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记忆里的月饼

来源:深圳特区报 | 王溱 (青岛)  2019年09月12日07:42

不管过什么节,吃肯定少不了。其实平时断不了吃,也不缺吃,但人们总还是要找个理由,有个托词再好好吃一顿,以区别千篇一律的“填饱肚子”。

中秋节吃月饼这是老传统。打记事时就知道,快要过中秋节时,大人们都会到商店买些月饼,给亲戚朋友送点,然后再留些自己吃。留也留不了多少,大都是按人头计算,一人一个,多也不会超过两个。那时的生活水平有限,家口又多,孩子最少三五个。我以前的邻居九个孩子,母亲没工作,就靠父亲一个人养活全家,中秋节分月饼一人一个就感到“头沉”,哪敢再多,日子不过了?那时商店月饼品种也有限,一般就两三种,顶多三四种,也不含什么添加剂,保质期很短,所以离中秋节一个月摆进柜台就不错了,哪像现在恨不得头半年就开始推销。

许多人喜欢吃月饼,但我始终不喜欢吃。原因说起来有些可笑:不喜欢里面的馅。当时在北方月饼基本就两种,什锦和酥皮。什锦就是所谓的老月饼,里面有冰糖、核桃仁、糖、橙皮,还有青红丝。后来有相当一段时间绝迹了,原因是各式品种的月饼出现后,人们要变化一下口味,尝尝鲜,“时髦”一番,于是“老土”什锦月饼被一夜之间打入了历史“冷库”。这些年随着人们的怀旧情结浓烈,什锦月饼也应运“平反”,重新出山,不过很少再叫原来的名字,大都以“老月饼”冠名。喜欢的人一听这名字,马上就知道是久违的什锦月饼。酥皮月饼的馅比什锦月饼更精细一些,显得档次更高。关键皮是酥的,咬一口会掉不少皮渣渣,有经验的要用手或小盘接着吃。价钱也比什锦月饼贵。所以一般百姓普选产品是什锦月饼,酥皮月饼要么买来送人,要么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才享用得起。

我虽然不喜欢月饼,但喜欢吃皮,特别是酥皮,非常香。常常是一个月饼的皮被剥得皮无完肤,只剩下一块薄薄的馅,母亲舍不得丢便自己吃掉。其实不光我不喜欢吃馅,我的兄长和小弟对馅也不“感冒”,也喜欢剥皮吃。母亲见状干脆“改革”,中秋节别人家吃月饼,我们家吃蛋糕。当时蛋糕的价格比月饼要高,所以后来说给朋友听时,朋友说我一点也不傻,也不吃亏。

犹记得那年节计划经济,商品流通环节比较差,南方的物品很难到北方,北方的也很难踏足南方。有交流,大都通过民间个人,量非常小,小到微不足道。所以那年月北方人除了认识什锦和酥皮月饼外,根本不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广东,有什么豆沙月饼、蛋黄月饼、肉松月饼、椰蓉月饼,也不知道上海还有鲜肉月饼、五仁月饼、蛋酥月饼。直到有些人家的南方亲戚将这些从未见过的月饼带过来时,许多人才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大吃一惊:原来月饼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啊!等到改革开放后,商品市场放开,流通领域四通八达时,琳琅满目的各式月饼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除了传统的各式糖类、水果、肉类外,冰激凌、绿茶、椒盐、黑芝麻、玉米等也纷纷进入了月饼加工的行列。可以这样说,只要能入口,只要有人喜欢,都可以成为月饼的食材。甚至前些年还出现了“天价”月饼,虽是噱头,但足以表明月饼这个传统的美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让人瞠目结舌。

虽然不少人买月饼,但真正消耗于肠胃的有多少?人的味蕾有一定的耐受度,味觉不可能总是处于一种“亢奋状态”,甜滋味太多了也会嫌腻。况且现在血糖高的人日趋增多,中秋节一过,那些剩余的月饼身价顿落,哪有出路?

其实节令食品只是一种象征。如果用祝福替代盲目的消费,会显得更文明更高雅也更有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