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好运来到紫山村

来源:中国文化报 | 范小青  2020年05月27日08:17

初冬,寒冷还没有到来。有一点温暖,有一点薄雾。不是雾霾的雾,就是那种熟悉的温馨的轻轻的雾气。让空气中有了清新的气息,让人的心情顿时就清爽起来了。

因为是风尘仆仆地来,因为迟到,所以马不停蹄,一路追赶,到了这里,匆匆的脚步忽然就慢下来了,心情也慢下来,在一个安静得只能听见自己内心声音的乡村,一切的快和杂乱,一切的欲望和焦虑,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收走了。

被无数的东西塞满的心,一下子变得那么的空洞,却是一种富有的空洞,是一种让人窃喜的空洞。

在一个“多”的时代,有一点空洞,真好。

这是一个小村庄的能力。

徐州汉王镇的紫山村,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村庄,一个熟悉而又新鲜的村庄。

熟悉,那是再自然不过。天下所有的村庄,都是我们的故乡,都是我们心神的寄托之处。

回到故乡,我们都会感动,倍觉亲切,会回想童年,会沿着旧日里走过的路去寻找儿时的身影。

可是,我的童年的村庄,是江南的,是小桥流水的,是雕梁画栋的,那是柔软的吴韵;而眼前的这里,却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粗犷和坚硬,我却怎么将它也依偎成我的村庄了?

怎么不是。怎么不能。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紫山村的一幢连着一幢的农居,花窗,粉墙,黛瓦,精致的院门,院门上的“栖云”二字,院子里的花路小筑,屋子里的用心陈设……院子外面,村子里洁净而宽敞的道路,典雅的小桥,路边精巧的篱笆,温柔的花草,巷口悄然站立的小亭……确定,这是北方农村的冬天?

确定就是。

江苏最北边的徐州,徐州汉王镇紫山村,如假包换。

超出我们的想象了,超出我们的预期了,生态村庄,不是嘴上说说的,是货真价实的。

且让我们一路慢行,走过去,看一看。

山路蜿蜒,曲径通幽。

有个竹坡书院。

就是那位曾经四次应试落榜却在天下名流荟萃的长安书社大展诗才,赋得诗词百余首,得“才子”之名的张竹坡。

虽然张竹坡去世时年仅29岁,但是在他的短短的人生中,却是屡创奇迹。他虽然仕途不顺心,却留下了极其珍贵极有价值的文学、文化的遗产。1695年,26岁的张竹坡点评《金瓶梅》,写下10万余字,成为后人研究《金瓶梅》的重要依据,确立了《金瓶梅》为我国四大奇书的地位。

竹坡虽早逝,遗产在人间。

是的,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竹坡先生,把许许多多的精神财富留在了故乡,故乡的后来人没有忘记先贤,更没有辜负先贤,他们努力奋斗,将紫山村建设成一流的生态乡村,这里的竹坡故里、竹坡墓,安顿在青山绿水之间。竹坡先生有知。

前边,还有张伯英。

张伯英是从故乡走出去的,后来虽然长居北京,但心中仍然牵挂故乡,编有《徐州续诗征》等著作。他虽是书法、金石、诗作、学者兼于一身,但是在创立彭城书派上,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和贡献,如今建立在徐州云龙湖畔的张伯英艺术馆,就是以研究和推广其创立的彭城书派为办馆宗旨的。

今天在紫山村,我们和故人相遇了,我们能够感受到,故人的精神气仍然在这里回荡,先贤的道德文章仍然在我们心灵深处滋养着我们。

张竹坡、张伯英们当初播撒文明的种子,早已开花结果,他们的后人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打造成特色田园乡村。

是的,一路过来,这个小小的村庄,竟然景点连着景点,文脉织着文脉,沿途还有紫金小筑、棋缘阁、古月轩、丝绫堆绣坊……仅仅念叨这些名字,就让人心里涌起一股股暖流,升起一道道感动。

遍地是历史的印记,到处是清新的气息。

这早已经不是我们记忆中的从前的小村庄了,那泥巴、田地、茅屋;那穷山、恶水、瘦人,早已旧貌换新颜。

生态紫山,自然紫山,人文紫山,山上绿荫覆盖,有很长很长的环山步道,和大城市到处可见的健身步道一样,紫山村的农民,真正成了新时代的新农民。他们的日常,比城市的日常更清新、更宁静,不是那种贫穷的宁静,而是致富以后,渐入佳境。

于是,在豪放的汉风中,也注入了吴韵的细腻温和,在北方凛冽的冬天,竟也有了南方的温暖,连风吹过来,都是柔柔的,带着清香的。

紫山村百姓的生活,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展开了,如同一幅山水长卷,如同一幅江苏北大门的《清明上河图》。

是的,紫山村仍然是我们儿时的家园,但它又不仅仅是儿时的情形了,它已经是新时代的一个缩影,一个典范,一个向往。

这里,有历史的沉淀,有现实的飞扬,有从前的积累,有今天的建树。如今的紫山村,定位为民宿农家乐产业,辽阔而又扎实的经营思路,让我们看到、感受到,“农”和“文”,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一方面,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仍然在这里延续延伸;另一方面,历史深处的深厚的文脉得到了发扬光大,一个曾经是典型的农业的村庄,具有了书画收藏等各种的文化体验。

一户人家的院子门口,挂着“徐州好手艺”这样的门匾;另一户的家门口,写着“处世守信闻诗言”,良好的家风,就是这样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地展现在紫山村,融入新时代。

在一个历史源深流长的地方,新时代的气息,却也是时时处处在向我们传递着,我看到一块店招,叫“娜威饭店”,主营内容:铁锅炖、劈柴炖锅、家常菜。这分明是一种成功的结合、完美的融合呀。

离开紫山村的时候,我忽然看到墙上有很大的四个字:好运汉王。

好时才有好运。奋斗才有好运。

好运紫山,好运汉王,好运徐州。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