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小区域如何做出大文化 ——透视南通市港闸区优秀文艺作品迭出现象

来源:光明日报 | 郑晋鸣 许应田  2019年12月12日09:05

日前,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仪式在江苏大剧院举行,这场代表江苏文艺创作生产最高成就和水平的艺术集结吸引了诸多目光。记者了解到,由南通市港闸区报送的4部作品获“优秀作品奖”,三年来,该区已连续两届共10部作品摘得殊荣,涵盖电影、纪录片、话剧等多种艺术门类,数量为江苏所有县级市(区)之最。这片地域面积仅有13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0多万的土地,文艺创作何以精品迭出?是什么铸就了文艺高地?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从“精酿”到“精品”

“一个区域文艺创作的繁荣,离不开对现实的持续关注,对创作的持久热情和对作品的反复打磨。”港闸区文体旅局局长许建军告诉记者,港闸区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文艺创作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状态,这与在创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息息相关。

提到南通的民间艺术,就不能不提港闸的口头文艺杰作《花子街》。“这个在民间口口相传了两百多年的叙事民歌,讲述的是叫花子勤劳致富,而贪婪地主沦为乞丐的传奇故事。唱词有3000余行,比兴、拈连、排比等手法运用得极为成熟。”许建军介绍,2016年,港闸决定将《花子街》的前世今生以广播剧形式呈现出来,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打磨,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引发了全国听众的关注。

“《花子街》是南通民间文艺的高峰,我们在进行广播剧创作时,无不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对于细节的打磨近乎苛刻。”在广播剧《花子街》编剧王诗畅印象中,有一幕情景令她至今记忆犹新。已过耄耋之年的《花子街》传承人胡益民,在为广播剧进行原声录制时,为呈现出最佳的唱腔节拍,用双手拍打大腿找节奏,等录制完成,双腿已通红。如今,这部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早已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文艺经典。

从“文化沃土”到“文艺高地”

20世纪70年代,港闸西北十八里河口出土的一个墓葬碑刻告诉世人,港闸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唐代。碑刻上“司煮海积盐,鹾峙山岳,专漕运,副上供”的字样印证了当年南通的海盐能通过大运河的漕运系统,运送到全国各地。“港闸的文化底蕴是极为深厚的,通过艺术创作来激活当地文化的一池‘春水’,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道。

对于“根”的追寻与梳理,成为港闸迈向“文艺之城”的重要一环。近期在江苏省市电视频道联播的纪录片《港闸记忆》,分别从历史起源、人物传记和文化非遗等方面,表现了港闸的地域文化特质,让港闸的历史第一次被系统地呈现、感知。缂丝、童子戏、陆家锣鼓等一批知名的港闸非遗项目,也进行了集体亮相,受到了众多好评。“近几年,我们陆续推出了《寻找1895》《故乡老街》《追梦港闸》等颇具口碑的寻根类文化产品,无疑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港闸区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李东如是说。

百年历史的银光大戏院、铁锈斑驳的储油桶……走进1895文创园,触目便是这些记录历史沧桑的“古董”。这里曾是广生油厂和南通造纸厂的旧址,记录了唐闸这座百年工业重镇的过去。李东表示,今年由港闸重点打造的微电影《爱在唐闸》,其主题便是展现当地丰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都市风貌,获得了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好作品奖”。

“从地方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同时进行创造性传承与转化,与人民、与时代同呼吸,是港闸‘小区做出大文化’的关键原因。”贺云翱总结道。

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

“日升东方,你梳妆新颜;月满西楼,你编制山河……”一首《献给母亲的歌》满是对祖国的深情与眷恋。这首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歌曲,在今年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脱颖而出,在惊艳的背后,又是一份稳扎稳打的“港闸造”。

港闸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潘卫兵告诉记者,港闸文艺精品的繁荣同样离不开接地气的文化惠民活动。“文艺精品的创作源于民间,最终把它归还到百姓生活,这才是我们的初衷。”潘卫兵说,港闸一直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涌现出了“群乐汇大舞台”“欢乐五水汇”等一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每年百余场文艺演出为10万人次观众带来了精神大餐。歌曲《献给母亲的歌》、小品《三轮和大奔》、舞蹈《亲吻天空》等原创文艺精品,早已成为老百姓的“必点菜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浓郁的文艺创作氛围赋予了港闸独特气质,更滋养了百姓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港闸区委书记黄卫锋表示,优秀文艺作品能够大大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港闸能够在文艺创作上精品迭出,是偶然中的必然。“我们将持续打造更多的文艺精品,进一步繁荣港闸的文艺事业,让文化的清香浸润百姓生活。”黄卫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