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冀平:我经历的那些“决胜时刻”

来源:新民晚报 | 秦来来  2019年07月16日07:28

2019年6月19日,史诗大片《决胜时刻》亮相上海电影节。影片艺术地再现党中央在香山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弘扬共和国缔造者们鞠躬尽瘁的大无畏精神,回溯新中国成立的初心和使命。

编剧何冀平,30年前,她打造了北京人艺的又一部经典《天下第一楼》,而后以《新龙门客栈》《黄飞鸿》《新白娘子传奇》《楚留香》《龙门飞甲》《投名状》《邪不压正》等享誉华语影视界。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院庆,她又用一部《甲子园》汇聚起了朱琳、蓝天野、朱旭、郑榕、吕中等再难复制重现的“豪华”演出阵容。

光鲜的背后,是长年累月的超常付出。“这三十年,我经历的‘决胜时刻’何止一二。如同士兵,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1

《天下第一楼》崭露头角

30年前,初见何冀平,是在北京前门的人人大酒店,30年后,再见何冀平,是在上海南外滩的英迪格大酒店。

30年前,初次采访何冀平,那时她以一出《天下第一楼》崭露头角,30年后,再访何冀平,她已是享誉华人剧(影)坛的业内“大咖”。

1983年10月,一位来自中国台北的导演,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晚宴上烤鸭时,他问服务员烤鸭的来历,服务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他知道同席的何冀平是搞剧本创作的,笑说你怎么不写写北京烤鸭。正好,何冀平一直对中国美食、美食文化很感兴趣,当场答应一定写。

而后,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她,“做烤鸭技师是不亚于演奏巴赫乐曲的音乐家和山水画家”“当烤鸭堂而皇之地搬上宴席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何冀平一头扎进生活,全聚德、东来顺、鸿宾楼……在朋友的帮助下,她找到了烤鸭的第三代传人、70多岁的全国政协委员田文宽。“不到70不传徒弟”,传人只传了三代,当时唯一留下来就是这个田文宽。

何冀平又找了北京“右一顺”的特级宴会设计师李祥寿。他做了60年的堂头工作,60年的迎来送往,在他肚子里有一部心理学。人一进门就可以看出来,哪个是请客的,哪个是被请的,一进门他就可以看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以前饭馆里面排位是堂、柜、厨,堂是首位,他是要指挥一切的,厨房的厨师,上菜的服务员,全部要听他一个人调遣,很有点大将风度。从李祥寿身上,何冀平发现了、创造了一个常贵的原型。后来表演艺术家林连昆接受这个角色的时候,何冀平第一个带他采访的就是这个李祥寿。

生活有了、感受有了、故事有了、人物也有了,可是,总缺了点什么。戏的第一稿叫做《味中味》。当时是曹禺、赵起扬、于是之等四个院领导一起坐在那儿,讨论这个剧本。他们觉得整个戏看起来还是津津有味的,写这个美食文化,还算是比较新辟的一个题材,但是提出一点:“不知笔落何处?”

灵感来自于一副对联:“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上联是康熙皇帝所题,下联是纪晓岚的属对。首先是“楼”,剧中从没有楼到盖起楼,到这座楼金碧辉煌日进斗金,突出的是以楼象征的事业,“危”有高和危的意思,正符合剧中兴败荣衰的故事,更打动她的是“谁是主人谁是客?”剧中人物卢孟实、常贵、修鼎新……自以为是命运的主人,一辈子迎来送往,竟不知自己是主是客,能感受这种人生况味的,何止一个呕心沥血、壮志难酬的卢孟实,一个含泪强笑、不甘而死的常贵,一个看透世事、愤世嫉俗的修鼎新?这副对联突破表意,直取人生,历经沧桑的可谓感喟,不甘于心的可做呐喊,人生的苍凉,命运的拨弄,尽在一个问号之中。

下联“半宜明月半宜风”是纪晓岚对的,何冀平把这个“半”字改成“时”字,时宜明月时宜风,暗喻尽管时光流失,星移斗转,但是不改当初旧貌。

横批“没有不散的宴席”,化用的是曹雪芹的句子。

这样,戏,就从原来单纯的美食,从堂、柜、厨和烤鸭店中走了出来,把对人生的感受放了进去,冲破了题材本身,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意识。《天下第一楼》先后荣获“文华奖”“曹禺奖”等殊荣,无疑是当代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

2

《新龙门客栈》声誉鹊起

因为丈夫在中国香港工作的关系,不久,何冀平也随夫南下。对于北京人来说,广东话简直就是“外国话”,别看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在内地好评如潮,可是到了一个文化、语言都陌生的环境里,她的劲不知往哪儿使、她的笔不知往哪写。开始,她在“银都”做编剧,一连写了六部剧目的构想,都得不到回应。个中滋味,难以为外人道。

两年以后,《天下第一楼》到香港演出。埋在深山的宝,终有识货人。有一天,何冀平接到了著名导演徐克的电话,他是看了话剧《天下第一楼》后,连夜打电话找她。徐克对她说:“我找你,请你来写戏。”他拿出一张A4纸,上面大约不到五百字,这就是电影《新龙门客栈》的初步构想。

何冀平迅速成稿。按原来的构想《新龙门客栈》主角是二男一女,梁家辉、张曼玉都有。可是后来听说李连杰、杨紫琼他们也要拍,连海报都出来了。导演又连夜找她,告诉她:“咱们得加一个角色。”“加谁?”“林青霞。”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何冀平又是妙手回春,把原来剧本中的两男一女,改成两女一男,就是后来的张曼玉、林青霞和梁家辉。

一个星期,只有一个星期,这就是香港商业电影圈的速度。靠《天下第一楼》编戏的底子,靠北京人艺打下的底气,何冀平在商业电影中重新起步,再起“危楼”,摸爬滚打至今,练就十八般武艺。

一个月写一稿电影剧本,一天编一集电视剧;更夸张的是,有剧组在景点拍摄,她在家里赶稿,写一张,传真机传一张,让已经开拍的剧组拍下去。而且,时常手里同时有二三个剧本。她是出了名的从来不拖一天稿的编剧,因此,有些已经开拍进行不下去的剧本也找她去“救火”。

她刚到香港时,内地观众很熟悉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已经开播了,而且卖得也很好。制作方为了要拍续集,加20集,就找到了何冀平。为了赶进度,前边的剧集还在播放,她在家里写后边的,一天写一集,一万多字。那时还没有电脑,全靠手写。因为前面几十集的播出反响很好,对她后来的20集要求就更高了。她笑着说自己开足马力,倒也顶了下来。后来据说她续编那20集是最好的。

三十年来,邀约不断,写作不停,甘苦尽尝。话剧《德龄与慈禧》《烟雨红船》《明月何曾是两乡》;电影《新龙门客栈》《投名状》《龙门飞甲》《明月几时有》;电视剧《西楚霸王》《香港的故事》《千秋家国梦》《天下第一楼》……何冀平的影响力随着这些话剧、电影(视剧)的成功而迅速飙升,香港媒体甚至惊呼“何冀平现象”到来了。

3

《决胜时刻》全新呈现

70年前的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迁至北平,进驻香山,完成国共和谈、指挥渡江战役、制定经济政策、筹备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说起《决胜时刻》的剧本创作,何冀平又一次担当了重任。

2018年11月,著名制作人张和平给她打了个电话,说是接到任务要拍这个戏。时间已经是11月了,而明年9月要上演,连头带尾不足十个月,到哪儿找人去?聊到后来,想起了何冀平,她动作快,就找她吧!二话不说,拿起电话就打。那时,何冀平还在香港呢。他们不管,说我们要搞一个有关双清别墅的影片,你赶紧来北京吧!

这么一部有意义的影片,容不得何冀平推辞。为了补课,何冀平查找资料,包括书籍、有关碟片、博纳公司提供的资料等,摞起来总有1米高。为了立项,逼得她半个月就拿出了大纲。他们一看,就这个。立马同意!

这时已经是2019年新年了。马上搞分场,得先出人物,因为要落实演员。其中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个个都是大腕(演员),得先联系落实。不然就是有了剧本,也白搭。千军万马,就等着她的剧本呢!

新年元旦,没有休息;就是春节,也休息不了,她就像个被抽的陀螺,不停地转。终于,洋洋3万字的剧本,出稿了。

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何冀平没有写过;也正因为这样,她就没有包袱。她新创、塑造了三个小人物;但是这三个小人物,却与毛泽东的命运发生了直接的联系。这是三个年轻人,其中有保卫毛泽东的便衣警卫,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女播音员,从陕北进入大城市,她和那个便衣队的男孩子有情感。她跟着毛泽东以后,毛泽东非常喜欢她,很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要文章,都交给她来播出。还有一个16岁的孩子,在毛身边的,因为小,老是闹着要回家。

三十年,倏忽而过,戏里戏外,场景变换,何冀平有时会恍惚哪里是戏,哪里是人生。“年轻编剧要记住,认真付出,写出好作品,做人和写作,从来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