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战“疫”》:勇敢的记忆从未褪色

来源:文艺报 | 路静怡  2020年04月13日08:26

在人类世界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疾病的风险始终伴随。疫情的出现,每每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更感动于医护工作者的伟大贡献。回首历史,人们抗击鼠疫、抵御天花等经历距今已经有些年月,但一次次战胜疫情的经验、一道道坚毅的身影值得被永远地铭记。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战“疫”》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回顾鼠疫、天花、疟疾、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这五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中国的防治历程。跟随纪录片的画面走近这些疫情的历史,观众会渐渐体会到,每一段简单而清晰的疾病知识介绍的背后,都凝结着科学家与医护工作者们的无数心血;而每一张模糊甚至泛黄的照片背后,更承载着人类与疾病战斗过程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1955年,脊髓灰质炎在江苏南通大规模暴发,当时人们还不认识这种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所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和他的同事一起打响了与脊灰病毒之间的战斗。为了保护儿童健康,科学家们不断探索试验,与死神争分夺秒。首先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再把疫苗做成儿童乐意接受的糖丸,成功拯救了无数的家庭。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从此,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中国儿童不再遭受脊髓灰质炎病痛的困扰,取而代之的是有关“糖丸”的童年回忆。

血吸虫病在中国至少有2100多年的历史。在血吸虫病的传播环节中,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钉螺。经过这个中间宿主,人体只要接触水面10秒就有可能受到感染。1956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各地灭螺大军开始行动,从药物灭螺到填沟埋螺。两年后,余江县率先消灭了钉螺,还借此扩大了耕地面积,极大鼓舞了全国疫区的信心。“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如今血吸虫这一“瘟神”已经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而毛主席当年题下的七律诗句,依然让我们在每次重读时都感受到那份昂扬的战“疫”斗志。

纪录片《战“疫”》不仅体现了疾病防治方法的进步,展现了伍连德、齐长庆、苏德隆、顾方舟、屠呦呦等在防控传染病过程中的杰出贡献,更通过采访赵铠、李兰娟、张伯礼、王辰、杨宝峰等院士构成了跨越时代的对话。李兰娟院士在采访中表示,“伍连德是我们传染病界的老前辈,对老前辈的这些功绩,大家都要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次新冠肺炎,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几万个医务人员,他们能勇敢地面对,积极地投身到这个战斗当中,这种精神将是我们国家的宝贵的财富。”

历史远去,但余音未结。大灾面前的科学精神、伍连德的负重前行,还有今天千千万万逆行者的身影,都在传递着坚定而温暖的精神力量。纪录片《战“疫”》让我们看到一代代医护工作者们的勇气、智慧以及薪火相传的脚步。在人类与疾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是他们勇敢担起身上的责任,为更多的人们带来健康与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