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杨志军中篇小说《风中蓝调》:精致的主题变奏曲

来源:《中国作家》 | 许婉霓  2019年09月07日08:36

杨志军的中篇小说新作《风中蓝调》,是继其2017年发表的《海上摇滚》之后,又一篇有关音乐的文学作品。相较于《海上摇滚》的悬疑色彩,《风中蓝调》更像是一篇精巧布局的中篇,在娓娓道来中展现着作者的思考。

音乐学院毕业的豚孩是小说的叙事者。他在女友沫沫的安排下,参加了一场重要的歌唱比赛并一举成名,他的音乐才能因此被业界肯定。然而从这里开始,他渐渐偏离了音乐的初衷——伴随着性的错位、爱的扭曲,直到最后沾染上毒品,进军世界的音乐之旅也戛然而止。在他从堕落到重生的过程中,神秘的流浪音乐天才儿童——比才,却仿佛音乐天使,时时刻刻用音乐一次次救他与身边的人于危难之中。这样一个充满浪漫奇幻色彩的成长故事,应和着其中细细密密的音乐,一次次传达着冲击的力度。

正如音乐中的一种乐曲形式——主题变奏曲,《风中蓝调》在主题意涵上,同样是复杂理路的变奏:既在探寻音乐的本质,也在拷问人性的层次。一夜爆红的音乐比赛隐喻着当下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人性在金钱名利面前,成了首当其冲的软肋。音乐是什么?对于最初的豚孩来说,音乐是梦想,是治愈自己的良方,是展现自我价值的旋律;对于豚孩的第一个女友沫沫以及众多与其发生各种不伦关系的情人来说,音乐是财富、是名望,是实现自己欲望野心的桥梁;对于音乐天才比才和第二个女友卢静来说,音乐则是疗愈人心、引人向善的必由之径。这些对音乐本质层层叠叠的拷问,与对人性密密实实的展露,成为主导故事走向的暗流线索,并成为全文扣人心弦的脉搏。在这样的故事主旋律中,作者也不忘安排斜逸的旁枝,比如在歌唱比赛中落败的其他几个人的故事与命运,同样成为对“音乐本质”“人性层次”这两个缠绕主题的多重回应。这些回应与主情节一起,成为主题一唱三叹的多重变奏,一起构建了复杂而有序的意蕴——一个音乐家关于音乐、关于人性、关于自我的成长故事。

与主题内容相呼应,结构上的回环往复也是这部小说很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一方面,作为一篇主题与分题紧密缠绕的小说,庞杂的结构如何呈现“变奏”感而不失于细碎,是考验作者功力的一部分。其实,这篇小说从有限度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出发呈现整个故事,很可能反而增大了呈现良好结构的难度。但是,作者巧妙借用了第一人称在小说中更便于开挖心理活动深度的方式,在呈现音乐的同时,大量引入了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内心思考和焦灼,让读者和人物一起进入一种有限但深入的世界观感中,通过调动读者的好奇与共情来牵引读者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样的处理,使小说有了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从而使“主题变奏”的意图不会因“变奏”而偏离。此外,对于音乐的看法,作者不厌其烦地设置分线人物与主线人物的交叉,用谈话、动作来不断强化并深入拷问人性与音乐,从而造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节奏感,而这样的节奏感,也巧妙地参与到这篇小说“变奏”的设计理念中。

令人在意的另一点是小说的题目——“风中蓝调”。作为一种音乐形式,“蓝调”最初是黑人的音乐。这种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呼”与“应”的形式:在前半部给人以悲伤、紧张等消极情绪反馈,但之后则会在寻找缓解这种消极情绪的努力中获得救赎,甚至转变成一种积极情绪。这样的一种音乐上的“蓝调”形式,似乎作为结构变奏的一种方式,被吸纳在这篇小说中:一开始的功成名就带给豚孩的迷茫与堕落,以及之后逐渐找到治愈自我的方式而治愈读者,与“蓝调”本身的音乐模式,有着相似的情绪理路。而其中的音乐精灵“比才”是这个救赎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角色。与其说,比才是一个不知来处不知去处的音乐精灵而使这篇小说带上了奇幻的翅膀;毋宁说,比才是存在于豚孩与众多读者心中不能磨灭的本真自我和对音乐纯粹热爱的具化象征。对音乐“蓝调”形式的运用,也是这篇小说复杂精巧变奏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的确,音乐是疗愈人心的方式,这是作者在《风中蓝调》中用文字细密谱写、娓娓道来的主题;而呈现这样变奏形式的文学,又具有怎样的力量呢?这也许是这篇小说引而不发、带给每个作者的思考吧。

注:杨志军《风中蓝调》发表于《中国作家》文学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