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不能临场,亦可私淑:听顾随先生讲文学

来源:文学报 | 半夏  2019年07月15日07:00

《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珍藏版)》:《顾随讲〈诗经〉》、《顾随讲曹操·曹植·陶渊明》、《顾随讲唐宋诗》(上下)、《顾随讲宋词》、《顾随讲〈论语〉〈中庸〉》、《顾随讲〈昭明文选〉》(上下),刘金柱主编,叶嘉莹、刘在昭笔记,高献红、顾之京整理,河北教育出版社2018年9月版,总定价(全八册)410元

作为一个学习者,得遇名师当然是上天赐福的大幸事,因为你可以有机会偷得名师一生对学问对人生极具个性的精粹的深切感悟,而这感悟是可以消受一辈子的福田。所谓名师出高徒,道理正在于此。

如果说上述道理尚属人当熟知的常情,那么,名师能够找到足以继承其衣钵乃至发扬光大一家学说的得意高徒,其实也绝非易事,或许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了。

阳明先生王守仁是旷世大儒,而且文治武功并重,古代圣贤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有人说做得最好的,举世不过两个半人,一是孔子,一是王阳明,半个则是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位后世敬仰、极具人格魅力的大人物,为了将一位才俊招致门下,却颇费了一番心机。

据说,王守仁听说有个叫王畿的年轻人,才气挺高,就是少年气盛,放荡不羁,好干个行侠使气之事,整天泡在酒馆赌场里。王守仁赏其才华,想会会他,只是一时没有机缘。王守仁心生一计,召集起门下众弟子,让他们天天在家中玩六博和投壶。这些本是丧志的玩物,最是挑动人欲,如今老师亲许放禁,弟子们自然十分兴奋,于是成天聚在一起饮酒呼喝,玩得有些嗨。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王守仁暗中派一名弟子找到王畿邀赌。王畿见来人一身书生打扮,竟要和自己赛赌,便嘲笑他道:“酸腐的儒生也会玩博戏吗?”那弟子回答说:“我师傅门下,天天玩这个,有什么稀罕。”王畿一听,大出意外,便问他老师是谁,急于求见。那位弟子便带王畿来见王守仁,王畿一见器宇不凡的王守仁,便大觉倾心,开口便自称弟子。从此王畿便拜在王守仁门下,成为他最赏识的弟子之一,是王门七派中浙中派的创始人,世称龙溪先生。

有大智慧的弟子方能成就大智慧的师父,一个学派或者学说学问能否成就,能否发扬光大,正在乎这样的弟子,否则多好的学说,落到虽有诚心却无资质的人手里,都难免颓然而废。这样想来,孔门之所以有七十二贤人,大约圣人他老人家是感觉,没有一个人可以担当如此重任,所以才广种薄收吧,而他老人家的学说实际也只是其中的若干人等有所传承,足见弟子多么重要。

譬如顾随先生,可以说是不世出的大师,不但学问好,而且诗词曲剧小说等诸般兼擅,书法出唐入晋,自成一家,是一位富有浓郁文人气质的大学者。然先生如此圣贤根基,身后却不免寂寞。这也许是因了他站得太高,“无人会,登临意”。先生别号苦水,只好临风自吞苦水了。

好在他有一众高徒,其中女弟子叶嘉莹,雅擅授业,尤长于古典诗词的讲解,常言他人欲言而未必能言之言,以娓娓道来的真赏,风靡海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而迦陵女士自言,她之走上词学研究的道路,主要是受老师顾随先生的影响,她说听了顾先生的课,“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今天的学子们似乎未必有兴趣去做一只学术的苍蝇,而古典诗词的绵绵魅力却足以打动会心之人,而迦陵女士乃师顾随先生,也由此得以再现他卓异的风采,旧作新编梓行,于是,驼庵先生仿佛重新回到学术乃至大众的视野。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叶嘉莹先生这样量级的嫡传弟子做传承,今天的人,即便是学术中人,尤其是许多年轻一辈,真的未必能知道顾随先生其人其作了。

诚如顾先生高弟叶嘉莹所言,“我以为先生生平最大之成就,实在还并不在其各方面之著述,而更在其对古典诗歌之教学讲授。因为先生在其他方面之成就,往往尚有踪迹及规范的限制,而唯有先生之讲课则是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是我平生所接触过的讲授诗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于启发性的一位非常难得的好教师”。此话固然是顾先生毕生成就的一种评判,其实更是作为顾先生嫡传弟子的叶先生的深切感悟。大约正是因此,自辅仁大学国文系亲炙伊始,叶先生便追随顾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也仍前往辅仁和中国大学等校旁听顾先生课程,直至离开北平。在此期间,叶先生笔录下半尺多厚近百万字的听课笔记,并在后来的颠沛辗转中,始终随身携带,视为拱璧。之后,在叶先生指导下,顾随先生女公子顾之京与其他学人合作,致力于整理顾随遗作,而叶先生珍爱的听课笔记,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乃至极具个人风采的一个部分,其单行版本久已行世。

此次,于顾随著述出版用力最深的河北教育出版社,依托《顾随全集》的富集资源,专门析出顾先生讲义,以叶先生笔录善存的听课笔记,参以叶先生同窗好友刘在昭先生之笔记,整理而成《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珍藏版)》8种,其中,有以作品为单元的《诗经》《论语》《中庸》《昭明文选》及唐宋诗词,有以人物为单元的曹操曹植父子和陶渊明,脉络上如线串珍珠,颇有讲义/笔记的随性特征,不追求体系的纵贯,而在意用散点透视的成法,传递名师之于文学名家与经典名作的个性体悟。

说起来,虽然当下的大学更偏重于所谓学术成果,其实作为大学中人,传道授业解惑原本才是他们立身的根本。诚然,如顾先生这样著述讲业兼擅的大师当然是极难得的翘楚,但作为教师能将课讲好讲到位乃至讲精彩,令受业者获得教益乃至如沐春风,实在也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情,其中需天赋,更要用心。如此,这套新出的顾先生讲录,或可为个中人提供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案头文本,或可从中窥见大师随语成韵、字字珠玑的绚烂风范,尽管笔录较之耳提面命的临场,总不免有难以全息的缺憾,但也实在又是最方便最实惠的私淑路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