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惊堂木响,王朝世代如落叶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晓敏  2019年10月27日12:03

《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赵柏田著,万卷出版公司2019年10月第一版,59.00元

近年来,历史写作蔚然成风,一些写作者简单地以为,只要将史料整合一处,在故址遗迹长嘘短叹便是一篇文化散文,殊不知没有史识的写作只能将历史煮成一锅夹生饭。数年前,柏田先生就《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的写作与我有过数次交流和探讨,我知其心曲,更折服于他丰沛的创作激情和敏锐的历史眼光,如今新作问世,这部书汇入他先前出版的《南华录》《枪炮与货币》《岩中花树》《赫德的情人》《买办的女儿》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长链中,在史观塑造、文体创建、叙述美学等多个向度上进一步确立了他在中国历史写作和非虚构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写的是一个家族与一群人的故事,这个显赫的家族即执掌明朝江山近三百年的朱氏皇族,这一群人是堪称那个时代精英的士大夫和文官集团。数年间,赵柏田与笔下人物为伍,他在《明史》《明实录》《明通鉴》《廿二史札记》《明史考证》《国榷》等数百万字的书章典籍中出入历史的大事件,也寻访一个个时代夹缝中的小人物,他在一个个历史人物和词条中奔波忙碌,从公元1368年跑到1644年,又跑到今天。《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如同展开一部微缩文学版的“明史”,带领我们循着历史的烟云深入到大明十七个王朝的肌理。

赵柏田从事历史写作近二十年,他的事功不在于翻译、浓缩或者是稀释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助传统的文本结构,以扎实的历史功底为依托,运用非凡的历史想象力,充分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将僵硬在时间深处的历史人物一一激活,以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拨动读者的心弦。在我的阅读范围内,就文本而言,中国的历史写作在叙述上鲜有他那么流畅自如,语境之美也是少有如此地出挑,甚至在美学范式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追求。

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尤其对于明朝277年的时段是最深入、最稔熟于心的,就好像他在明朝曾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中出现的数百个人物,他们在大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活动迹象少有差池,准确,这原本就是历史写作很难的事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淹没在史料中,始终在蓬勃的叙事中彰显着鲜明的个性。历史写作最容易被史料和人物牵着走,迷失自我,而他抛开了史传对这些人物的官样表述,还其本来面目,让那些消失了的人物在纸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的经验无疑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历史写作者良好的借鉴,即如何在史料和表述中统一起来。

对于想了解明朝,却又不愿意在真假掺杂的历史陈纸中过多消磨时间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满足他们的阅读愿望。靖难之役、夺门之变、宁王叛乱、议大礼、东林党与阉党之争等等大事件,在书中一览无余,历史的曲折和幽暗处,穿梭着的皆是人影和语声,阳谋与阴谋,坚守与逃逸,也无一不是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间摇摆。赵柏田就像个知悉所有秘密的说书人,惊堂木响,云色骤起,说者和听者,都是在历史的一堂风雨里。事件和人物经他精细打磨,呈现在读者面前,常听常新,说来还是叙述的力量。法国历史学家米什莱有一句话:我吸入了他们的尘埃。我想说的是,读了这本书,赵柏田让我吸入了明朝的尘埃。

漫长的明史烂熟于心,粗糙的历史让他打磨得珠圆玉润,从这里我看到了赵柏田文字的力量,他擅长消解历史的沉重,在平静中重构现实,在缓慢中叙述勾画出一个清晰的明朝轮廓图。他所努力的就是让他的明朝尽可能与真实的明朝相吻合。这个真实的明朝就躺在历史中,他用幻术般的笔法唤醒睡去的故人,让他们真实地站立起来,与今天的读史人面对面地坐着,谈论这个国家过去的事情和他们自己的事情。

除了史识、史才、史情,这里尤其凸现的是一个作家的叙述才华。拿赵柏田自己的话来说,早年读了尤瑟纳尔、史景迁等作家的书籍,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但我读史景迁的《康熙》《前朝梦忆》等书籍,并没有发现他们写作路子有多少重合的痕迹,他其实已经跳出了他们的书写模式,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或者说他们的经验已经化作了他的血肉,他的魂魄。读他的系列历史作品还会发现,他的精神气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传统,来自张岱的《西湖梦寻》《闲情偶寄》《板桥杂记》的传统。在一个访谈中赵柏田也说到,他内心更认同于晚明以来江南文人的“小叙事”传统,并归属和延伸着这种叙述,以小叙事的情韵抒发道统,由情入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被赵柏田在赵柏田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融合,他的叙述绣花针脚般密实,语境舒缓、绵延,如同歌唱中的颤音,正是说书人的本色:惊堂木响,王朝世代如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