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青年的距离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李迅驰  2020年02月03日08:03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文化基础。在这一进程中,面向青年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跟上时代发展、把握青年需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与弘扬,已使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复兴之势。当然,也应清醒认识到,当下我们一些青年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扭转这种困局,应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的距离,应凝聚青春力量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与内在发展逻辑的必然要求。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这一优点在某些局部也给一些青年带来了距离感。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些青年看来似乎缺乏“文化亲和力”,最终有曲高和寡、阳春白雪之嫌。有鉴于此,应拉近当下青年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让青年走近、走进优秀传统文化。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充分说明了文采对文章传播的重要性,它对在青年中如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颇有现实意义。青年群体的流行文化多贴近青年朝气蓬勃的特点,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上应符合青年的审美特点,打造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年轻态”传统文化。

将吸引青年的亮点和元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发和传播有机结合,把握和利用好互联网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青年的生活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使其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正能量”。比如,孔子弟子曾点心仪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畅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妙趣横生、灵气洋溢的中国式生活品位,造就了中国人生生不息、自强担当的生命精神,是生而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生命智慧”,是历代先贤为后代子孙留下的关于生活旨趣、探寻人生大道的宝贵财富,是青年成长的养料。当前,个别青年一时出现了思想空虚、生活迷茫、理想缺失等问题,也面临着如何规划职业、发展事业、经营感情等成长困惑,这些都能在优秀传统文化里找到对症的良药。

“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能力培养观,以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生命要旨等,无不是值得加以阐发并引导青年成长的思想精髓。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气息、生命智慧,结合当下青年的生活形态,及时回应青年的困惑,从而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心里,最终唤醒文化基因,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中落地生根。通过这样一种文化体认,由表及里、从浅到深地引领青年夯实道德基础,深化文化素养,修学储能培养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与担当道义的文化意识,成为具备中国文化根基的“新青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青年安身立命根本的同时,也应让青年群体作为新生力量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推动文化创新,孕育民族力量。

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青春元素,积极参与青年生活,以贴近生活、贴近青春的形式与内容拉近与青年的距离。在宣传手段、活动形式上洋溢青春气息,通过举办主题论坛,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具体可感、生动有趣,进而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针对青年的文化理念,也应该是面向所有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它强调了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人生发展的自信,也提醒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落实到实际,注重经世致用,散发生命活力。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才能真正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气象,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和真功夫。

100多年前,梁启超写下了《少年中国说》,畅论中国青年的历史职责,慷慨激昂地呼唤“少年中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历经百年探索和发展,今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通往现代化道路的必然之举,也是当下中国青年的时代使命。朱熹《春日》诗有言:“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迎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万紫千红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