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尝试将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古典芭蕾音乐结合 中芭《过年》将来沪,“中国版《胡桃夹子》”展开民俗风情长卷

来源:文汇报 | 宣晶  2019年12月17日08:37

芭蕾舞剧《过年》年味十足,讲述了一个老北京家庭“过大年”的故事。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供图)

柴科夫斯基经典音乐、德国作家霍夫曼的童话、中国民俗风情这三者如何融为一体?2020年1月8日至9日,中央芭蕾舞团将携贺岁大作《过年》亮相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此次演出正值鼠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中芭将这台年味十足的芭蕾舞剧带到上海,用优雅动人的舞姿、中国庙会的热闹景象、东方韵味的别样改编,与上海观众一同喜迎佳节。

《过年》被业界誉为“中国版《胡桃夹子》”,讲述了一个老北京家庭“过大年”的故事。与原版故事不同,这台舞剧在柴科夫斯基经典音乐中,展开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风情长卷。在《过年》描绘的图景中,《胡桃夹子》里圣诞夜女孩的“噩梦”改为除夕夜梦中的“畅游”,“鼠王”成为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年兽,欧式庭院客厅变成北京胡同人家;男演员穿上大褂,女演员则换上青花瓷裙。舞剧还融入十二生肖等中国元素,并通过仙鹤舞、瓷器舞、丝绸舞、扇子舞、风筝舞、糖葫芦舞、陀螺舞、金元宝舞、鞭炮舞等特色舞段,向观众展示众多中国民俗。

首演于1892年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改编自德国著名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与鼠王》,由柴科夫斯基作曲、伊凡诺夫编舞。不过最初的马林斯基剧院版本已失传,保留至今的主要是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的过场戏《小雪花舞》。现今,海外上演的版本大多是由乔治·巴兰钦于1954年排演的,偏重于童趣和节日气氛。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赋予舞剧强烈的感染力,精巧的弦乐使作品充满神秘的童话色彩,正适合作为圣诞节礼物演给少儿观看,因此也被称为“圣诞芭蕾”。

这台经典舞剧在世界范围内被多次改编重现。2001年2月,中芭首次创作“中国版《胡桃夹子》”,尝试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西方古典芭蕾音乐中。2010年,中芭根据当年的创作,进行全新改版、重新创作,并将作品更名为《过年》。为了将《胡桃夹子》改编成表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情感的芭蕾舞剧,《过年》主创先后到天津杨柳青等地采风。剧中有一段击退年兽的舞蹈段落,手上动作比较多,而且随脚下动作而变化,难度极高,为此中芭邀请专业双截棍教练为演员做指导。舞剧中最有改编代表性的当属取代了原版小雪花舞的仙鹤舞,“仙鹤”们的纱裙后摆做了加长的处理,舞蹈技巧与形式美感浑然一体,深受观众的喜爱。

《过年》是中芭探索芭蕾艺术中西合璧的又一力作。60年来,舞团在引进排演了 《天鹅湖》 《堂·吉诃德》《吉赛尔》《卡门》《舞姬》等世界经典名剧外,也创作了 《红色娘子军》《祝福》《黄河》《大红灯笼高高挂》《敦煌》等中国芭蕾舞剧,成为探索西方芭蕾艺术形式同中国文化融合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