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返梅花镇

来源:人民日报 | 简梅  2019年12月04日07:54

故乡梅花镇,是一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在我的记忆中,梅花镇还是个总飘着鱼腥味的渔镇。每当鱼市到来,熙攘的码头人声鼎沸,喜悦写满渔家人黝黑的脸庞。而每当渔家人出海归来,卸下海产,脱去倦疲,哼着小曲踏着青石板回家,在推开家门的一瞬,平安与温暖即刻涌上周身。

梅花镇因古时多植梅花而得名,居闽江口南岸,历来为省城要隘门户。明初时,城中置水师,立司官,编哨船,昼夜巡逻,海上走险之徒,终不敢扬帆突至。但是,这座古城东南一隅,也常被台风携裹的飞沙所压,百姓每每见到,便自动前来,与守城将士日夜轮挑,终才无患。从此,这座古城便以丰富的海域渔产,重要的防御地位,散发着光彩……

今年,我应约为梅花镇搜集史料,因而回到故乡。走在长长的岸堤边,思绪不禁回到过往。那时,我常搀着父亲往沙滩上走。此刻,只余我独自一人走着,耳边仿佛听到父亲的声音:古城梅花,在历史上就是被大海包围着,整座山腰浸泡在海底不知多少年,只裸露十数亩的山头,曰“落雁滩”……我还记得他对我说:孩子啊,当年爸爸刚出海作业时,突遇狂风,海浪翻滚成几层楼高,劈头盖脸往船身上扑来,那时都以为被海吞噬了……与父亲一样,梅花镇的多少渔民就是这样闯过一次次挑战,才成为风浪里来去的真汉子。

我一边想着,一边快步走向由旧时渔业管理站改造而成的镇上第一家民宿“梅城壹号”。乡贤已请到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前来座谈。叔伯们看着我的眼神,犹如对着自己的孩子。一位说:“你父亲在世时,是‘梅花通’,什么都知道!”另一位说:“现在梅花的变化,怕是一本书都写不完哩。”曾当过船老大的李伯接着说:“清乾隆年间,就有工匠在梅花港设场造船,至民国,还有造船厂数家,以及海运木帆船数十艘,运输货物往返连江、罗源、霞浦、泉州、厦门和江苏、浙江以及广东沿海一带……”“抗日战争时期,闽江口川石岛曾被日军占领,主航道被封锁,渔民生计艰难……”另一位林叔,也接上话头,谈起艰难岁月,眼眶有些湿润;但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变化,又破涕为笑。他说:自1956年始,梅花、潭头、洋屿船民和船工组织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由港务站统一调度,统一配货,主要担负福安、闽侯、莆田地区沿海短途货运,粮食等物资被源源不断地运到需要的地区。1975年后,木帆船货运逐渐被轮船取代。到1994年,木质货轮逐步更新为钢质货轮……

老人们沉浸于往昔岁月,我也不禁溢起自豪感,心里愈加钦佩渔民的奋斗精神:梅花渔民曾经有三十六个大名鼎鼎的船号,每年八九月驶离梅花港,抵达塘歧、桥仔等地从事渔业生产,直到次年端午前夕才返回。漫长的汛期渔歌缭绕,也带来经济繁荣。改革开放后,1984年,梅花渔民购进全县第一对铁质拖网渔轮;1988年,投资二百八十万元修造两座五十吨级渔用码头,在全省首批建立渔业信息站;1994年,全镇有大功率钢质拖网渔轮五十四艘,渔业产值首次超过亿元……更令人高兴的是,城东南曾经的飞沙之地,已遍植起防沙的木麻黄林带,它伸出海面的半岛已成了一个“内海”,美丽的滩涂,常常通过摄影家的镜头,向世界展示着古城的魅力。

当老人们聊起渔业的辉煌时,兴奋得手势夸张。他们说:无论在国外、省外,或是在各行各业,梅花镇人的身上,都显露出不畏艰险、英勇奋进的品质。当话题转入近年来的古镇发展时,他们又兴奋地告诉我:尽管由于闽江口水文环境的变化,梅花镇许多大马力渔船无法靠泊,但政府政策好,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渔港建设,已投入上千万元建成的五显鼻渔港,将来可停泊六百多艘渔船;与此同时,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梅花镇区主干道向外环拓展,与滨海大道连接……

次日一早,我迎着海风来到长堤上。眼前,灿烂的霞光在海面跳跃,不远处的渔港生机勃勃。想起昨日老人们一席话语,不禁浮想联翩。我仿佛看见古城岁月里所珍藏着的珠贝正焕发出新的光彩,听见大海深处荡漾的自信豪迈与生生不息。在每一个风生水起的日子里,我那勤劳而质朴的渔人乡亲们哟,他们是最懂得大海的人,他们正在海风中创造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