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们都是这场战‘疫’的战士” ——文艺界以作品持续驰援抗疫

来源:光明日报 | 刘江伟  2020年03月09日08:16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所有文艺工作者的心。

从诗歌到散文,从绘画到剪纸,从歌曲到戏曲,疫情暴发以来,文艺界围绕防疫抗疫主题创作一大批文艺作品,或个性鲜明、动之以情,或雄壮慷慨、激昂高亢,讴歌逆行者的精神境界,展示疫情防控中的国家行动,凝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疫情面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抗疫作品?怎样发挥文艺的作用?日前,本报采访了三位文艺工作者,听他们讲述抗疫文艺作品创作过程及其背后的心声。

向生命的逆行者致敬

“在众多的职业中,你们定位了奉献的人生!在自然的顺时针转动中,你们却选择了生命的逆行!”

此时,是大年初四凌晨五点,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没有丝毫困意,飞快地把脑中浮现的诗句敲在手机备忘录里。窗外,夜色朦胧,四周寂静的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忧虑。

诗写得很顺利。一个多钟头,一气呵成,一首47行诗就已成型。“诗境是早就酝酿勾勒好的,诗象早已呈现在脑海中,结构似乎也是现成的。”他说。

被疫情弄得很焦灼的日子里,前线救援消息不断传来:由上海、广东等地派出的援鄂医疗队开始奔赴重点疫区武汉。随后,一支支军队和地方的援鄂医疗队陆续开赴“前线”。

“正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他们必须与亲人分开,挥泪辞行;正是挂灯笼、放爆竹、庆新春之际,他们却默默收拾行装,向着危险方向逆行。但他们的脸部表情坚毅平静,他们的眼神中没有抱怨委屈。”陈崎嵘一直纠结着,也在感动着,“一双双患者祈求的眼光在脑中浮现,一批批出发去一线的逆行者从梦中走来”。

此情此景,令陈崎嵘想起17年前抗击非典的情景,想起2008年汶川大地震。“但凡国有大灾、民遇大疫,都是医护人员挺身而出,慷慨赴难。我必须把他们捕捉到,写出来!这是一种责任!”

“当一种灾害降临,当一种风险面临,当一种考验来临,当一种威胁濒临,中华民族,总有:挺身而出的人,舍身成仁的人,处变不惊的人,大爱无疆的人,为国捐躯的人,视死如归的人。”写到这里,他觉得格律的、现代的诗句已表达不尽自己的情感。他蓦然想起屈原的《离骚》,灵感一来,大胆借用楚辞句式,随手写出“国有难兮,岂顾家;人有险兮,何惜身”,情感之水顺着激昂的诗句滚滚而来。

陈崎嵘坦言,在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面前,诗文乃至文艺是软弱的,但在抗击疫情的整体战役中,民族的自信心和个人的精神状态极其重要,“文艺可以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抚慰情感的作用。换句话说,在全民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文艺仍然应当是号角和鼓点、春风和阳光”。

记录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

跟很多人一样,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纪红建这个春节过得也不太好。

客厅里的电视,手机上的微信,反复发布着最新疫情。数字的不断蹿升,让纪红建在家待得心烦意乱。

此时有消息传来,湖南137名医务人员在长沙登上列车,直奔湖北黄冈,紧急施援,这一天是大年初一。

不能再等了,纪红建赶快拨通中国作协的电话,请求上前线采访。但由于疫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作协并没有做相关采访安排。既然不能上战场,那应该做点什么呢?

铿锵的宣誓声,奔跑的脚步声,连同运送物资的车辆轰鸣声,时时都在震撼着他。纪红建开始搜集素材,他希望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这场“人民战争”,记录用生命奋战在一线的英雄,“这个春节,似乎少了些亲情、友情,但我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

有一幕令纪红建印象很深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需要派5个血透护士支援武汉,这项重任落到了血液净化中心。征集信息一发出,大家都迅速报名。最后这支医疗队,由四女一男5名护士组成,最大的1987年出生,最小的1996年出生。

“谁说90后年轻人‘矫情’‘玻璃心’‘吃不了苦’‘任性’,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共事物,于社会少有参与的热情?”纪红建说,在疫情、危难面前,他们的无所畏惧、奋不顾身,让我们看到骨子里的血性。

短短三四天时间,一篇7000字的报告文学《长沙行动》就已完成。稿件经新华网发布后立即被各大媒体转载,24小时内阅读量就超过120万,《湖南日报》也以整版篇幅进行了转发。

“请战书上,是一个个鲜红的红手印,更是一颗颗跳动的心。”

“留在长沙,直面病毒,也是‘最美逆行者’。”

“长沙在行动,应该从敬畏自然、善待生命开始。”

感人的事迹,朴实的文字,让读者感受着这场战争背后的温暖和力量。“在这场战役中,有太多人和事令我们感动,党和国家的迅速行动,医护人员的大爱无私,以及14亿群众同舟共济抗击疫情。我们要忠实记录下来、传播开来。”纪红建说。

传递疫情防控的信心力量

春节过后,王国平发的朋友圈几乎全是关于疫情的,最新的疫情动态,防疫抗疫知识,还有诗人作家们发布的抗疫作品。作为四川省成都市作协副主席,他也想为参与战“疫”的英雄们写点什么。

大年初二晚上,他就开始构思。初三上班后,王国平在办公室就一气写成歌词《中华无恙》:“针尖凝聚力量,点滴传递坚强,万顷大爱汇长江,愿我的亲人无恙。愿你无恙,愿他无恙,我们心手相牵真诚守望……”

“‘无恙’就是身体健康,祖国安好,而这次的新冠肺炎恰恰就让人民身心受到影响,让祖国难以安好。”王国平解释说,“愿你无恙,愿他无恙,武汉无恙,祖国无恙”,就成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成了一个共鸣点。

歌词发表以后,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党庆,音乐人王晓峰、余李绍、龚道静、余秋端、钟敏等纷纷提出为《中华无恙》谱曲,希望这首歌曲能传唱开来。在众人共同努力下,歌曲《中华无恙》很快问世。据统计,当日收听量超过10万次,歌曲还通过湖北、武汉等地广播电台的电波,送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听众中间。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残酷战争。它不是一个人、一座城的战争,它是全国的战争,甚至是全世界的战争。在这种巨大的灾难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孤岛。”王国平坚定地说,“我们都是这场战‘疫’的战士。”

文艺在抗疫中怎样发挥作用?王国平回答说:“这次‘战疫’是一场持久战,它考量我们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防疫水平、物资储备,同时还考量我们的精神状态,而文艺家们的作品就是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精神食粮。战‘疫’作品传递的不仅仅是同情、爱心和悲悯,同时传递信心、坚强和力量。”

“除了鼓劲,当然还要有所思考。”谈及抗疫文学创作,他认为这点也很重要,“我们的书写不能仅限于大难来临之后的悲伤,对疫区人民的关心和支持,对抗疫人员感人事迹的赞美和致敬,我们还应该重视疫情带来的教训,思考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