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彭荆风永葆活力

来源:文艺报 | 王蒙  2019年12月04日07:28

1978年,中国正在酝酿着改革开放的大变化,我被中国青年出版社邀请去团中央北戴河的培训中心改稿,得以在那里与彭荆风文友首次会面。

他是半夜到来的,来晚了几天,第二天一起床他就大呼头天夜晚他睡到黏糊糊、潮湿湿的鱼桶里去了。是的,那里的被子太潮了。他与写作的人们一见如故、欢声笑语,一看就是一个直爽痛快的人。

原来他就是云南军旅作家彭荆风。他参加创作的影片《边塞烽火》《芦笙变歌》与一批短篇小说,已经如雷贯耳。我也知道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政治运动中同样地不幸落马,但是看他当时的状态,仍然是朝气勃勃、兴高采烈、谈笑风生、挥斥方遒。即使说起某些不愉快的往事,他也是高高兴兴、化险为夷、逢凶化吉的一番豪兴。他说到一次节日前夕获得南瓜等美食,吃后竟泻起肚子来,他用中医理论分析了半天。他没事还喜欢自选一点中药调理身体,我对他的医学素养半信半疑,但我对他的乐观精神绝对赞美。

他对于小说写作十分投入,后来,他出版了小说集《驿路梨花》。一说到创作,他就大喊要捕捉住题材,他还强调短篇小说作者一定要出“集子”,我感觉他肯定是个“一本书主义者”,是个九死而未悔的愿为文学献身的人。

我们也曾一起游泳,他的泳姿熟练轻松却不正规,半侧泳、半蛙泳,自得其乐,带几分嘚瑟。

对于身边的一些事,他不赞成,也是信口抨击,满不在意,且时时显现出争强好胜的性格。经过20多年的挫折锤炼,他锋芒丝毫不减,也是少见。

此后,荆风兄创作十分旺盛,除了一批长、中、短篇小说外,还为秦基伟将军撰写了传记。他还担任了全国人大代表,经常对一些文化现象直率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带棱带角,从不含糊。他这一辈子,活得有声有色,没有亏待他人与自己。他去世几个月后出版的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如诗如画,仍然散发着强劲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