣不少,对人的身体、视力和精力是一大考验。我感觉这本书的创作是建立在责任感、使命感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奉献精神不行。按合同约定我写12万字完全可以交差,完成项目任务,但受责任感、使命感的驱使,迫使我必须完成一部自己满意的作品,最后的成稿是28万字。所以这本书在创作开始后就已经没有了功利性,纯粹是一种责任,对历史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正如您所说的,我多重的身份和综合的条件,为成功写好这部人物传记提供了可能,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使命和必然。书出来后对达浦生的文学创作而言任务已经完成,但对达浦生的研究而言还没有,因为研究达浦生的生平和思想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陕西文学界:您在写作《达浦生评传》过程中,收集和阅读的文章数百篇,研究的参考文献30多种,还进行了大量的访谈,可谓深入,但在著作的书名上,没有直接取《达浦生传》之名,而是加了一个“评”字,您的考量是什么?您的这本著作,对于示范更多作家投身去书写“爱国爱教”“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宗教界正大人物,有什么指导意义?

李健彪:之所以在书名中有一个“评”字,主要是考虑达浦生不光是一位社会活动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伊斯兰文化的思想家和学者,著有30万字的《伊斯兰六书》,代表了当时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界的最高水平,他也因此与胡适、冯友兰等人一起被海外学者列入现代中国十大哲学人名单。而我在这部传记里不仅仅是通过他的一生塑造他的形象,还试图解读和评述、研究他的思想,想增加一些理性的东西、思考的东西,丰富传记的思辨色彩和思想性,这对完整地理解这个人物、更准确地刻画好这个人物是有帮助的。

我们的文学对宗教界代表人物关注不够。这一方面是一些作家不熟悉宗教,不了解这些代表人物的经历,或对写宗教人物还有顾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这一题材不好把握,方方面面的框框多,送审的程序多。我觉得好的艺术就是要戴着镣铐跳舞,还要跳出最美的舞蹈,这样的写作才具有挑战性和新鲜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如何引导?如何重视?文学界应该也有担当。我在政协分管过文史资料工作,一个称职的政协委员每届应该至少写一篇亲历、亲见、亲闻的文史资料。有些委员是宗教界人士,该写啥?我在给基层政协讲课时说,就写自己的成长经历,拜过哪些师傅?在哪里云游过?有哪些值得记忆的事情,等等,日后这些都是珍贵的史料。从文学的角度讲,陌生感的生活是能够吸引人眼球的。

陕西文学界:在阅读《达浦生评传》的过程中,作为没有宗教信仰的普通读者,丝毫没有任何的阅读障碍,这本书在爱国情感的表达上,在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人生历程中,达浦生的一生,是励志的一生,是为国为教为民奋斗、奉献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人生历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依然充满着榜样的力量。想问您的是,您在写作之初,是否就是从这个维度在作考量,要把《达浦生评传》从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宗教人物题材作品中“扩容”出来,成为一本大众的爱国教育的读本、励志奋斗的读本、坚守奉献价值观的读本?

李健彪:是的,您讲的非常对。爱国主义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达浦生的一生是励志的一生,他年轻时不断外出求学的经历就说明他是有着高远人生理想的。他从六合一个小县城到南京、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遍访名师,又从大城市到边远的西北兴办教育,无一不展现着他远大的抱负,今天看来依然充满着榜样的力量。中国作协能把达浦生这一题材作为重点扶持项目,我想他们看重的更是达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不可摧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个64岁的老人,没有屈从日寇的淫威,含泪辞别家人,发誓“上海一日不光复,一日不回来”,只身漂洋过海宣传抗日,不辞劳苦,历时8个月。这是他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通过《达浦生评传》的写作,我感到达浦生和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回族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非常强的,正如他当时所讲的:日寇屠杀中国人时,不会区分你是回族还是汉族,所以只要是中国人,都应奋起抗日。所以才有了书中提到的“打响了长城抗战第一枪”的回族抗日英雄安德馨,有了埃及金字塔下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31名回族留学生,有了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在阿拉伯世界和南洋各国的抗日宣传。在国与教同患难之际,达浦生率先想到的是救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家的需要,80多岁的他仍奔波在海外,积极为国效力,为共和国的外交做贡献。可以说,达浦生鲜明的家国情怀在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南京的达浦生纪念馆早在2006年就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1年又被国家宗教局命名为“全国第一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见从国家层面上讲,达浦生在促进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所以您说《达浦生评传》是爱国教育的读本、励志奋斗的读本、坚守奉献价值观的读本我是非常赞同的。这也是我们这些后来者应该从前辈汲取和继承的精神财富。

陕西文学界:说到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您对当下在这一领域的写作现状有什么样的观察和思考?有哪些被“忽略”了的少数民族作品值得大众去关注、传播?您对于有志于在少数民族题材、宗教人物题材方面写作的青年作家,有什么建议?

李健彪:首先感谢中国作协对少数民族作家和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重视。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56朵花。文艺作品的高低与作家的民族身份、作品的题材没有关系,与作家的水平、作品的质量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的文艺作品从全国层面来讲还是很丰富的,作家也不少,不同的年龄梯队都有优秀的作家和作品。由于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陕西在这一领域的数量上不是很多,但影响力比较大,比如满族作家叶广芩老师的京味小说,反映满族老北京生活的作品,就曾经荣获过中国作协的骏马奖。已故的陕西回族作家马成化、冯福宽,包括我自己都被《中国回族文学史》给予过重点评介。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也发表过一些非民族题材的作品,后来我觉得这些题材的作品,汉族作家也会去创作,而民族题材的作品由于汉族同志不熟悉少数民族的生活而不被外界关注,所以我后来就把关注点放在了民族题材这一领域,也算填补了陕西回族文学的某些空白。

我感觉好的作品是很难被“忽略”的,只是受众面的不同而已。畅销书未必就质量很高,曲高和寡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这与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关,与作品思想的深度是否被读者理解、接受有关。有些好的作品一般读者可能不太感兴趣,但却被行家看好,不会过时,属于畅销书。这就好比书画市场里,商品画的卖相更好。当然,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也是很多的,专家叫好、市场叫好的作品考验着一个作家的综合实力和对图书市场的准确运作与判断。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中,张承志的作品值得关注,其深刻的思想性需要细细品味。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讲,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事民族题材的创作,首先要熟悉少数民族的生活,了解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包括民族情感、民族禁忌等,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发现有价值的独特的东西。同时要对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出版的规定要了解。其次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要忠于历史,要既能打进去,还能跳出来,尤其是在描写塑造宗教人物时,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问题。准确地说《达浦生评传》属于爱国主义题材,写了一个宗教人物。再次就是文学一定要有思想。没有思想的文字是没有价值的。思想的深度从某些方面讲甚至决定了作品质量的高低。多读书,提高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一个作家尤为重要。

陕西文学界:当下,国内国际的环境使然,我们面临着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课题,面临着新时期的为社会为人民为国家奉献的价值观的体现,《达浦生评传》能给与我们启发和精神养分,您给予的希望是什么?

李健彪: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索取的人生是没有成就感的。向圣贤学习,向前辈学习。从他们那里汲取榜样的力量。现在的不少年轻人整天抱着手机,大好的时间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占据。过去我们小时候,老师会鼓励我们多看一些伟人的传记,以此激励自己的人生。而这些杰出的人物,无一不是有着人生的理想,满怀着奉献、济世的追求和胸怀,我写作这部书,也是想把这种正能量的东西传承下去。

陕西文学界:再次祝贺《达浦生评传》的出版,三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期待您的著作勇于挑战相关文学奖项的评选并众望所归,感谢您常年以来沉浸在并不热门的写作领域里潜心写作,为读者带来跌宕起伏的《达浦生评传》,达浦生阿訇所表达和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将会带给更多人以心灵的启示。

李健彪:感谢陕西省作家协会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同仁们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也感谢《陕西文学界》对此书的评价和精心的采访。谢谢。

作家简介:李健彪,学者、作家、评论家,回族,男,1967年生于西安,民族学博士,1994年加入中国作协陕西分会,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研班(评论家班)学员和第十九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已出版《画坛怪杰郑板桥》《绿野心音》《西部民族风情》等专著10部,发表论文和文艺作品数百篇,获国家级山花奖、人民文学杂志征文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30多次。现为西安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三秦社科讲坛”专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特约研究员,西安市社科联常委,西安市文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