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感人细节呈现历史人物内心 ——专访《决胜时刻》导演黄建新

来源:光明日报 | 牛梦笛  胡锦雯  2019年09月26日08:49

“北大学生鼓了好多次掌,哭了两回!一回是任弼时给毛主席、朱德、周恩来、刘少奇拉小提琴的情节,一回是毛主席女儿听说战士田二桥牺牲时,吵着要见哥哥时的情景。”导演黄建新回忆起电影《决胜时刻》在北京大学点映时的场景说。

这部于9月20日上映的电影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在香山为新中国奠基的重要历史为蓝本,回溯了那段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非凡岁月。相比于此前主流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的“编年史”和“政论体”特征,《决胜时刻》更加注重电影的故事性。“人物比过去少很多,全部展开也就一二十个角色。”黄建新对记者说,“因此电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聚焦重要角色,用人物间的关系来讲故事。”如电影围绕毛主席和五大常委、警卫员陈有富、战士田二桥以及女儿李讷的关系,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关系,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关系等讲述故事,“对这几组关系的交叉讲述,让电影更加符合戏剧原则以及艺术本体的要求,情感和悬念的开掘空间也更大”。

作为一部主流电影,《决胜时刻》不仅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宏伟开局时的运筹帷幄,同时也展现了伟大历史人物生活中的另一面。如毛主席发现身边的警卫员陈有富有了心仪的女孩,便抄了一段诗经的锦囊给他;毛主席在香山别墅待得久了,想去戏园听戏,之后跑到后台去见梅兰芳,见到梅兰芳时作揖说“拜见大师”等细节。对于毛主席密见梅兰芳的这一段演绎,黄建新表示:“这有点像我们普通人,就像我们喜欢哪个演员一样”。可以看到,《决胜时刻》通过众多情节和细节刻画出了一个极富生活气息、平易近人的领袖形象。

电影《决胜时刻》用众多小故事、小细节刻画了伟大历史人物形象,拉近了观众和伟大历史人物的心理距离,观众由此会产生对伟大历史人物的亲近感。与此同时,电影的片尾还隐藏了一个惊喜——一段长达四分钟的开国大典时的彩色纪实影像。在黄建新看来,这是电影里最激动人心的片段。“我们穿越了!我们真的看到了一个胸怀远大的历史人物!毛主席戴上帽子望向远方的一瞬间的眼神,这个是演员演不出来的。”黄建新激动地说。但是鲜有观众知道,这段影像能最终被呈现出来,既有偶然的巧合,也有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艰辛寻找。在电影拍摄之初,黄建新的手机上突然传来了几段有关毛主席的彩色影像,他感到很惊讶。因为此前拍《建国大业》时他就试图找过彩色影像,但是未果。所以这次在手机上看到后,黄建新立马找人打听这些片段的来源,最后知悉这些彩色片段的来源在俄罗斯。于是,黄建新就找人去俄罗斯,找了一个半月,终于在俄罗斯档案仓库的胶片素材中,寻找到了4分钟的、35毫米和16毫米胶片拍摄的开国大典的彩色影像。虽然找到了这些彩色影像,但是拿回来后发现胶片画面画质很差,有的镜头没法用。因此,黄建新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国内一家拥有4K高清修复技术的企业帮助进行修复。“没想到最后效果非常好,我们都觉得这是个奇迹。”黄建新对记者说。

谈到中国主流电影的发展,黄建新从自己多年拍摄主流市场电影的经验出发,讲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家已经开始默认电影工业的世界准则;同时,大家也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强大的电影工业其实是要靠主流电影来支撑的”。当然,主流电影的拍摄应该遵循艺术的规律,把电影拍好看,拍得有魅力,才能满足观众高品位、高水准的观影需求,中国电影市场才能进一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