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黄河”对话“长江”:以文学之名 ——《黄河》与《长江文艺》对话交流活动在山西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英俊  2019年11月15日15:00

开幕式现场

11月10日,由山西省作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黄河杂志社与长江文艺杂志社承办的“‘黄河’与‘长江’对话交流活动”在太原开幕。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夏祯,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出席活动并致辞。《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小说选刊》原副主编王干,《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十月》副主编宗永平,《花城》主编朱燕玲,以及湖北、山西两地的作家、学者、编辑共80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张锐锋主持。

阎晶明致辞

阎晶明谈到,黄河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地,在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的象征。值此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之际,两省共同举办“抒写新史诗,再攀新高峰”的“黄河”与“长江”文学对话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山西、湖北两省有着不同的文化气韵,两地作家进行对话交流和文学采风活动,感受不同的文化,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将有助于激发两省作家的创作热情。他希望两省作家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进一步加强联系,以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提升文学素养,讲好中国故事,为时代和人民奉献更多的精品佳作。

夏祯致辞

夏祯在致辞中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学的繁荣兴盛。进入新时代以来,山西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得到了繁荣发展,山西作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文学和时代同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贴近时代,创作出一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此次“黄河”与“长江”对话活动将有助于加强地域之间的深度交流,探讨新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进一步扩大提升山西、湖北两省文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杜学文致辞

杜学文在致辞中说,改革开放以来,晋鄂两省的文学创作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共同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在黄河岸边,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对中国新文学的大众化作出重要贡献,新时期以来的“晋军崛起”影响广泛,山西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更是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水平。在长江之畔,湖北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姚雪垠的《李自成》、熊召政的《张居正》等文学作品影响广泛。杜学文表示,我们肩负着不断攀登文学新高峰的历史使命,两地在开展研讨、采风、交流以及推出新人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多共同的任务,也有很多合作的空间。

文坤斗致辞

文坤斗在致辞中说,《长江文艺》和《黄河》作为以母亲河命名的文学刊物,承担着歌颂长江、黄河文脉,滋养一方文学的重任,是湖北、山西两省的重要文学刊物。他希望两家刊物的编辑能面对面对话交流,在稿件编校、排版、装帧设计、挖掘创作人才、提升刊物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推动两省文学发展繁荣。

座谈会现场

《小说选刊》原副主编王干

湖北作协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晓苏

座谈会上,与会者就文学对话的重要意义、晋鄂两省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与不足、地域性文化特色与作家个人风格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交流探讨,同时对如何加强两省文学工作的交流互动、提升《黄河》《长江文艺》在全国的影响力等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对话交流打开更广阔的文学世界

王干在座谈会上谈到,文学是交流的平台,也是交流的产物,文学的精华在于交流,交流产生文学;同时,文学也促进了交流。他认为此次“黄河”与“长江”的对话,是两省率先对文学创作的“区块链”进行的有益尝试。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各自有“区块”,通过文学对话,两个“区块”碰撞、沟通、交流,求同存异,互相结合,最后产生不同的效应。从某种意义来讲,《黄河》与《长江文艺》的对话、互动、合作,开创了文学期刊在新时代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式,提供出新的经验。

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认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本身也是一种“对话”。文学创作是作家和世界、作家和时代、作家和社会现实进行对话;文学批评是批评家和作品、批评家和作家、批评家和所观察理解的世界进行对话。而读者的参与始终处于这两种对话之中,多重对话构成了广阔复杂的文学世界。

湖北作协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晓苏则认为,文学对话不仅能够达成共识、实现共融,更能够形成己见,甚至尊重偏见。文学是需要偏见的,那种深刻的偏见恰恰是当下文学创作所缺少的。文学更是包容的,而包容的文学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山西作协副主席、《黄河》主编黄风

长江文艺杂志社党支部书记、常务副社长胡翔

加强文学刊物联系交流,推动文学繁荣发展

座谈会上,长江文艺杂志社副主编喻向午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湖北文学的发展成就中,《长江文艺》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参与、见证、推动了湖北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

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产品对传统纸质媒介造成巨大冲击,许多文学刊物面临办刊经费紧张、发行量下滑、读者流失等问题。山西省作协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罗向东说,在这种背景下,此次两家刊物的“对话”,加强了刊物之间的联系交流,形成联动效应,能有效促进文学刊物的良性发展。

山西作家李骏虎、杨遥在会上回忆了《长江文艺》《芳草》发表其作品的经历,均表示文学刊物作为作家发表作品的重要平台,在发现、培养、联系作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上,《黄河》的“虚构一线”栏目,《长江文艺》的“新推荐”栏目,包括《山西文学》的“步履”栏目等都在极力发掘文学之星,展现不同形态的文学面貌。

《花城》主编朱燕玲

山西作协副主席、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吕新

湖北作协副主席、作家曹军庆

对话探讨“地域性写作”

座谈会上,地域性写作成为大家探讨交流的关键词。

刘琼认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作家”,不仅养育他们的生理生命,还养育了他们的精神生命,最终他们通过文字记录、表达、书写出来。山西夹于太行山、吕梁山之间,黄河滔滔流过,一部分作家“山性”比较强,比如“山药蛋派”的文学创作,同时也包括李锐书写吕梁山的小说集《厚土》,葛水平写太行山的中篇小说《喊山》《甩鞭》等;一部分作家“水性”比较强,比如吕新,作品里多灵秀的东西、创新的东西,具有较为浓厚的先锋气质。刘琼表示,“气质性”作品,一定是面向山川土地、面向历史的,没有大山大河,写作就只能从技巧层面进行探讨。

湖北作协副主席、作家曹军庆则认为,通过地域文化来辨认某一个作家,仍然具有某种风险。文学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地域文化”与作家可能存在某种不确定、不对等的关系。三晋大地能孕育出赵树理这样的作家,也能孕育出文学面貌与赵树理不同的蒋韵、吕新、刘慈欣等作家。朱燕玲也表示,山西作家的创作具有多样性,尤其山西作家吕新的创作既“乡土”,又“先锋”,乡土气息很浓,充满异质性,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不能单一地概括为“山西作家”。

学者刘媛媛认为,在城市化推进下,我们的地域文化已经发生了变化,作家的创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年轻一代的山西作家,包括李骏虎、杨遥、浦歌等,虽然他们的笔下依然充满了地域文化的符号,“文化”的色彩相对于上一代作家少一些,但“地域”可能只是文本的模糊背景,而不是衍生主题的根据地。由此,地域文化的概念可能需要再扩大,变成一个和时代以及整个民族对接的文化概念。

王春林表示,作家一定要有“去区域化”的清醒认识,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个体性行为,是作家与世界、与存在的万物的个体性对话,明确了这一点,才有望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宗永平也表示,作家的书写不应该太局限于地域性,应该直面当下瞬息变化的生活,具备书写伟大时代和广阔生活的能力。

“鹳雀楼与黄鹤楼的文化守望”对话现场

“根:民族想象与文学价值”对话现场

11日开始,晋鄂两省作家走进永济市、洪洞县等地采风,并举办“鹳雀楼与黄鹤楼的文化守望”“根:民族想象与文学价值”等主题对话活动,探讨不同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据悉,明年的“‘长江’与‘黄河’对话交流活动”将在湖北举行。(文/图 李英俊)

《黄河》杂志

《长江文艺》杂志

与会者合影留念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