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茶香

来源:江西日报 | 洪忠佩  2019年07月19日08:59

巍巍青山,连绵起伏,绿色像潮水般在赣鄱大地涨起。这是生长在长江以南一道恍若流动的风景,绵延、清新。绿色,在赣鄱大地无疑是地理的,自然的,宛如赣江一样流淌。而茶,一如赣江之水,是经年缭绕在赣鄱大地的一脉清香。

在赣江之源,鄱湖之滨,饶河之畔,我时常从葱茏的绿色中去追寻一山茶园的曲线,以及一片叶子的清香。打开江西的绿色版图,一百三十万亩的茶园一览无余,分成了以婺源、浮梁、上饶等县为主的赣东北,以修水、铜鼓、庐山等地为主的赣西北,以遂川、井冈山、宁都等地为主的赣中南三大优势产区。可以说,赣鄱大地上的每一个产茶区,都是绿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的。四年前,我曾经从婺源出发,沿着江西产茶区的地域,访问了浮梁、上饶、修水、九江、吉安、赣州等地,相当于绕着江西走了一圈,品味与感知到了江西悠久的产茶历史、厚重的茶文化积淀以及各地的茶文化符号。

追寻茶在赣鄱大地上的历史脉络,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飘香了,那洪州窑、吉州窑出土的陶瓷茶具,分明就是江西种茶饮茶怡然成风的标记。据《旧唐书·韦坚传》记载,唐代大臣韦坚庆祝开凿广运潭与漕运网连通,在为唐玄宗征调的名产奇货中就有“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而在陆羽的《茶经》中呢,不仅述及的唐代六座青瓷名窑中的洪州窑,还对婺源、袁州、吉州等产“好茶”的地方进行了记述。无论《茶酒论》中“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还是《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都是江西茶在历史上兴盛的标记。况且,“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江西还有陆羽泉等那么多名泉,以及景德镇瓷器,都与茶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尽管,那次是从铅山河口辗转南昌,再从南昌坐五个多小时的绿皮火车抵达赣州。心中有一份对茶的念想,再长的旅途也不觉得遥远。是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物产。王勃早在唐代,就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赣鄱大地进行了观照。更多的,是古往今来进入我视野中崇尚自然与尚俭尚德的江西茶人。

想必,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一杯茶里不仅是氤氲的清香,还有一缕缕的乡愁。像江西的许多茶人一样,我又一次回到了出发的原点——家乡婺源。想想,要表达传递江西的茶文化,首先要深入了解身边的茶人茶事,以及日常生活的细节与感触。而婺源的大鄣山,既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是婺源出产名茶的灵秀之地。“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鄣山毓秀,文公百代经师”的大鄣山,1600多米的海拔,一直构建着我的精神高地。好长一段时间,我都行走在大鄣山周边的古道上,去唤醒在茶亭茶碑上的一段段过往。

当春光叩开门扉的时候,家乡的一场茶事开场了:“开园——采茶咯——”似乎,村子里那开园采茶的声音是随着山岚飘荡的,雨雾里还有回音。

茶树抽芽了,漫山遍野嫩嫩绿绿的,绿芽上还带着露珠,在明前。明前,是父老乡亲对清明前茶的简称。顾名思义,雨前也就是谷雨前的茶了。清明与谷雨,仿佛是节气为婺源茶季划出的两条线。内里呢,与其说是父老乡亲从遥远的年代延续的偏好,而实质上却是对农耕文明的传承。每一芽,每一叶,都带着雨露、阳光,还有天地之间的灵气。

在婺源,只有春茶采摘结束了,才宣告夏天的开始。采摘春茶那忙碌的情景,正如当地茶歌里唱的:“做天难做四月天,菜篮细凳不离肩。麦要日头秧要雨,采茶姑娘要阴天……”依稀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家乡的茶叶为国家二类物资,是国家统购包销的。毕竟,家庭采制的饮用茶是少之又少。也就是说,那时父老乡亲忙着采制茶叶,是介于土地与粮食之间一件重要的事情。难怪,母亲常说:“男也勤,女也勤,三餐茶饭才不求人。”

虽然,我离开村庄后好多年没有采过茶了,却没有离开父老乡亲诸如“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云雾山中出名茶”“假忙三十夜,真忙摘茶叶”以及“客来粿子茶”的茶谚语境,与茶的关系仍然密切。这,正应了民间一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的,这是我日常生活本真的部分。我始终觉得,能够醉心一杯茶的人,内心才是澄澈安适的。

本来,茶叶在家乡是属于春天的词语。然而,一年立夏了,叔到县城一脸困窘地找到我,说是采摘的春茶还没有卖出去。我能说什么呢,只有照单全收了。想想,这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后来,随着婺源绿茶在江西,乃至全国出现的频次增加,村里的茶园进入了大鄣山有机茶基地,茶农也有了茶农协会,并以此为依托,成了“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的一员。村民每每生产一斤茶叶,出口销售通过贴上FLO标签,就能够获得反哺一定比例的公益事业基金。譬如补助村里校舍维修,奖励茶农子女上大学,发展茶园基地建设等等。

而叔呢,再也没有提过卖茶困难的事了。

家乡人尝到了生态带来的甜头,以大鄣山命名的婺源有机茶占了出口欧盟百分之五十的市场份额。家乡的茶,可谓是钟鼓在庙,名声在外了。几乎在同时,家乡的茶俗、绿茶制作技艺,先后进入了非遗名录。再后来,融合了茶文化与自然生态之美的茶园,荣获了第30届“卡洛·斯卡帕国际园艺奖”。事实上,江西的修水、浮梁等地,几乎与婺源同期跻身于国家级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和有机茶出口基地县的行列。也就是说,江西茶正以一种新的姿彩出现在世人面前。

想来,早年我只知道家乡的山高耸险峻,有采不完的茶叶。后来,才知道大鄣山云遮雾罩之中还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皖赣红军独立团就在巍峨的大鄣山开展游击斗争,并建立了根据地,还召开了中共皖浙赣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

是父老乡亲的支援,以及漫山遍野的茶树,让战士们走出了困境。

赣鄱大地,不仅是红色故土,也是出产名茶的南方产区。饮水思源,处处茶香。无论是井冈山,还是大鄣山,都是一条连接着的脐带。尽管,江西民间有许多歌谣,我与许多江西人一样,最为喜欢的还是上世纪50年代就唱遍了大江南北的《请茶歌》——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井冈山的茶叶/甜又香啊/甜又香啊/当年领袖毛委员啊/带领红军上井冈啊……

歌声澄澈、圆润、甜美,仿佛每一句都氤氲着历史的茶香。

于我,这些都是比茶更深的滋养。

茶的故乡,在中国。而江西茶呢,对接“一带一路”源源不断地漂洋过海,已是香飘天下了。“四绿一红”(即:狗牯脑茶、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浮梁茶和宁红茶),是赣鄱大地在推进“生态江西,绿色崛起”中亮出的一张名片。这,应是江西儿女在“建设美丽中国,打造江西样板”中的一种生态自信吧!

蔚蓝的天空下,赣鄱大地处处青山绿水。这,是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婺源与江西,江西与世界,无论是一片叶子的距离,还是一片叶子的融合,都是一种发展的必然。显然,茶在我的眼里,已经超出了作为物资的本身,既是根植于赣鄱大地上的风土人情,亦是传播赣鄱文化的载体,还有江西拥抱世界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