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温亚军:从初中辍学生到著名作家、出版社副社长

来源:宝鸡新闻网 | 黄河  2019年09月12日09:21

从初中未毕业的农村娃,成长为发表400多万字作品、获鲁迅文学奖、柳青文学奖等大奖的著名作家,再成长为人民武警出版社副社长,这是怎样的一种成长?难道他是自带主角光环的影视剧男主角吗?不是,他是我们身边的真实存在,他就是宝鸡岐山籍乡党、著名作家、人民武警出版社副社长温亚军。

“春风不度”的关外,为他开启文学碰撞

温亚军1967年10月出生于岐山县曹家乡四原村,初中没毕业就因家贫辍学回家务农,原本生活似乎已经为他铺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但温亚军却不服,他在干农活、打工的同时,积极报名入伍,想要去追求另一个海阔天空。1984年11月,17岁的他入伍到新疆喀什,“我要去的是个什么地方呢?”西行的列车上,他一路都在思索。

从车水马龙的八百里秦川到人迹罕至的大漠军营,从人文厚重的周秦文化发祥地到“春风不度”的关外,温亚军一待就是16年。眼前“荒凉野店绝,迢递人烟远”的景象,对年轻而富有激情和幻想的他来说,是一种严峻考验。看着窗外每天的日出日落,他陷入深思,在训练、执勤之余,仰天俯地、眺山观水。终于,故土根植于他内心的人文情怀渐渐萌动,异域地理所赋予他不一样的体验和碰撞,让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那就是写作,他要把自己所有的体会和感悟记录下来,就这样,他艰难地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文学探索之路。

“寂寞抚养了他,让他走近文学。”多年后,有人这样评价道。1992年,温亚军在《中国西部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处女作《探家》,开启了温亚军后来的写作风格:简单的故事总能写出特别的意味。

“大事化小”的写作风格,是自然流露

就这样,温亚军带着关中人的执拗与闷劲,带着对于西部乡土的独到观察和对文学的独到见解登上了文坛。

细品温亚军的作品,里面没有帝王将相的惊心动魄,没有才子佳人的花前月下,有的只是身边的战士、牧民,以及农村的生活和打工的男女。甚至那些主人公一个个连名字都没有,如《成人礼》中的角色分别叫“男人”“女人”“区长”“孩子”;《驮水的日子》中的名字是“下士”“下等兵”,毛驴叫“黑家伙”;《硬雪》中的人物是“他”和“老婆”;《病中逃亡》是“他”和“狼”……看似不经意,但并不影响阅读,读者依然能够明确地感觉作品的精神所在。

 

有人说,温亚军善于“大事化小”,将本来沉重、严肃的命题简约到用短篇文字叙说和表达,然后再依靠文字的奇特功效“从小见大”,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即便是那篇曾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驮水的日子》,情节也简单到只写战士用毛驴驮水的事。但就是这样一篇“小”作品,它所体现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以及由此反射出的战友之间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读后令人难以忘怀……似乎他善于“处理”作品,而且非常精妙。

但温亚军却说,“我从来没想这么多,随着我对生活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小说的理解却越来越单纯,想像那种环境中的人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怎么表达,其实,就这么简单。”

家乡故土与笔下边疆的相辅相成

2001年温亚军调入北京。在文坛耕耘多年,他的短篇小说《麦香》获第三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中篇小说《苦水塔尔拉》获第五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驮水的日子》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曾获第三届、第五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二等奖。

说起故乡宝鸡岐山,温亚军说,在那里生活了17年,亲人、土地、房屋、邻居,还有不远处的南山,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尤其是饥饿,对后来的创作,起到了直接的感官经验。没有故乡,就没有现在的一切。

但细读他的小说,却带有明显的“军旅、边塞、游牧”特征,那充满雄浑苍凉、意象宏阔、风骨凛然的北方地域和人文风格,读之会让人想起唐代的“边塞诗”。他说:“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地域,那么他的作品像羽毛一样在飘。”

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时,温亚军专门提到了家乡故土与笔下边疆之间的关系,他说:“我从陕西农村的记忆里汲取了营养,使我进入边疆现实的农村环境,能张开想像的翅膀,进而自由发挥。一旦进入那个状态,我会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把现实中的烦躁搁置一旁,潜心编织自己的梦想。”

将努力多写反映家乡的作品

“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多年来,由于父母的缘故,温亚军时常会回宝鸡看看。在他眼中,宝鸡乡村变化巨大,“别的不说,光汽车量的增加,足以证明。我离开家乡时,还停留在自行车阶段,现在几乎每家都有了小汽车,这种不为运输只为出行方便的观念改变,令人欣慰。此外,家里的那几亩地也能半机械化耕作,人不用再那么辛苦。”

谈到宝鸡的未来发展,温亚军说,宝鸡这些年城市发展也很快,尤其是宜居环境方面改善很大,有好几个战友转业后定居宝鸡,也时常夸赞。建议宝鸡要放眼当下,做好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比如加装电梯方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美化老城居民环境,宜居宜业,才能提升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整体水平。

“这几年,我与家乡的一些作家有了些接触,像咱们宝鸡的吕向阳、宁可、阿探、白麟、常红梅等等,他们的作品质量一点也不比其他地方的差,只是缺少宣传的机会。如果说宝鸡要在文化发展上有什么新举措,希望能为这些作家造点势,把他们往前推一下,这对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品质大有裨益。此外,我自己也将努力多写反映家乡的作品,以为报答。”温亚军说。(宝鸡新闻网记者 黄河)

温亚军文学名片

1967年出生于宝鸡市岐山县,1984年底入伍,曾在新疆喀什、乌鲁木齐等地服役16年。2001年初调入北京,现为武警部队人民武警出版社副社长,大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协签约作家。

1992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发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中篇小说五十余篇;著有长篇小说《西风烈》《无岸之海》《伪生活》等七部,出版小说集《硬雪》《寻找大舅》《落果》《驮水的日子》等十八部,散文随笔集《一场寂寞凭谁诉》两部等,共计400多万字;其短篇小说《驮水的日子》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硬雪》获首届柳青文学奖;短篇小说《成人礼》获《小说选刊》奖;短篇小说《金色》获《中国作家》奖、中篇小说《地衣》获《十月》奖;中篇小说《花弄影》获《上海文学》奖。曾获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五、七、八、九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二等奖;小说《驮水的日子》《划过秋天的声音》《成人礼》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日、俄、法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