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信心与勇气

来源:人民日报 | 李燕燕  2020年02月10日06:24

施广德摄

又见毛青,是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新闻镜头中。这次,他依然是首席专家,陆军军医大学援鄂医疗队的首席专家。

除夕那天上午,听闻陆军军医大学援助湖北的消息,我就有一个预感:毛青很可能会出现在这支队伍中。

当晚,该医疗队出征视频在朋友圈刷屏——这支一百五十人的医疗队,在除夕之夜奔赴武汉。点开视频,画面晃动很快,我着意搜寻,终于找到这位熟识的感染科专家——精瘦身材,一身荒漠迷彩,负着单兵背囊站立在队伍中。

这个春节,拜年的话是互道保重的话语。曾在军医大学工作多年的我,甚至也在细细回想前些天乘坐高铁从渝回蓉的所有细节,那个排在我前面的人,会不会有问题?疫情防控,效果如何?然而,当我看见昔日战友除夕出征的视频,看见队伍中毛青的身影时,惶惶不安的心稳了下来。这是一种无声但真实存在的力量。

是的,毛青和战友们能够让人心安。

我第一次面对面采访毛青是2015年春节前,刚归国的首批“援利(援助利比亚)抗埃(抗击埃博拉病毒)”医疗队员安排在一个地方隔离观察。房间里,隔着两米开外的距离,眼神犀利却格外瘦削的毛青上下打量我一番,笑道:“怕了吧,怕我身上带着埃博拉病毒?”闻言,我试图把椅子朝他那个方向再挪挪,不想椅子腿却被紧靠的小茶几拌着,几下用力未果,只得尴尬地把身子前倾,然后抬头露出礼貌的笑容。“安全得很!”毛青大声说。那次采访,我听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救治情节,以及两段如何与人类知之甚少的病毒作战的清晰有力的表述——

“坚定,我们身后有祖国的支持,我们是军人,要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心,面对挑战敢于‘亮剑’;严谨,我们一定要做到每个细节、每个步骤都按规定程序办;团结,在任何时候都注重发挥集体的力量;务实,实事求是地做事。”

“我们的队员应该像个‘老中医’,既要严谨,更要有敢于‘把脉问诊’的勇气,‘实践出真知’。”

这个除夕之夜,我在朋友圈转发了陆军军医大学援鄂医疗队出征的视频和图片,并附言:战友,加油!本想再发个微信给毛青,表达我的关切和祝福,但转念一想,这或许多此一举。他应该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我最终放弃问候毛青的念头,之后在各种报道和军医大学的微信公众号中关注着他。没有什么能够难倒一个科学严谨而又充满激情的人。

刚毕业时被分到闻者畏惧的感染科,年轻的毛青很是坦然:知道来这里看病的人都是传染病,自然就会科学防范,敌人在明处反而简单。

2003年,感染科接收了五个非典病人,全都安排在五楼,毛青就挨着那些病人在五楼住了整整两个月。

一个军医,如果终其一生不能亲自上战场,那他会非常遗憾。

命运最终“成全”了这位军医。2014年,在一百六十多人组成的首批援利(援助利比亚)医疗队里,他是为“所有医疗行为最后拍板”的首席专家;时隔五年,他再次作为“首席专家”转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个艰险未知的战场。

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使用之前,毛青和战友对口支援的是金银潭医院。这里收治的全部是确诊患者,这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最前线。1月26日,冬日微雨中,七十二名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陆续抵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这个战场上,许多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战术再次派上用场。

红区是污染区,黄区是半污染区,绿区是清洁区;医疗队员们在门口张贴消毒程序:关门、洗手、相互喷洒消毒液、洗手、脱隔离衣、洗手、脱面屏防护服、洗手、脱外层鞋套。繁复的过程,一丝不苟。

这次来到武汉,对医疗队员进行“监督”是首席专家毛青的一项重要任务,他曾说,监督不是担心有人会工作偷懒,而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在救治过程中忽略了防控原则。无意中揉揉眼睛、摸了摸脸,都可能带来危险。

红区是直接接触患者的区域,是战场前沿所在。那天,战斗即将打响——第一组人员到位,点名完毕,他们挺直腰板进入更衣室。

我看见新闻镜头中,我所熟识的毛青,已经穿戴好一身厚重的防护装备,战友正用笔在背后一笔一画写上他的名字。此时,每一个即将进入红区的勇士,防护盔甲遮得严严实实,只能从背上的名字来分辨。

他第一个走进病区。他说,我们在抗击传染病方面有许多经验,但不是所有队员都有在传染科工作的实践。所以我要第一个进去,要给大家一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