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邓一光长篇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四川人民出版社(公众号) |   2019年12月30日08:51

12月28日上午,由中国作协指导支持,中国作家杂志社、深圳市文联、四川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邓一光长篇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研讨会”在中国作协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程绍武,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等出席会议。胡平、梁鸿鹰、李一鸣、李朝全、隋丽君、孟繁华、贺绍俊、陈晓明、陈福民、张柠、顾建平、张莉、刘大先、岳雯、赵宁、张春晓、刘上江、于爱成、贺江等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程绍武主持。

2019年,邓一光准备10年、历时5年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新书出版至今不过半年,却已在中国文坛制造出一场场风暴,一个个话题,进入多种文学图书排行榜,显示了这部作品的非凡实力和非凡影响。正如相关排行榜对该书的授奖词中所评价的,《人,或所有的士兵》构思宏阔,运笔细微,兼具浩瀚之广与芥子之微,其体量之大、叙事之重与思想之深,使得这部长篇新作成为当下文坛孤绝的风景。

“邓一光在我心目中是位文坛‘大力士’,能举起一般作家无法举起的‘重器’。他的多部作品都有这样的气象,77万字的新作更是在2019年具有压轴地位与价值。”阎晶明在讲话中称赞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是一部巨著,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战争题材领域的拓展和深度的掘进,这段时间荣获的各种年度奖项,证明了这部作品的价值。

“这是一部非常不一样的小说,主人公一生的经历比普通人的三生还要五味杂陈,一言难尽。”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评协主席孟繁华说,“这是我们不曾接触过的作品,无论是观念还是人物,它让我们深感新奇和震惊。衡量和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就是,它在文学史上为我们提供了那些新的审美经验,它是否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是否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人,或所有的士兵》就是一部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作品。”

“他是第一次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正面描写战俘营,并且用庄严肃穆的态度在写,在理解战俘。他没有仅停留在揭露战争的创伤上,而是在为战俘正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大特聘教授贺绍俊认为,这部作品的思考可以看作是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所思考的延伸, “是一名中国作家面向世界对战争做出的自己的回答。《人,或所有的士兵》证明了,一名中国作家的回答是有力量的”。

“这部作品颠覆了长篇小说的传统结构,呈现大于表现,题材大于主题,其丰富性类似于百科全书。主题思想卓尔不群,在当代小说史中开辟了新篇章,具有全新气象。”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认为。

“能写‘大书’、敢写‘大书’的作家是可敬可佩的。”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分析说,作为一部以“抗战”这场给20世纪中国人留下最深重历史创伤、却又从反面推动了中华民族主体性认同的战争为主要题材的小说。这部作品并不是反战的,远离战争只是他想表达的一种希望。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思考一个幸存者的命运,去展示他置身绝境时生命的一种复杂性。另一方面,这部作品对中日现代关系史的思考很见功力。

“邓一光是个安静的写作者,专心地用5年时间写出了这部‘大书’。庞大的长篇小说需要一个好的结构。”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说,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吸引人,庭审式的结构,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人物情节交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读来耐人寻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张柠也表示:“从人道主义出发,小说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类的软弱和恐惧不应该被轻易抹杀和否定,即便士兵也是如此。恐惧是值得被捍卫的,正因为有人类原生的恐惧,人才不会沦为野蛮的杀戮机器,希望才能够得以留存。这也是对托尔斯泰思想的遥远呼应。”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盛赞这部作品捍卫了长篇小说的尊严,77万字也很匹配我们对长篇小说的想象。这部作品对人和战争有总体性的思考,思考了人的处境和为难。作者找到了写作的暴风眼。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著名青年评论家岳雯指出,“从《我是太阳》《我是我的神》里走出来的邓一光,经由《人,或所有的士兵》,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了。对于他来说,一直以来,社会的和政治的生活是他思考的主题,他想为社会和历史承担责任。这就是他之所以在长篇小说中始终以战争为叙述题材的根本性原因。……‘孤绝的个人’成为这部小说中的典型形象”。

毫无疑问,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出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既关乎作品主人公郁漱石个人的命运,也关乎民族、国家、时局、战争和人类的总体命运。多位专家指出,这是一部具有经典品相和气象的力作,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认知具有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