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现实题材融媒体短视频的有益尝试

来源:文艺报 | 黄典林  2020年02月24日08:25

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作为疫情中心的武汉以及此刻仍然坚守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他们的“日常”与“生活”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在这个社交媒体主导的刷屏时代,身在武汉的普通人用微信、微博等已经记录这场大疫之下太多的承受与担当、牺牲与坚守。面对这样一场全面参与的战“疫”,主流媒体,尤其是国家级媒体不应当缺席。而融媒体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正是央视纪录频道这个国家级纪录片平台在疫情这场大考面前交出的一份答卷。

与传统纪录片相比,《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态都十分接地气。节目素材全部由每集的主要人物用手机拍摄和讲述自己在武汉的日常生活,而这些人物都是此刻依然坚守在武汉的普通人,其中有奋战在救治一线的医生、护士、军人,也有普通市民、快车司机、媒体主播、打工者、外国人等。每集时长不超过5分钟,内容大多是日常的生活场景、见闻和对话,但这些平凡的镜头所记录的每一个画面却是如此具有真实感和亲和力,因为正是这些影像所展现的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的温暖坚守和默默努力,支撑起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不倒的防线,也支撑起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希望。

这种从日常普通人视角出发的短视频影像与正面展现疫情前线的英勇和奉献构成了这场抗疫斗争的一体两面。如果没有前线的奋斗和担当,后方的坚守无法持存,而同样如果没有后方的坚守,前线的奋斗也就失去了后盾和方向。无论是奋战在治病救人一线的护士、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还是坚守岗位为市民送去温暖和鼓舞的广播主播,以及因为疫情在家陪伴父母的快手作者,每个人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做着平凡却又伟大的事情,保护自己、家人以及这座他们所深爱的城市。

正是因为这种扎根日常的普通人视角和贴近移动媒体时代传播规律的独特节目形态,《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在跨平台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展现出极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该节目的成功播出得益于从创意、制作到播出过程中的一系列创新思路。纪录频道与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和湖北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以及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同时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征集作品,向有潜力的视频作者定向邀约,专门定制反映拍摄者自己以及身边人日常生活状态的短视频。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制作的模式限制,既打通了纪录片与新闻题材之间的边界,又强化了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充分发挥了跨屏短视频在反映重大现实题材,尤其是突发事件方面的优势。

这种创作实践也得益于2019年下半年央视纪录频道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央视纪录频道依托总台“5G+4K/8K+AI”的优势,秉持“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中国价值,全球视野”的理念,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纪录片顶级制作、融合传播的媒体品牌。其中的关键举措之一是推动纪录片以“小而美”的形态呼应新媒体时代的市场和受众需求,不仅推出了一系列剪辑包装时尚、符合年轻观众审美的力作,也在反映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现实题材纪录片方面持续发力,佳作频出。改版后的纪录频道呈“长、中、短、微”的纪录片形态分布,其中极具创新意义的是主打融媒体短视频风格的新纪录片形态的《9视频》和《微9》时段。相对于时长15分钟的《9视频》,专为移动端打造的《微9》短视频产品,时长只有5分钟,更贴近移动媒体小屏传播的短视频形态。这两个时段的设置为专业纪录片人和短视频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创作融媒体短视频的平台,让作品以用户视角在电视端多频次滚动的同时,在移动端广泛传播,成为具有高势能的全媒体短视频内容。

这种媒体融合创新的改革思路和创作机制为《武汉:我的战“疫”日记》这类能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映的短视频的出现提供了机遇。也正是因为打通了传统电视与移动媒体终端之间的边界,短视频这种特殊的新的影像传播形态才成为可能。这种创新不仅使得宏大叙事背后的普通人和日常细节能够进入国家级主流媒体的视野,也使着力引领主流价值观、构筑社会凝聚力的主流媒体具有了更强的传播力和亲和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主流媒体探索纪录片创新之路的过程中,《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只是一个起点。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反映社会现实、体现基层视角的优秀短视频不断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