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博物馆出品图画书引发关注 在图画书中,窥见中国历史文化之美

来源:文学报 | 金莹  2020年06月11日08:25

自张骞在南通设立中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己开办的公共博物馆到如今,博物馆在中国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博物馆的定位、职能和发展重心,都随着中国社会、全球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博物馆的工作中心,正一步步从“以藏品为中心”转向“以观众为中心”,从“以研究为中心”转向“以教育为中心”。跟随这股潮流,面对各种新兴的文化环境和观众需求时,中国博物馆正在进行各种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转身”。

近日,兼具故事性、趣味性和科普性的首本国画启蒙图画书《探秘古画国》由上海博物馆、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品。这部由上博书画领域研究专家编审、面向儿童介绍中国画相关知识的图画书,正是上海博物馆近年来策划编写的“上海博物馆文物游戏绘本”系列之一。从前几年开始,以青铜器、陶瓷器、绘画、书法为特色的上海博物馆组织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成立编委会,利用馆藏资源,编写“上海博物馆文物游戏绘本”系列,在《探秘古画国》之前,图画书《青铜国》《乐游陶瓷国》已先期出版。

在《探秘古画国》中,故事创作者和插画家将上海博物馆的古画藏品、名人故事化用到绘本中,并配合国画互动知识点,向少儿普及国画知识、古画历史,读者可以在其中看到19幅上海博物馆馆藏珍品,插画家巧妙地局部模仿了这些珍贵画作,并配以国画创作技法介绍、国画的创作特点与美学意义、国画背后的故事,在故事的推进中向孩子普及国画知识和古画历史。

上海博物馆在儿童教育上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在国内博物馆界并非孤例。事实上,如何在基于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情况下,激发儿童对博物馆馆藏品和博物馆本身的兴趣,让他们在富有知识性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中了解文物及其所蕴含的知识,并使博物馆相关的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知识对儿童形成持续性的吸引,是许多国内博物馆都在考虑并策划进行的方向。通过图画书这一童书出版中的热点向儿童普及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已经成为许多博物馆的共同选择。

在这方面,近年来频频走入大众视野、获得广泛好评的故宫博物院,相比其他国内博物馆来说,做了更多的工作。这几年,故宫下设的宣传教育部已编撰了多个博物馆教育读本、教育案例汇编,关注幼儿图画书创作,用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播故宫文化。比如,今年年初由故宫博物院和中信出版集团合作推出的《我要去故宫》少儿读本,便由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历时三年打磨而成,通过20册图书为孩子系统讲解故宫,包含宫殿建筑、文物珍宝、历史文化、先人智慧等等丰富的知识体系。而前几年,《故宫里的博物学》《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等系列书籍和图画书的出版,已持续地向青少年和儿童介绍来自故宫的相关知识。此外,相关儿童剧作品的开发和上演,也为儿童进一步了解故宫提供了更丰富的渠道。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在《家,我们从哪里来》《大河,我们的开始》《商贸,从贝壳到丝绸》《我们怎样走遍世界》《我们祖先的餐桌》五部作品中,介绍了贸易、大河文明、交通发展、家族家庭和饮食文化五大主题。广东省博物馆根据本馆南澳一号特展策划的图画书《“海上丝路”绘本系列:扬帆航海》,围绕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南澳一号宋代沉船展开讲述,并通过互动小翻页展示了宋代海上丝路通商的路程、过程、各国特产、文化、主要通商贸易品,从中展示海上丝路对世界特定区域的文化交流、融合和形成产生的影响。湖北省博物馆也计划推出一系列少儿图画书系列,首本《鹿角立鹤》讲述了国家一级文物鹿角立鹤的故事。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以及中国扇博物馆共同推出的《我的木偶师朋友》,广州的南越王宫博物馆推出的《老广新游之神游南越国》等作品也各具特色。

与一般图画书不同,介绍博物馆的图画书一般涉及大量知识点,创作中不仅需要想象力,还需要严谨和专业的创作态度。这些“官方认定”的图画书,一般都经过严格的专家团队审核,以保证知识点的准确性。比如,《我要去故宫》少儿读本经过20余位专家反复审读,参考各种典籍资料,不断改易文字和插图,才最终成型。而近期由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涉及299条关于敦煌的知识点,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生物、建筑尽在其中。为此,编校团队特意邀请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等敦煌研究院专家组成编委会和审稿团队,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审核。(下转第5版)

(上接第3版)

此外,通过特殊的知识点实现博物馆馆藏品与传统文化的联动,也是新颖的角度。今年是鼠年,由汉字文化教育服务商“好字在”团队和由独立设计师陈如宁创立的设计工作室“巧克力老虎俱乐部”推出的《鼠来宝——国宝里的汉字》借机敏灵动的子鼠视角,选取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馆等多所博物馆的54件顶级国宝,以文物串联古文字字形演变与汉字阐释,在典雅的中国古典色彩中融入时下流行的卡通手绘元素,带孩子读懂文物背后的文化知识,从中窥见古人的生活意趣和历史的细节。

在知识性外,面向儿童的图画书还涉及如何讲述才能产生效果的问题。落在纸张上的博物馆,应该即是知识的宝库,又充满了儿童独特的奇思妙想。知识性与趣味性如何兼顾,普及性和专业性如何平衡?都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以《探秘古画国》为例,书中的人物、场景器物,乃至小花小草,大多来源于上海博物馆馆藏作品。“国画的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对于小孩子来说,直白地说明相关知识还是有些枯燥、抽象。又比如,有些原画年代已经非常久远,绢色泛黄,画上的白描又非常细致,如果不是非常细心的小朋友,大多不会注意到画上究竟画了什么,也就更难通过这些作品,让孩子们欣赏到国画的美。”插画师吴明艳向记者介绍了创作时的一些考虑,“所以,我首先想让他们清晰地看到画上的内容,通过故事介绍人物,让他们对画中的内容有了印象,以后,当他们的知识储备到一定的量,能够感受更高层次的线条、笔墨、气韵等等,再去看原画时,才能接受更多的的知识。”

《探秘古画国》用轻松、奇妙的故事串联了许多与国画相关的知识点,“这可以让小朋友在看故事、看画的过程里,不知不觉就学习到知识。比如《闸口盘车图》是一幅重要的藏品。原画年代非常久远,底色比较深,看起来会比较吃力,但经过绘本的转化,局部放大,以轻松的方式向小朋友们展现我们在五代时期便掌握的科技,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祖先如何利用水的力量来制作面粉。”吴明艳介绍。在对馆藏名画的局部模仿中,她呈现中国画的古典优雅,也塑造了一些令现代读者感觉亲切可爱的形象,比如,她笔下的主角墨儿原型出自古代仕女图,爱打趣斗嘴的咕咕鸟原型出自宋徽宗赵佶的《柳鸦芦雁图》,骄傲心软的噜噜猫,原型出自清汪士慎的《猫石桃花图》,造型都十分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这本图画书的创作过程,既让她把中国画的相关知识对儿童做了一次普及,又让她再次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画之美:“在创作过程中,我得以再次仔细观察古人的作品,发现其中一些事物的造型和表现形式非常特别,比如宋徽宗的《柳鸦芦雁图》,树干的机理,叶子的造型,都具有特别的美感。这些历史遗留的瑰宝,总会给我们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