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迅的广州转换》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朱崇科  2020年05月20日08:18

一、基本信息

作者:朱崇科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出版

定价: 68.00

ISBN:9787542668936

二、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鲁迅担任教授时期的广州阶段,着力考察以广州为中心的鲁迅存在。为此,虽然考察广州鲁迅的立体与多元,但在许多论题上同时也会追溯到北京和厦门时期,旁及上海时期,互相连缀、比照彰显。本书在论述中立足于坚实的各种资料,但同时也活用了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Pierre Bo urdieu,1930-2002)的场域理论,首先考察1927年广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场域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呈现出鲁迅自身的转型特征。

整体而言,本书主要考察鲁迅先生在1927年广州场域中的转换作用、角色和自我的嬗变。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1、“革命家”鲁迅;2、文学家鲁迅;3、周树人主任;4、中年男人。

三、作者简介

朱崇科(1975- ),山东临沂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2005),2011年晋升教授。今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教授、博导、系主任。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文学、华文文学、文学理论等。独著有:《本土性的纠葛》《张力的狂欢》《身体意识形态》《考古文学“南洋”》《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华语比较文学》《广州鲁迅》《触摸鱼尾狮的激情与焦虑》《<野草>文本心诠》《马华文学12家》,单篇论文200余篇。

四、目录

推荐语:中国社科院张梦阳研究员

引言

第一章:“革命”家鲁迅?

第一节 鲁迅来穗动因考

第二节 在思想与行动之间直面革命

第三节 广州场域中的革命转换

第四节 鲁迅视野中的香港悖论

第二章:文学家鲁迅?

第一节 文体转换:“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

第二节 风格转换:“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

第三节 作品新论:“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第四节 鲁迅小说中的革命话语

第三章:周树人主任?

第一节 林文庆与鲁迅的多重纠葛

第二节 时为中大教务主任的鲁迅

第三节 周树人教授,还是鲁迅先生?

第四节 鲁迅小说中的公务镜像

第四章:中年男人危/机

第一节 广州鲁迅的生理痛快

第二节 广州鲁迅的精神焦虑

第三节 照相及广州鲁迅的复杂定格

第四节 “义子”廖立峨:纠结的广东符号

第五节 许广平《魔祟》重读

结论

原序——王富仁教授

参考书目

后记

五、后记

文/朱崇科

你或许得承认,1、鲁迅研究界还是有代际的,2、学习研究鲁迅的感悟还是有段位差别的,3、研究范式的更新和人品密切相关。

2007年1月19日早上,在“纪念鲁迅来中山大学90周年”活动开始之前,作为32岁的青椒,我奉命在中山大学康乐园紫荆园餐厅陪同我尊敬的王富仁、王得后二位先生“饮茶”(粤语:喝早茶、吃早点),之前同他们只是文字神交,未曾亲炙教诲。席间富仁乡贤对广东的凤爪赞不绝口,我特别悄悄叮嘱服务员再来一盘,结果很快就被大快朵颐,那时候我觉得富仁先生真是可爱。因为同在广东,后来有更多机会见面并聆听其演讲,那种偶尔好吃的可爱退场,常见的霸气的雄辩登台——他可以滔滔不绝连续讲三个小时,其中思路之清晰、层次之丰富、言辞之缠绕、态度之真诚让你欲罢不能。

恰恰在那次座谈会上,我对“鲁迅在广州”议题的研究呈现出某种震动和不满。震动是因为似乎有种声音在冥冥之中呼唤什么,我总觉得和鲁迅先生有心神相通之处;不满,是因为直面了当时有关研究的干瘪、机 械和肤浅,于是我决定重新研究“广州鲁迅”。那时候真是多管齐下,既在图书馆翻阅发黄的旧期刊(校史),又走入历史现场感悟“活的鲁迅”——天字码头(鲁迅登陆广州)、越秀山(鲁迅摔断腿)、高第街(许氏家族旧居),其他还包括广东鲁迅纪念馆(当时的中山大学大钟楼)、南园酒家品茗等等,前者让我从第一、二手资料中立起了2D版鲁迅,后者则让我感悟到一个更繁复的4D鲁迅,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四个层面聚焦先生的考量所在——写作人鲁迅、革 命者鲁迅、周树人教授,尤其得意的是第四个层面中年男人鲁迅。不被看好的恋爱,无处释放的利比多,开学前“粮草充足”的惬意与温暖,锐意进取的中山大学各种新的改 革可能性,旧敌顾颉刚前来,“四·一五”大搜 捕和屠 杀,广州盛夏的煎熬(需要经常沐浴)和美食的抚慰,等等,这些都让人深切感受到鲁迅的鲜活扑面而来,不是你去搜肠刮肚找寻什么,而是摩挲日久后恍惚间就是和鲁迅先生的不同面向对话。

三年后2010年此书终于完成初稿,我特别请王富仁先生提供高见(如有可能再赐序)。王先生日理万机,彼时也大病初愈,但坚持赐序,他宅心仁厚却也目光如炬,看到了拙著的一点可贵之处——研究范式的更新,终于让“鲁迅在广州”研究从资料搜集考辨升华到理论体系辩证,而身处历史现场的他颇有同情之心。不知不觉中时间又过去了3年,论述经过打磨和修订日益清晰和成体系。2013年上半年我还在台 湾东 华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鲁迅和马华文学)。

写作此书是令人愉快而充实的经历,因为仿佛中山大学康乐园中文堂东边汉白玉石像的鲁迅先生随时可以复 活,我甚至幻想以后可以和博士生们在鲁迅像面前谈论学习鲁迅心得(后来这些都在珠海校区实现了)。正是因为遍览了有关第一二手资料,历史现场重温了鲁迅先生的既往,才让我下笔的论述文字也显得活泼——我从未觉得称呼连续十余日饕餮美食的鲁迅先生为“吃货”突兀,当然也会把“不爽”此类的口语涵容其间,实际上,书写鲁迅先生相当罕见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排解焦虑的文字不就该摇曳多姿么?因为这是独特的鲁迅、真实的鲁迅、转型期的鲁迅,归根结底无法复制的鲁迅。

我从王富仁先生看到了鲁迅研究顶尖学者的锐利风骨和温润待人,也从泼妇骂街风格的鲁学“学者”身上看到了跋 扈的浮浅和充盈的喧嚣。鲁迅研究当然是有代际差异的,山东大学外语系出身的真学者、40后的富仁先生(还有古道热肠的钱 理 群先生、勤奋直爽的张梦阳先生)可以对我辈70后鲁迅研究者惺惺相惜、大力提携,关键是,他的高度、深度和开 放性能够让他洞察可能新范式的诞生。毫无疑问,研究鲁迅而丝毫不懂、不看乃至排斥理论书是非常可悲的行径,因为只有文献是很难超越时代的,对于研究代际的超克恰恰是要凭借精深理论的穿透力和自我转化能力(这一点汪晖教授的《反抗绝望》等论述堪称典范)。

对于鲁迅的感悟也是分段位和层次的,好比鲁迅的杂文从来不该等同于骂人文论,鲁迅的文字修炼如果借助当今的《现 代汉语词典》去生搬硬套可能不乏常人以为的不通乃至舛误(而鲁迅原本就是现代汉语的破旧规范和立新规范者),不了解鲁学此类常识的普通人大有人在,但伪学者也不乏其人,其实鲁迅研究即使在20年一个断代何尝只有一种规范和声音呢?而研究的高度从来和年纪老幼无关,和聪慧、顿悟以及努力奋斗之后的突破息息相关。而实际上,真正的研究范式突破往往和人品紧密关联,因为人品往往和胸怀、格局、视野、同情心、洞察力、创造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该书从写作到修订花了6年多,非常感谢如下刊物提供发表机会:《鲁迅研究月刊》、《南方文坛》、《中山大学学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福建论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西南民 族大学学报》、《粤海风》、《南通大学学报》等。同时,接受建议,力图让此书变得“普及化”一点(添加了一些图片)。

2017年5月,非常关爱我的乡贤富仁先生驾鹤西去,恰恰距离我第一次面见他10年了,令人悲恸,留下后来者的我们见证和面对这个日益繁复的俗世。作为一个有血 性的山东人,我做事的原则是:能做事、不惹事、不怕事。于我而言,一方面,还是努力奋斗,让我的研究产出更加丰硕以回馈关心爱护者,让真正的读者或知音常常可见,同时另一方面谨遵鲁迅先生的教诲,无视自以为是的污蔑者——“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子也不转过去。”

无论如何,创造着是快乐的,无与伦比。希望你阅读时亦然。

朱崇科

2018年底于中山大学、2019年秋于新加坡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