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梨花开落任去留——谈宝钗为何住在梨香院

来源:“红楼梦学刊”微信公众号 | 刘伟  2020年03月17日08:36

梨香院是贾府的一处小小院落,院落虽小,文章却大。《红楼梦》第四回,薛宝钗随母兄初到贾府。贾政考虑到薛姨妈已有春秋、薛蟠年轻不知世路,建议薛家一行人不必另赁房屋,就住在荣国府东北角的梨香院。

一、位置和布局

偌大的荣国府有很多院落,作者为什么一定要把薛姨妈等人安排在这里呢?首先是因为梨香院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院落布局:

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小小巧巧,约有十馀间房屋,前厅后舍俱全。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

作者此笔蕴含了巧妙的构思,方便后文情节的展开。

其一,梨香院另有一门通街,出入自由,这为薛蟠同贾氏的纨绔子弟厮混大开方便之门。文中写道:

谁知自从在此住了不上一月的光景,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薛蟠上京之前,为强买英莲而纵仆打死冯渊,这已经是一个跋扈的恶霸二世祖形象。他到了贾府以后,受贾氏子弟引诱,变得“比当日更坏了十倍”,侧面写出贾氏子孙的纨绔、恶劣。小说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提到过一笔“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到了第四回,作者又借薛蟠的到来进一步揭露了贾氏子孙不思进取、骄奢淫逸的状态。梨香院通街的门,不仅为薛蟠等人开了方便之门,也为读者了解贾氏后人的生活状态开了一扇门。

其二,梨香院西南有角门,通一夹道,可至王夫人的正房。这样安排,首先方便写薛姨妈与王夫人联络感情。书中说“每日或饭后,或晚间,薛姨妈便过来,或与贾母闲谈,或与王夫人相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周瑞家的去请示王夫人,王夫人不在上房,恰在梨香院与薛姨妈聊家务人情等语。

再次,这样安排居所是为后文宝钗与众姊妹相处做铺垫。“宝钗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或看书下棋,或作针黹”,若是没有住在位置便利的梨香院,宝钗怎能时常到贾府与众姐妹互动,贾府上下又怎能看到她随分从时、行为豁达,从而做出“把林姑娘比下去了”的判断呢?可见作者构思精妙,丝丝入扣。无论是出于情理之中的考量(薛姨妈上了年纪,薛蟠又年轻),还是出于行文构思的方便,薛姨妈、薛蟠和宝钗初到贾府,住在梨香院都是极其恰当的安排。

二、梨花喻结局

宁荣街上,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贾家之大,另找出一所位置好的院子给薛姨妈居住,也未尝不可。第十七至十八回,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行文至此,已经交代过了薛蟠与贾氏子孙玩乐的事,宝钗也即将入住大观园展开一段精彩故事,梨香院也要腾出来给戏班众人安身,所以作者安排薛姨妈迁居了。

既然薛姨妈住了一段时间还要搬家,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大费周章写薛家人先入住梨香院?除了地理位置和院落布局,还有一个原因是梨香院内种植着梨树。“梨”是一个点题的文学符号,在这里起到了预示人物结局、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把典型人物放在典型环境内,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法。

“梨”者,“离”也。在中国文学史上,“梨花”是写闺情的重要意象,它特指春愁闺怨。刘方平的诗句当属典型代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有李重元的《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戴叔伦也在诗中写过梨花:“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众人结诗社,首社所咏对象是白海棠,限韵“门”、“盆”、“魂”、“痕”、“昏”。在前朝诗人咏梨花的句子中,“昏”、“门”、“魂”等字也曾高频出现。我们无从得知作者写《咏白海棠》组诗时,是否参考了前人的梨花诗,但是,两者的意境和风格的确有相似之处。

宝钗所作的《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细细读来,发觉哪里是写海棠花,分明写的是一位冷美人。全诗字字句句都是宝钗的自我写照,堪称宝钗版《自题小像》。我们常说“诗如其人”,宝钗对她豪门千金的身份是很持重的,她恪守礼教、端庄典雅,因此有“珍重芳姿昼掩门”之句。同是咏海棠,宝钗诗与苏轼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风格迥异,前者清幽冷淡,后者风流娇媚。

作者有意将宝钗的归宿也隐约透露出来:“胭脂洗出秋阶影”,表面上似在赞美白海棠洗净铅华、不施粉黛的天然美,实际上是写丈夫不归、妇人不再修饰容貌。全诗中,作者将花赋予了人的品格和性情,尾联写出一位自重自爱的女子,在缄默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寂的黄昏。

曹雪芹用典雅、工整的诗句,白描出一位珍重芳姿、冰肌雪骨、沉静孤寂的名门闺秀。虽然诗的内容是咏白海棠,其清冷的诗风和淡雅的意境却与前人的梨花诗有相似之感,诗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使人联想到闺愁闺怨的主题。海棠与梨花,在古代文人笔下,都曾作为伤情、离别的寄托。

宋代王雱的《眼儿媚》写的极好:“杨柳丝丝弄轻柔,烟雨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两种花的意象作用在这首词里合二为一,表现了文人对青春伤逝、离别孤寂的叹惋。

白海棠与梨花,二者同为洁白的花朵,都在春季开放,是古人伤春所咏对象。不同之处在于,白海棠更侧重于歌颂、惋惜青春的美好和短暂;梨花的伤怀之感、悲凉情绪要更深。大观园诗社结成之时,少男少女们正值青春年华,虽然诗句中也流露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气息,但是哀婉凄楚之感远不如梨花意象表现的浓重。这也体现了《红楼梦》“哀而不伤”、“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

一代代的文人,将伤春怀人的心绪寄托在梨花意象上,赋予它杳渺幽微的情思和伤感哀婉的基调。在宝钗来到贾府以前,梨香院早已空置多年。年年春天,院门深锁,院中梨花,莹白胜雪,在寂寂黄昏里,在溶溶月色中,自开自落。

在作者的原本构思中,黛玉泪尽夭亡,宝钗嫁给宝玉,婚后宝玉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宝钗寂寞度日。作者安排宝钗住在梨香院,借梨花意象暗示着她婚后独居,过着“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的生活。

三、梨花喻品格

梨花除了象征“伤怀”、“离别”、“闺怨”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内涵——清冷高洁的人格。梨花洁白无瑕、清新脱俗,具有别样风姿。宋代的长春子道长丘处机格外偏爱梨花,写过《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暮春时节,芳草萋萋,春游浩荡。洁白无瑕的梨花烂漫盛开,静谧的夜晚,冷月如霜,梨花胜雪。这时的梨花,不是怀愁独居的女子,而是清冷高洁的瑶台仙姬。词中盛赞它“天资灵秀”、“意气高洁”、“不与群芳同列”,赋予了梨花清冷高洁的品格。

《红楼梦》作者评价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她德行出众,品格端方,有君子之风。在封建社会的贵族小姐里,宝钗是非同寻常的一位。她博学多识,对事情常有不凡的见解;她审美品位不俗,穿衣打扮“不爱花儿粉儿”;她才华极高,诗词水平不逊色于林黛玉;她有不俗的文学鉴赏力,欣赏《寄生草》的词填得极妙。这样的宝钗岂是寻常女子?称得上“意气高洁”、“不与群芳同列”之赞。

薛者,雪也。雪的特点是既晶莹洁白又冰冷,宝钗的一大性格特点就是冷。宝钗稳重端庄,行事冷静自持,待人虽然温和友善,但是绝不会过分热情。作者刻画人物是十分立体的,黛玉性格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看似很冷,实际却热心,她教香菱写诗,关心房下寄居的燕子;宝钗待人和善,但是又透露着疏离。

宝钗时刻以女德、礼教规范自己,压抑自己的天性。她于诗词方面才华极高,但是认为那只是怡情悦性的消遣,针黹女红才是女子本分。她幼时也爱看《元人百种》等杂记、小说,但是受教化后,却克制自己,并劝黛玉不要看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她天生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要靠冷香丸来压制。这热毒就是天性,是对情、自由、天性的追求。宝钗恪守礼教,将自己成功塑造成一位稳重典雅的名门闺秀。作者赞她“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对这位冷美人的极高赞誉。

如果说牡丹花象征着宝钗的高贵雍容,杜若蘅芜象征着宝钗的君子风度,那么梨花则象征着她清冷高洁的品格。梨花的意蕴内涵丰富了宝钗的形象,作者把薛宝钗安排在梨香院这个环境里,二者是相得益彰的。

宝钗入住梨香院时,正值青春妙龄。彼时,贾府还没有现出月盈则亏的颓势,宝黛钗三人也没有陷入婚姻爱情的悲剧。梨花烂漫,岁月静好。宝姐姐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挽着䰖儿,伏在小炕桌上描花样子。院里的梨树下,埋着压制她热毒的冷香丸。

宝钗一生的悲剧,似乎在这闲闲一笔中就注定了。一位青春芳华的少女,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时刻压抑性情,甘愿戴着礼教的纸枷锁,谨守着针黹之事当作本分。她顺从家族的安排,与宝玉结成“金玉良缘”。最后的结局,却是一场婚姻悲剧:“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那洁白无瑕的梨花,在春天静静伤逝,就是一曲无声的咏叹调。

2020年2月18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