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初心昭日月 丰碑立千秋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回访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景宜  2019年10月22日09:05

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这个秋天,我又一次回到故乡云南,来到祖国边疆普洱,踏上这片充满爱与深情的土地。站在宁洱县民族团结广场,仰望着父辈们当年勒石为盟立下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仿佛空中又传来他们响彻天地的誓言: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民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意,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1950年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盛典的少数民族代表回到普洱。这一群刚翻身做主站起来的人们中,有土司头人,有穷人奴隶。他们在走向新中国的那一刻起,共同做了一个历史性的选择,跟着共产党走,建设一个平等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他们用热血作出盟誓,并在石碑上刻下了昭示子孙后代的誓言,还郑重地用不同民族的文字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从此,这块碑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我们没有忘记

雨后的清晨,我和当年勒石为盟唯一健在的哈尼族老人李万学,还有第一个带头在碑上签名的西双版纳州老州长召存信的儿子召亚平一起来到誓词碑前。我们扶着李万学老人拾阶而上。李万学老人今年87岁,来到誓词碑前,就像见到了当年一起盟誓的老朋友们。他用颤抖的手抚摸石碑上每一个老朋友的名字,泪水挂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他念着碑上每一个人的名字,重复说着一句话:“我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

召亚平用双手抚摸父亲用傣文和汉文签刻的名字,哽咽着叫了一声“爸爸”!他身材高大,长得很像老州长召存信。召存信出生于土司家庭,新中国成立前曾担任车里宣慰使司署议事庭庭长。为了让澜沧江边的各民族百姓有尊严地生活,他20多岁就担任勐棒抗日中队长,带领青年自卫队抗击日本侵略者,在边疆解放的枪炮声中带人渡过澜沧江,迎接解放军进入西双版纳。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召存信当了40多年西双版纳州州长,在历史的风浪中从来没有背叛自己的誓言,带领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跟着共产党一路向前。

召亚平告诉我们,父亲对他这一生最大的影响就是理想信念的坚定,不论风云变幻跟共产党走的信心不能动摇。在父亲的影响和党的培养下,召亚平成长为景洪市副市长,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西双版纳的改革开放、把云南省建成一带一路辐射中心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潮流中。

李万学大爹在誓词碑前有说不完的话。想起立碑盟誓的那一天,他作为哈尼族青年学生代表,见证那个惊天动地的时刻。群情沸腾的广场上,佤族头人拉勐高呼着祖先的名号,用标枪冲向神牛,当牛血洒在土地上昭示吉祥之兆的那一刻,拉勐高兴地在地上打滚,高呼:“共产党赢了!共产党万岁!”主席台上时任地委书记、三十九师政委的张钧,和很多干部也跑到剽牛场上,用拉勐的方式一起在地上打滚欢呼。

李万学大爹说,每一个在誓词碑上签名的人都懂得,跟共产党走,就要为老百姓谋幸福,就不怕流血牺牲不怕杀头!澜沧西盟土司代办、傈僳族汉子李保,也是第一个来到北京的澜沧傈僳族代表。他在誓词碑上签名之后,回到澜沧就被残匪抓到境外让他写投降书,把他埋在一个土坑里,一天埋一截,直到第七天土埋到胸前了,他仰天大笑:“哈尼太阳在天上,共产党就是天上的太阳!我李保决不会背叛共产党!”直到牺牲,他也没有背叛誓言……

李万学老人一生做着平凡的工作,从邮电职工到粮管所长,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时代,他和所有在碑前盟誓的民族兄弟努力建设边疆,与祖国共命运。他感慨地说:能活到今天,亲眼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这些盟碑上签名的英灵含笑九天,他感动万分。这些创造历史的人没有被历史忘记,边疆人民没有忘记自己的选择,共产党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李万学老人抚摸着哈尼族朋友方有富的名字告诉我,自从在碑上签名后,他和方有富几十年书信来往,常常互相勉励,不要忘记碑上的誓词。说到这里,我想起10年前为了写电视剧本《金凤花开》,我来到普洱采访方有富老人。听说我要写誓词碑的故事,老人家背起月琴,把我带到誓词碑前。他弹起月琴,抖着白胡子唱起民歌“金凤子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后来我们用这首歌作为该剧的主题曲和片名。

方有富老人走了,召存信老州长走了,碑上的先辈们一个个都化作云朵飘远了,但是我们来了,不忘初心把更多的人带到这块盟碑前……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

多少个世纪以来,澜沧江这条古老的河流,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把民族交融、生态多样、文化多元的人类生活图景铺展在大江两岸。普洱有14个世居民族,共居共乐的历史让每一个民族同胞都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

“团结到底”,是石碑上的一句誓词。当年在宁洱广场上参加立碑大会的刀正昌老人,傣族名字叫麻哈喃,今年已经99岁。他也是1950年参加国庆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孟连县勐马乡一座傣式小楼上,刀正昌老人讲起誓词碑的“团结到底”这句话时说,民族团结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子深深地扎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这诗一般的语言来自傣族语言中的传统表达。在孟连采访的日子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让我理解了这句话。

“宾弄赛嗨”是孟连傣语“没有血缘的亲戚(朋友)”,特指历史上傣族群众与周边其他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互帮互助结成的世代朋友。傣族群众称这种朋友关系为“赛嗨”;拉祜族称为“亚搓”,佤族称为“夸波帕玛”,意为“娘舅一样亲的朋友”。

娜允村委会主任刀伊告诉我,他家是傣族,从爷爷辈开始和山上的佤族结下“赛嗨”(朋友)。农忙的时候,佤族朋友下山来他家栽秧。他们会回奉粮食和布匹,或是让佤族兄弟把牛马赶上山去饲养,也可以使用。如果下了两头小牛,就一家一头。到了父亲这一辈,又和拉祜族结下“赛嗨”,粮油困难的时候,他就用油脂接济拉祜族朋友。拉祜族朋友会打刀,就打一箩筐刀来交换。到了他这一辈,结下“赛嗨”就不止一个民族了。民族之间互相帮助的传统习俗,就是今天民族团结的根,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社会财富。

在景信乡回俄村,“宾弄赛嗨”几个字被浇铸成村门口的雕塑。景信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发扬族际交流的优良传统,各民族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补、文化互融,建设和谐共处边疆繁荣稳定的时代新貌。孟连县委县政府在每年的“神鱼节”上,对在“宾弄赛嗨”民俗活动中的优秀“宾弄”户和“赛嗨”户进行表彰。在民间节日“泼水节”“新米节”“葫芦节”,不同民族的朋友,一家家、一户户,村与村、寨与寨,纷纷结为“宾弄赛嗨”。这种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互动机制,正释放出民族团结助力脱贫攻坚的生机活力。随着澜沧机场通航、澜阿二级公路建成,澜沧、孟连、西盟三县联手打造普洱“绿三角”旅游品牌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等项目的推进,让普洱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了更大的底气。

刀正昌老人说:“我们唱过一个歌《团结就是力量》,在我们边疆团结就是生命,就是胜利!”他说,今天讲团结,就是要让后人不忘本,不忘共产党领导我们走上团结大道。他从竹楼上拿下一个皮箱,里面放着一套当年毛主席送给参观团成员的毛呢衣服。老人家摘下傣族包头,拿出毛呢衣服穿在身上,戴上蓝色呢子帽,对着我们的镜头讲了两句话:

“祖国万岁!中华各民族大团结万岁!”

70年来,每到国庆节,老人都要对儿孙们讲这两句话;都要打开箱子,把这套毛呢衣服拿出晒晒。这位99岁高龄的傣族老人倾尽毕生的感受、用响亮的声音说出的这两句话,令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守根寻源感党恩

1950年国庆节,布朗族头人苏里亚背着一袋茶叶到北京。他要把茶叶献给毛主席。茶树是布朗族最神圣的崇拜,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博物馆里,至今还珍藏着苏里亚背茶叶的那个挎包,上面用汉文绣着这样一句话:“这里装的是用千万只手采来的茶叶,敬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显然这是刚刚学会汉语的布朗族头人的心里话。从北京回来之后,苏里亚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刻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盟誓大会,他也喝了鸡血酒,举起了盟誓的手,发誓要让布朗族人民世世代代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前夕,布朗族村村寨寨都像过年一样热闹。当年把茶叶献给毛主席的老头人苏里亚的儿子、当过教师的苏国文今年也70多岁了。当我们来到景迈山布朗族村寨时,苏老师在阳台上写信,他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代表全村老百姓给党中央和习主席写一封信。他告诉我们,今天中午他准备在全体村民大会上宣读这封信,听听大家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内容。在信里,他写了自从父亲苏里亚头人把茶献给毛主席,并向党庄严宣誓,回去之后要带领布朗族群众永远跟中国共产党走之后,这个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苏老师说:“我父亲从北京回来后,走村串寨向各族群众宣讲见到毛主席的情景,他用老百姓听得懂的三句话形容他的理想:‘只要我们跟共产党走,总有一天公路会修到我们这个寨中来;只要我们跟共产党走,总有一天我们会用神牛(拖拉机)来犁田耕地;只要我们跟共产党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过上黑夜和白天一样的生活(电灯)’。”

当时刚刚从刀耕火种的生活跨进新社会的山民们认为头人苏里亚在说美丽的梦话。但是70年过去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景迈山布朗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推动下,景迈山从种粮为主转向以种茶为主。党和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帮助老百姓开展生态茶园改造工程,村村寨寨盖起了新楼房,老百姓个个有手机,家家有摩托车、汽车,山寨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的游客也源源不断地走进山寨。这一切的变化都清楚地向世人宣告:1950年布朗族末代头人苏里亚给老百姓讲的那三句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已变成了现实!

苏老师还告诉我们,父亲给他留下遗愿,让他要感党恩,要报答共产党对布朗族人民的恩情。

今天,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家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每年康山茶祖节,苏老师都带领老百姓祭祀茶祖。在他看来,景迈山古茶林和布朗族人民驯化茶叶的历史,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顾年迈体弱,把自家在山顶上的院子变成文化园,把自己盖的小楼做成民族文物馆,组织百姓开展纪念传承活动、比赛民族歌舞、传承传统编织技艺。他在为保护中华文明而努力。

誓词碑精神

就是今天的时代精神

中缅边境群山苍茫,在西盟佤山云雾深处的中课乡班菁村,耸立着一块“拉勐纪念碑”。佤族头人拉勐高举梭镖冲向神牛、呼唤人们滴血盟誓的故事也被我写进了电视剧《金凤花开》。

当我们跟着拉勐的外孙岩克姆——一个英武的佤族汉子来到碑前的时候,雨过天晴,云层间透出的霞光照在拉勐纪念碑上。

“爷爷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传说。我虽然没有见过爷爷,但今天的阿佤山,爷爷无处不在……”

岩克姆是西盟县统战部原部长, 他走到拉勐纪念碑下,用佤语和爷爷讲了许多话。

他给爷爷点了一支烟,放在一块大石头上。这块大石头很有历史,1950年拉勐和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参加第一个国庆节,见到了毛主席,参观了全国各地,看见了新中国的伟大。在普洱立了誓词碑后,拉勐回到阿佤山,召集了群众大会,这位老头人对着群山和大地宣布,从此阿佤人民跟着共产党走,石头烂了也不变心!为表示自己的决心,拉勐将这块大石头从上百里外的会场背到班菁。拉勐去世后,人们把这块石头放在他的纪念碑前。

岩克姆指着旁边的佤族寨子说,他就出生在这里,而爷爷的老房子在远处被雨雾笼罩的山顶上。作为西盟佤族的大头人,为了守住这块中国的土地,他在青年时代就组织佤族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

岩克姆说,这块拉勐纪念碑是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带动老百姓历时多年建起来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节假日,很多机关学校、部队官兵和社团组织来瞻仰这座拉勐纪念碑。今天“传承拉勐精神”已经成为全县在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口号!岩克姆介绍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盟佤族自治县天翻地覆的变化。

“誓词碑上刻着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理想,我们就是要带领老百姓为建设一个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所以传承拉勐精神也是传承誓词碑精神!”西盟县委书记杨宇准确地表达了誓词碑的现实意义。

当我见到这位年轻干练的女县委书记时,晚上8点已经工作一天了,疲惫的她仍以真切的激情讲起了阿佤山的故事。西盟地处边境一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为了找到精准扶贫的路子,杨宇和她的同志们用双脚踏遍西盟佤族的土地,在家家户户的火塘边,在村村寨寨的生产基地,通过真情与智慧,努力找到一条脱贫的路——那就是把扶贫对象转化为扶贫力量,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组成村民“脱贫工作委员会”,“发动群众在党员的带动下互相帮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建立了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杨宇说,她在西盟工作的这些年哭过三次,其中一次是听到拉祜族姑娘二妹讲述自己从一个贫困户到成为脱贫委员会成员帮扶别人的故事。于是我想看看能让杨宇书记落泪的这位拉祜族姑娘是谁?

在西盟班姆村二组,我们见到由5位村民组成的“脱贫委员会”,其中一位拉祜族姑娘就是二妹。她是一名“95后”。初中毕业后,她怀着梦想到江苏等地打工,但由于父亲病危,又返回家乡。村党支部了解二妹家的情况,安排党员扎莫结对帮扶二妹家。正好赶上国家精准帮扶战略,拉动外地企业开进阿佤山。扎莫把二妹介绍到养蜂场工作,二妹开始了鲜花丛中的养蜂工作,全家过上了不再贫困的生活。二妹又开始像党员扎莫帮助她一样去帮助别人,今年村里组织脱贫工作委员会,二妹被选为宣传委员。

班姆村小组搬迁过两次,过去村民住的竹板房、点煤油灯、喝葫芦背来的山泉水。如今在政府帮助下,家家盖起了新房,有了自来水,修了水泥路,建了篮球场,告别贫困奔往幸福。平时二妹参加完会议后,就跑到各家各户去传达会议内容,向大家宣传脱贫的知识。今年7月,二妹成为预备党员,想为精准扶贫作出更大贡献。

二妹指着山坡上开满野花的养蜂场说,明年她准备把蜜蜂们带到鲜花更多的地方去,到了2020年山花烂漫时,会有更多的人吃到她们的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