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浦东与文学的未来

来源:文汇报 | 孙甘露  2020年07月09日06:47

浦东的未来,一定会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文学作品

我出生在上海。小时候望浦东,它就是一马平川的。那个时候,人们会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我相信因为这句话没来浦东工作和安家的人现在都后悔了。经过30年,浦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或城市面貌,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浦东开发开放给城市和百姓带来的精神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浦东的开发开放既有规划的部分,也有城市自身生长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这里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标志,同时也重新定义了上海:既是一个有传统、有历史的城市,同时也是非常具有未来感的城市。今天人们把上海称为“魔都”,主要是讲它的魔力、吸引力,而这样的魔力和吸引力,非常集中地体现在浦东。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我们在黄浦江畔再造了一座新城,这件事本身就很魔幻,如同变了一场魔术;一些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背景里会出现浦东的陆家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浦东预示着城市未来的方向。

去年成立的浦东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一个应运而生的产物。因为浦东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其中诸如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东馆、大歌剧院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将浦东整个文化硬件的版图构建得非常完整。同样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这些年来浦东汇聚了大量的文艺界的人才,说明随着浦东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乐于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三十而立。浦东这30年来的发展变化肯定会唤起艺术家、作家的很多感触,浦东的未来一定会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文学作品。但是文学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严肃对待,更需要沉淀和积累。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在青年时期就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但小说写作不同,它依赖天赋,也依赖生活的经历。就像浦东的高楼大厦,道路街区,经历了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其中花费了大量精密精细的工作,才能呈现出今天的样貌,作家、艺术家也需要把心留在这里,和这里同呼吸、共命运,伴随着浦东一起成长、一起经历发展,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能够反映浦东更代表浦东的作品。

创作不可能脱离技术发展的影响,但也有一些东西不会改变

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内容大量生产的时代,作家如何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抓人眼球深入人心的作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对于创作来说,技术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

互联网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快速高效,无远弗届。应互联网而产生的公司,同样是具有前瞻性和未来性的。比如阅文集团,汇聚了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家,也产生了海量的作品。虽然网络文学出现至今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网络这个新的载体对写作肯定会有新的影响。

网络媒介包含两个特性,第一它是公众写作的工具,人人都可以介入到这个活动当中来;但同时作为艺术创作的平台,肯定也要有一个筛选机制。最终的筛选结果既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性,也取决于时间和环境。贡布里奇说过一句话:你看旗帜在飘,实际上是有风在吹,但是你看不见风。每一代人都会创造发展出一些新的写作方法,看似个人的创造,但实际上背后是一种时代生活或者说一种时代精神的推动。所以,对创作者来说,写作还是要基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包括你的故乡,你的母语,你的传统,这些都是对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资源。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艺术家、作家也应该有世界性的视野,有世界性的知识背景,才能更全面地来观察时代、观察世界。

技术对于创作的另一重影响,可能不那么显性。手机增加了获取资讯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阅读的片段化。哪怕文本本身不是碎片化的,你在那么小的一个屏幕上也不可能长时间地阅读,眼睛的疲劳会时不时地中断你的阅读。而纸张就明显要好很多。

缺少长时间的、持续的阅读,会影响人的思维。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即便面对一本纸质书,半个小时都觉得太过漫长,很容易分心,大部头根本看不下去。久而久之,这会对人的认识、理解、思考造成影响。为什么文学作品有开始有发展有结束?因为这是符合人对世界的认知的。认为世界是线性发展的,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所以我们的文学作品才会这么写。但是以后的文学作品还会不会这样?

不过,最后要说一点的是,科技如此发达,其实对于一个作家,他的创作的最深层的那些东西还是不会也不应该变的,他还是要静下心来思考,还是要动用老祖宗传下来的语言,还是不能完全摆脱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讲故事的方式。当然好的创作者也会在写作的过程中注入一些新的东西,因为这个时代,你周围的生活,是古人没有见过,没有经历过的。

(作者为著名作家、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浦东新区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