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11岁孩子的诗:我在爸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来源:澎湃新闻 | 高丹  2020年05月20日13:52

《大山里的小诗人》书封。

最近出版的《大山里的小诗人》是一些乡村的比较特殊的小孩子们的诗,他们被称作是“留守儿童”。被这样指认时,隐含着来自大城市的、并不了解他们的人对他们的塑造。这些乡村的孩子们如何言说自己?在最近结集出版的《大山里的小诗人》中他们有这样的表达:

“人生就是小草/时间一到就黄了。”11岁的杨建波写。“我们就像你多余的行李/加重了你的负担/一个麻烦/横过来就是你的一条皱纹。”13岁的字美写。“当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嘴里的牙/就开始一颗一颗地死掉了。”10岁的黄莉婷写。

“我是一个绿色的苹果/我想变成红色的/因为成熟了/就可以从树上下来/去很多地方看风景/虽然最后会死去/但是也经过了快乐的一生。”9岁的邓悟晨写。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老成者以此来批评年轻世代们诗作中的矫揉造作,而一般在小孩或者学生们作文体中常见的俗套的比喻却在这本小诗集中一扫而空。这些孩子似乎已习得或者说天然具备了一种敏感,并像神谕一样降临在他们的写作中:他们用近乎残忍的文字来写人生的有限,写他们所洞悉到的生活的悲凉,并用小心翼翼的埋怨重重地叩问着对他们弃置不顾的大人的良知。与其像一些评论中所称的“小孩子诗歌中体现出的成人性”,这更像是因为长久地被放逐在僻远的、无限亲近自然的乡村中的孩子们从万物周转、自然的生老病死中感知到的关于生命的启迪,这让他们的诗歌更广袤、更接近于命运。

当然,这样能洞悉人生的如神示般的文字并不多见。一个留守在乡村的小孩子的诗歌更多地是他小小的苦恼。

《大山里的小诗人》由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发起,出版公司果麦文化编辑制作的乡村儿童配图诗集,共收录了120首儿童手抄诗,配有73幅随书插画,由来自世界各地的31位画家分工完成。诗集中的作品,均出自7~15岁的留守儿童或乡村儿童。我们接下来讲述的这些诗作均出自《大山里的小诗人》。

“我在爸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从诗集中呈现的情况来看,这些十岁左右的小孩子最关注的仍旧是因为父母缺席带给他们的困扰,《大山里的小诗人》中很多诗歌下都附有“小诗人说”,是小孩对自己处境的介绍,如一位13岁的小朋友写的《地上的路》:

地上的路原来很平坦/可是/有太多人走过

这些路过的人们太累了/于是他们决定扔下一些东西

有的人扔下了悲伤/变成了路上的石头

有的人留下快乐/变成了山上的树苗

我把装在瓶子里的思念/放在高高的山顶上

变成了黑夜的服睛

“小诗人说”的部分,这个孩子介绍:“在一场变故之后,爸爸离家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打工,再也没有回来过。妈妈说,总有一天,爸爸会回来的。我也相信他会回来的,因为他亲口说过他会回来。我一直等着,2015,2016,2017,2018……一年又一年,他还是没有回来。”因为这样的注解,让这些诗歌显示出一种真实的情感力度,小朋友们调用身边可以感知到的自然丰富去类比这种父母缺席导致的情感空白,如《幸福是什么》中,九岁的小朋友写:“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冬天过去/春天回来/爸爸妈妈转身离开/留下冬天/只有他们/才能把春天/带回来。”小孩子们也在诗歌中想办法处理悲伤,如《你说》中,十三岁的小朋友写:“小时候,你说,月亮是太阳的孩子/后来,你说,星星是天空的眼泪/上学了,你说,想你想到心痛的时候就会走走/因为,你说/走着走着就累了,想着想着就忘了。”

十一岁的小朋友谢秋凡写:

秋天里的每一天

就像一个气球

满肚子的气

怎么也变不了风

在“小诗人说”中,这个孩子写:“这个秋天发生了一件事——外公走丢了。昨天,妈妈和我说外公死了。我哭了。我很喜欢外公。我没有朋友。也不想说话。”

不同于一般的小朋友诗歌中的童稚的烂漫,大山里的小孩子面对的分离和悲伤却是实实在在的,是需要他们承受和处理的。“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中国约有6100万留守儿童,其中近1/6一年也见不到父母一面。相比于物质的缺乏,更让他们感到贫瘠的或许更是父母的陪伴和关怀。他们或许比城市里从小被耳提面命的小朋友多一些天真和纯然,而他们也面临由于父母的缺席,家中年迈的老人更多是管束而非教育导致的缺乏合理的情感疏导与恰当的表达,因而被关注到时,我们看到的常是讷于言语、怯懦或偶尔体现出的暴力倾向。

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关注到这个问题并积极做出尝试,他们认为写作是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途径,这种想法也体现在他们的口号:“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上。“是光诗歌”全称“昆明市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从2016年10月开始服务于乡村留守儿童,为三至八年级当地教师提供系统诗歌课程工具包和培训,解决乡村孩子缺乏情感表达渠道和心灵关注的问题。截至2020年3月,“是光”已经服务云南、贵州、广西、河南等21个省份的823所乡村中小学,让68020个孩子有了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很多孩子受到鼓舞,有的甚至在持续发展了自己的写作才能后考上了很好的高中。某种程度上,除了感动中国的力量,我们更需要的是这样能以实际行动改变中国的力量。“是光诗歌”也讲述过那些被看到、甚至可能被改变命运的小朋友的故事。

在2020年2月初,12集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第三集名为《长大:我在爸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这集纪录片讲述的就是“是光诗歌”发起人康瑜和她最早开始诗歌课尝试的云南漭水中学的孩子们。纪录片以云南山区十一岁的小男孩施应锁为主线,讲述了原本内向、害羞的小锁,如何用诗歌交到了朋友,变得开朗。

诗歌课除了让孩子们学习遣词造句、修辞和表达以外,或许也是一直被教育要坚强和懂事的孩子们第一次被告知要学着敏感和温柔。如纪录片中的孩子施应锁,他在一首名为《朋友》的诗中写:“放学回家的路长长的/只有我一个/家里的牛圈大大的/只有小牛一头/当我抱住它的时候/我们都有了朋友”。以孩子的眼光用身边俯拾皆是的乡村景观来写作一个孩子的孤独,几乎是没有任何修辞的一派天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孩子们的诗歌寻找最合适的画,该书编辑组也曾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出征集消息,在一个月时间里就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500多位画家热心投稿,其中更有三分之一以上希望免费参与。在这些投稿人中,有老人、有初中生,有长大的“大山的孩子”,有母亲、有孤独的护林员也有残障群体和自闭症儿童艺术治疗老师……最终编辑组选择了31位画风最为合适的画家,合作完成了73幅插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