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汪碧刚《未名墨语》:发扬蹈厉 不负青春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朱守道   2019年10月31日08:51

金秋十月,欣闻汪碧刚杂文集《未名墨语》一书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也在第一时间拿到了《未名墨语》 ,基本上一口气把它读完。书中收入了作者20年来在《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化报》《经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近40篇,按照内容排序,有作者参政议政情况,有书法理论和实践赏评,有现代城市建设笔谈,有对文化名人如书法大家李铎、表演艺术家王铁成的访谈速写等,记录了作者在这20年中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其文字优美,笔调轻快,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神情毕现。奇文可供欣赏,故事亲切感人。书中描写的许多场景、人物我都熟悉,如李铎老师前往河北瞻仰西柏坡纪念馆、在初冬时节送文化进校园以及作者在安徽举办个人书法展及艺术研讨会等等,我都是参与者之一。灯下翻书,重温往事,瞬间如在电影回放,历历在目。

这20年,汪碧刚很忙,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同时,在书法艺术领域继续攀高,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20年中他担任第十一届安徽省政协委员、第十三届青岛市政协委员等职,在《未名墨语》一书中,收入多件他向大会提交的提案。勇于参政议政、热心建言献策,忠实履行一位政协委员的职责。这些年来,他提交了推进“书法进课堂”提案、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案、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案以及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提案等,有的提案被评为政协大会优秀提案。这些提案对老百姓身边的问题给予关切和汇总,既是为民服务为民解忧,又对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多年来,在参与北京市文化建设过程中,获得的荣誉和承担的责任不断增多,体现了汪碧刚本人对本职工作的倾心和执着,对自己生活成长的这片热土一如既往的热忱和爱恋。与他合作共事,能感受到他有一颗强烈的爱国爱乡、以天下和谐为己任的赤子之心。每每谈及社会和民生话题,他便有许多建议要讲,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文人担当。关注百姓安危冷暖,想方设法为民解难排忧,无疑是《未名墨语》一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汪碧刚在多个方面成绩斐然,探究其内在因素,应该是多个方面的。我想,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贫寒子弟早当家。汪碧刚在《家乡情结》一文中,刻画了自己20世纪70年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安徽枞阳老家。他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少时家境贫寒,衣食堪忧,父母为人和善,关注教育,每逢新年为村民书写春联以旺年俗,这种氛围深深感染了他。山脊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家境的拮据反而赋予了贫寒子弟“穷则思变”的本能。求上进,争上游,力图早日改变现状,兴家兴业志向不减。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领先他人、独占鳌头的壮志雄心。贫穷能砺志,百折不回头,把认准的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成功可望。许许多多的小小成功叠加在一起,就是人生事业上的金秋丰收年。

党和国家多年来关怀培养的结果。汪碧刚在《积跬慎始,未敢停步》一文中,谈到自己的成长,对于党组织多年的培养教育满怀感激之情。从偏远的农村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多年,单位严格的工作要求、严明的纪律管理,让他耳濡目染。长期的机关生活锤炼,他养成了做事顾大局、负责任、有担当,自觉关注社会、关心民生,了解工作实际和百姓需求,把党的号召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

善于学习,用心做事,以诚待人。汪碧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社会中学习,在人际交往中不断补充新知识、拓宽新视野、增加新本领。他广结善缘,谦和礼让,诚交天下有志之士,在通力合作中,共同在文化产业的大海中扬帆千里,不懈奋进。

对描绘自己20年成长经历的笔墨文思作一个全面梳理,致敬漫漫人生道路上的如歌岁月,回首往事,既概括总结20年来人生路上的经验得失,又为攀援下一个新高度作了思考和准备,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汪碧刚把文化人最为可贵的品质归结为“书品人品兼修”的“家国情怀和文人担当” ,并看重“在新一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中找好自己的位置,在无限利好形势中拉升出自己的一根红线,在无比繁荣局面中有所建树拿出自己叫得响的优秀作品” ,这是很有见地的。文化人要靠自己的作品说话,作品是立身之本,创作是中心任务,有所作为者才能在文化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从“高原”向“高峰”进发,成为今天每位艺术家所面临并须不断思考的问题。当前的新时代万马奔腾,年轻人在各行各业大展鸿鹄之志,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不断体现着自身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价值所在,衷心期待汪碧刚在新的文化艺术舞台上能大展宏图。

中国佛学院虞愚教授生前在解读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曾说:科学求真是理智的事,艺术求美是感情的事。二者以关系的全体言之,理智是一端,感情又是一端;执其两端,性质迥异;合其两端,理智与感情、科学与艺术,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分割不得。这是人生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借用这哲理之言,我理解,作为大学教授,从事科学研究,可视为汪碧刚的正业,而书画艺术的浸润,则为作者的余事。然“余事”并非不重要之事,实乃人生所不可或缺之事。一个圆满的人生,既需要具有“理智”的科学,又需要具有“情趣”的书画艺术,而把这二者和谐地结合统一起来,便成就了一位知名的学者和艺术家。王国维先生曾言“一事能狂便少年” ,一个人不管年龄多大,若能对一件事情由执着到痴醉,进而到迷狂的程度,他的生活态度便如少年模样,童心不减,仪态翩翩。一件何等快乐的事!今天,汪碧刚所能又何止于一事,诗心长在,翰墨传情,是值得祝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