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京新文艺团体优秀戏剧作品展演在京举行,业内专家表示—— 新文艺团体的创作更需个性与多样

来源:文艺报 | 徐 健 路斐斐  2019年11月18日08:59

《爱·转机》剧照

由北京文联、北京剧协主办,哲腾(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2019北京新文艺团体优秀戏剧作品展演日前在京开幕。“十大新锐导演作品单元”和“当代小剧场戏曲单元”两大板块的20部精选小剧场作品,将以历时两个月的百场演出陪伴京城观众度过又一季暖冬。与此同时举办的“中国新文艺团体小剧场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主题论坛,亦将视野首次投向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深化,以新的身份和新的姿态陆续登上中国当代戏剧舞台的“新文艺团体”。近20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以民营剧团、民营剧社的大量涌现为表征,新文艺团体的发展历程及其创作已成为新世纪以来戏剧发展最为独特的一面。那么,新文艺团体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与启示?其未来又当何去何从?

“从戏剧文化的角度而言,新文艺团体成长的大背景是青年戏剧文化的发展,其中包括青年戏剧创作者、青年戏剧观众的成长,而这又受到整个社会发展大势的影响与制约。”北京剧协副主席杨乾武表示,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相对较贫乏的演出市场间的矛盾,是推动新文艺团体集体登场的时代动力。演出资质的获得使“体制外”的艺术生产获得了合法身份与地位。“2005年,以占领市场为目标成立的民营话剧制作机构戏逍堂的成功,激励了许多体制外的民营公司纷纷加入了戏剧生产的行列。”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小剧场专委会主任傅维伯眼中,其后的2008至2009年,这些北京年轻戏剧人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较为繁盛的时期。“新文艺团体力量的初步形成伴随着都市新剧场文化的迅速构建和流行,在不少当代主流戏剧创作陷于‘从平庸到平庸’的困厄之时,新文艺团体在培养戏剧观众、丰富与活跃戏剧市场等方面承担起了重任。”杨乾武说。

然而,从“每天都有约30多个小剧场戏剧演出”的繁荣到现今“剧场多了,剧目质量却下降了;钱多了,创造力却变弱了”的“衰退”,时间也不过数年,如何看待新文艺团体生存空间与创作成果的相对萎缩?杨乾武认为,由各种因素导致的人才流失与孵化人才所必需的文化生态的失衡,是近年来戏剧领域内新文艺团体创作后继乏力的原因之一。此外,各种对戏剧“市场”的误解与偏见也造成了近年来不少作品在艺术探索上的徘徊、停滞甚至倒退。“对戏剧而言,市场是检验一部作品成熟与否的标准之一,市场显示了观众的投票。一部作品是否反映了当下现实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与社会心理,是否反映了活生生的生活与人的真实情感和精神,是决定观众是否‘买账’的关键。”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陶庆梅亦谈到,近年来新文艺团体在历经了几波向着艺术、市场不同方向的探索后,已进入了一个创作的“自觉调整期”。观众审美口味的快速升级催促着创作者也需尽快跃出旧有的粗放式创作模式,而代以更细腻的情感与艺术表达,以更成熟、创新的舞台呈现,重新获得与当代观众的心灵共鸣。陶庆梅表示,“靠一个概念就能让一部作品‘火’起来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当代观众受到的艺术教育更全面,眼光也更‘挑剔’,这对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新技术与新的媒介传播方式在未来10年同戏剧的结合及带动,在她看来亦可能成为让舞台艺术焕发新生的又一大变量,而就创作本身而言,“如何能既做好创作观念上的引领,又可通过资本的合理配置及引导,使新文艺团体的创作更好地繁荣百姓文化生活、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需引起更多关注与思考。”

谈及对未来新文艺团体创作方向的期待,《新剧本》杂志主编林蔚然表示,文艺创作固然离不开时代的特点与需求,但我们更不该忘记的是,剧场仍是体现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实验场,它本身充满着无限可能,也需要创作者以更加自由的表达和更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实现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创新创造。正如本届展演参展话剧《三昧》的编剧、导演一弛所感慨的,“创作者仍需像工匠一样打磨作品。假若‘笑中带泪’的作品是时代的需求,那我们就要做出些不一样的‘笑’与‘泪’来。创作者应珍惜落下的每一滴‘泪’,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正当下发生在这个时代与这片土地上的事情,要在艰辛、孤独的创作中,努力让我们的作品成为真正的时代缩影。”

面对戏剧创作中出现的“创作雷同,题材越走越窄”等现象,亦有多位专家表示,近些年来,包括“90后”在内的很多年轻人正在不断为新文艺团体的创作、为剧场输入新鲜的东西,他们有激情、有梦想,在未来我们不能忘记对他们、对大学生戏剧力量、校园戏剧文化的培育,同时也需鼓励更多的创作能“在多样化中坚持个性,在对个性的坚持中实现多样化”。此外,社会各界还应努力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健康有利的创作环境,有关方面也可考虑通过对国家及地方各级艺术基金项目的申报与奖励机制的调整,加大对新文艺团体、青年创作者的关注与扶持。

“我们这代人既见证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的兴旺,也眼见了90年代戏剧人的‘自娱自乐’,还有新世纪以来以一代代大学生戏剧爱好者为代表的体制外艺术创作力量的崛起。最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年在我们的城市里,成长起了一大批对戏剧怀有热忱的‘80后’‘90后’观众,他们或以新文艺团体的姿态介入当代戏剧的生产,或以评鉴者的身份成为剧场最忠实的观众,他们对中国戏剧的支持在全世界看来都如此独特与宝贵。”杨乾武表示,在新文艺团体戏剧创作最为红火的2013年创办“展演”,初衷即是想通过体制的力量帮助体制外的戏剧创作群体,为有艺术追求、艺术品质的创作提供一个可共同面对市场、良性发展的展示平台。

如今,已成功举办三届的“展演”为首都观众带来了73部作品、400多场演出。在此次展演中,20部择选剧目亦将通过不同的选题角度、导演风格和舞台呈现,展现近年来新文艺团体小剧场戏剧的创作水平。如话剧《五斗米靠腰》(王翔)、《男保姆》(孙哲)、《三昧》(一弛)、《短打莎士比亚》(陈飞历)、《我想我疯了》(颜永祺)、《琴岛一号》(苏煜玮)《爱·转机》(郭蔡雪)等,皆力求在对人物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中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剧体验;而包括粤剧《文广探谷》、黄梅戏《薛郎归》、肢体剧《上下》、京剧《痴梦》、昆曲《反求诸己》、昆曲《望江亭中秋切鲙》、绍剧《灿烂八戒》等在内的10部小剧场戏曲作品,将展示新文艺团体对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视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