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炜中篇小说小议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洪浩  2020年01月07日15:58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张炜中篇系列”,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献给读者的一套新书。这是一套装帧精美的小精装本,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推出,至2019年1月全部出齐。系列包括《护秋之夜》《秋天的思索》《你好!本林同志》《黄沙》《葡萄园》《蘑菇七种》《请挽救艺术家》《瀛州思絮录》8种,共收中篇小说9部(其中《请挽救艺术家》中包括了《远行之嘱》)。这是作家张炜第一次出版中篇系列,此前,只有《蘑菇七种》出过单行本。系列所收作品由作家自选,系1983年至1996年创作的中篇作品。

张炜的文学作品较多地体现为长篇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像《古船》《九月寓言》这些早期创作,以及此后的《外省书》《刺猬歌》等长篇佳作;“大河小说”《你在高原》获得茅盾文学奖,近作《独药师》《艾约堡秘史》也颇受好评。可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忽略了他的中篇小说,张炜的中篇作品已有16部,大多集中创作在1980年代,尤其是在《你在高原》的写作之前,而彼时正是作家艺术思想最为活跃、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最为敏锐、才华的喷发最为强劲的时期,所以,作为艺术轻骑兵的中篇小说,承担了作家强烈的不可抑制的艺术冲动,寄托了深刻的思想与情感诉求。和那些品质卓越的长篇一样,这些中篇小说同样体现了作家的精妙构思与创造。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从作家创作生命历程的角度整体把握这些作品时,就会发现中篇小说之于张炜曾经是多么重要,它们在文学史和作家本人创作史上的意义,也需要我们重新打量和思考。

贯穿整个1980年代的中篇小说创作热潮,是新时期文学发轫初期的一个不难理解的独特景观和重要现象。体量不长不短的中篇小说,因为具有短篇、长篇小说所缺乏的优势,成了时代文学的宠儿。结构与叙事上的自由,使得当时创作激情高涨的作家都愿意在这种文体内讲好一个故事,并借此做时代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在发表过十几篇短篇小说后,张炜也开始投入很大精力积极创作中篇小说。他发表的第一个中篇小说是《护秋之夜》(1983),而后为人所熟知的是《秋天的思索》(1983-1984)及其姊妹篇《秋天的愤怒》(1985)。这期间,发表在《收获》上的《你好,本林同志》也反响不俗,使他的文学道路有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正是在一系列反映农村生活与时代冲突的中篇的磨练和积累之下,张炜开始了长篇小说《古船》的创作。这一努力的结果,给他带来了创作历史上的一次突破。可以说,中篇小说的写作是张炜从短篇到长篇的一个过渡,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古船》之后的间歇期,他再次拾起中篇,在短短的时间里,密集地写下了《海边的风》(1987)《请挽救艺术家》(1988)《远行之嘱》(1988)《蘑菇七种》(1988)等中篇佳作。经过《古船》的创作磨练,张炜再写中篇小说已是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所以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勇敢创新的先锋精神。《请挽救艺术家》采用的是书信体,《远行之嘱》充斥着追忆与对话,《蘑菇七种》则有着推理探案的框架和复调的结构。从题材领域和主题内涵来分析,这些作品既有《古船》的余韵,是以往情感的延续,也有关于大地主题与民间叙事的崭新开拓,这些作品因而也可视为日后诞生的《九月寓言》的前奏。

整个1980年代,只要不是在写长篇,张炜就没忽略过中篇的写作。进入1990年代以后,他的中篇突然少了,这是因为,在1980年代后期,他就开始了《你在高原》的集中创作。整个1990年代,他只有一部长达9万字的中篇《瀛洲思絮录》(1992-1996),说起来这也算是《你在高原》其中一卷的一个热身之作,或者说,它差一点就纳入了《你在高原》之中。

张炜1980年代的中篇小说,以集束的方式,展示了作家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关于农村青年如何面对当时现实中的丑恶并与之较量,人物与作家自己距离稍远,代表作是《秋天的思索》和《秋天的愤怒》;二是关于青年人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如何面对历史与未来。这方面主题与前一个较为接近,但更多地体现为面对自我,代表作是《请挽救艺术家》和《远行之嘱》;三是更深刻地置身于历史洞察之中,去感悟大地与民间的神秘,窥探人性的复杂,这里似乎较多地触及了对权力的思考,代表作是《蘑菇七种》和《瀛洲思絮录》。

2019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