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探索中国特色外国文学研究道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吴楠   2019年09月25日11:08

9月22日,“外国文学研究前沿”论坛暨《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新书发布会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相关研究水平展开深入讨论。

实现创作形式上的革新与转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仁告诉记者,以1978年为界,新中国70年外国文学研究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改革开放前基本采用“批判模式”研究外国文学,从阶级性、人民性的角度审视外国文学,试图将外国经典作家纳入不同于西方研究传统的框架之中。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我们应认识并肯定其价值。改革开放后强调中国学者的主体性,其批评立场、批判意识是对改革开放前“批判模式”的超越,即对外国文学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分析、比较、评估,然后吸收其精华。

“20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研究变得更加多元化。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人们在文学中关注的问题也有很大差异,不仅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对女性问题、种族问题、阶级问题、生态问题的关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表示,外国文学研究最开始关注文学的审美和形式,如关注诗歌的音韵、节奏,小说的类型、体裁等,后来开始超越形式,关注社会、政治与历史问题,现在又开始重新回归形式和审美研究。但这不是对以前音韵、节奏等形式研究的简单回归,而是对创作过程、效果形成等议题的研究,即将文学视为“事件”,研究它的生成和它产生效果的过程。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杨金才认为,21世纪外国文学实现了创作形式上的革新与转型,一方面秉承后现代主义文学传统,继续采用杂糅、戏仿、拼贴和历史拟写等手段;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采用拓展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手法,从创作形式、叙事策略等方面审慎地表达文学观念和思想内涵。

在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殷企平看来,70年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在文学作品的译介及外国文学流派、历史、理论、思潮和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均有长足进展,而在当代外国文学研究方面则相对薄弱。

推进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

目前,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王守仁表示,外国文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道路,坚持将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融入具体研究。例如,确定外国文学新经典,需要从中国人民的立场考察具体文学作品的认知价值、教化功能、借鉴意义,以实现人民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我们要从世界文学的视角审视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推进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和中国智慧,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王守仁还提出,推进外国文学研究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注重问题意识,以问题驱动理论建构和具体作品阐释,使中国特色外国文学研究道路越走越宽广。

张剑表示,今后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要形成中国声音和中国流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查明建认为,当代世界文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更新了传统的世界文学观念,开创了世界文学研究新范式,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世界文学不是研究对象,而是问题”,“世界文学是文学性间性的最高体现”等。这些新观点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有利于促进比较文学回归文学性研究和比较文学本体研究,增强比较文学的共同诗学问题意识,充分实现比较文学在共同诗学探索和建构上的学术价值。

会议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