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建明:“大桥”引我再度走出“无人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何建明  2019年06月28日13:14

写作时间长了,越来越感觉自己像一个奔跑在前头的探险者,前面是越来越多的“无人区”……

2018年上半年写《浦东史诗》时就有这种强烈的感觉。中国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以及方式,世界上绝无先例,一个13亿人口大国从贫穷到强盛才用了40年时间的精彩过程,也不是哪个国家都能经历过,所以就不可能有同一类的作品作比较和仿效。我写浦东崛起,自然更没有以往的经典文本可供参考……一切都得从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开始,这种写作因此颇有独自走入“无人区”的体会:没有路标,没有方向,更没有任何参照物,成功与失败完全由你独自作出的选择与判断来决定。这种文本的实践,需要作者对政治与时代的高强认知度,需要作者对未来和未知的天地作出迅速和准确的选择与感悟,当然更需要作者有强大的艺术驾驭能力,以及独创的文体构架。

我一直认为:天下好文章,必自独创。讲好中国故事也一样,首先是要对中国故事的独特性有足够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加上中国式的文体表达形式,才可能实现真正把中国故事讲好。

港珠澳大桥,本身就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工程,中国人以自己的力量创造出的“世界第一”。它的伟大之处,就是前所未有的种种工程技术与海洋工程科学上的难题。弄懂这其中的复杂工程技术过程和万千专业名词,其本身就找不出哪一本文学教科书上曾经有过的参照作品,更不用说前行的写作经验了。你只能去学习,只能去工程技术人员那里讨教,只能到工程现场去观察与感悟,只能靠眼睛和嗅觉以及心灵去体味那里的天与地、海与空、水面与海底、工程与工程师、指挥者与作业者等等相互间的关系和影响。

你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去纠正和调整从无知到有知,再到认知,最后到可以挥笔写就的全过程……其实即便如此,你对大桥的认识也才是开始。而有些感识,你必须比建造大桥的工程人员还要高明和精到,因为他们是用钢铁和尺度架构了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而我们则是用情感和细节来编织精神与灵魂的“大桥”。它的全部魅力在于打动人的心灵世界,给予我们思想和精神上的启迪。

写《大桥》,我去过施工现场3次。每一次去,都可以说宛如一个迷茫和无知的探险者,被一位又一位突然相遇的“向导”引出歧路,走出又惊又险的迷茫之途。书的主人公、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就是这样的“救命”向导,是他一次次带我走出复杂的工程技术迷途。我要感谢他和千百万建设者,是他们的热心“向导”,才有了文字的《大桥》成功。

事实上这还只是创作《大桥》的基础和第一步征程。物理的大桥和文字的《大桥》之间,是通过精致的文学艺术来垒筑的,它既有热度的文字,也有情感的有机穿梭,自然更有许多“专利”性的文体创造,这是一部独创性好作品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再度从文学经验的“无人区”走出来的关键要义,它包括了我在大桥现场的实观感、与主人公心灵相融相知的情感度,以及对时代与世界大局的洞察,还包括了对当下读者阅读趋向的把握,等等,如此综合结果后所完成的一次创作旅程,就是又一次走出文本“无人区”的经过,这得感谢“大桥”。

当然,新的创作又已经开始,我知道会再度陷入“无人区”,但相信总有一种力量在引领我脱险并胜利到达新的目的地——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时代创造的奇迹的本身,它总是那样给予我力量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