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迈向新阶段

来源:中国社科报 | 孙美娟  2019年06月25日07:58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总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总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70年来的发展特点,分析其研究状况,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还有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在创新中积累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事业在经典中寻找方向,在传统中汲取力量,在创新中积累经验,在回归中实现超越。从宏观发展趋势看,这种研究呈现回归经典的历史趋势、中华文学的观念建构、文献整理的时代特色和理论研究的强势回归等特征。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大兴总结道,古代文学研究不断努力创新研究方法,实现了学术空间转向。从单纯的注重时间转为时空并重,既注重学术研究中的时代特点,也注重地域特点。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廖群谈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古代文学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倾向,除了传统的文献考据学、二重证据法以外,文化人类学、传播学、接受美学、叙事学等也都被广泛用于古代文学研究中。

机遇与挑战并存

“70年来,古代文学研究虽然走过一段弯路,但总体而言已经取得了相当辉煌的研究成果。”廖群举例说,相关学科,比如文艺学、考古学等,也在理论建树和新材料发现等方面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此外,国家以设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方式,在物质和精神方面也给予了古代文学研究极大支持,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在解决古代文学疑难问题方面有所突破,正是当今古代文学研究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建委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初,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英国和日本传入的,主要是欧洲19世纪后半叶的文学史研究模式。现在使用的将文学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四分法,也是西方的分类方法。诗、文、小说、戏曲都是有着特定含义的汉语概念,这些概念与西方概念未必完全等同。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概念体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可能以中国传统中的意义来理解西方的概念。另一个问题是易用西方的概念重新编织中国文学的材料和传统。这两个问题几乎同时存在,应该特别予以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古代文学研究遇到过三次比较好的机遇。曾大兴谈到,第一次机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重视古代文学的普及,一些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除了研究,还做了大量普及工作,像《诗经选》《乐府诗选》《宋诗选注》等都是以钱锺书为代表的老一批学者发起编纂的。第二次机遇是改革开放让研究视角变得多样化,这为古代文学研究创造了很好的学术环境。第三次机遇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古典文学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

近年来,新的文献学理论已经呼之欲出。徐建委表示,传统文献学以目录、版本、校勘为主要内容,追求的是正误、早晚、真伪等基本的知识性判断,而并没有在校勘之外缀合知识的碎片,发现那些埋藏在文本深处的问题。而这才应是当下文本研究所追寻的“猎物”。文本研究的新思维促成了文献学研究由知识型向理论型的转化。这就需要在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更新方法论,重建研究的概念体系。只有在方法论更新之后,才能够重新定义符合中国本土文献情况的“文学”“作家”“作品”等基本概念,并重新界定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目标,甚至重新书写新概念体系下的文学史。另外,还可以推进中国古典研究与全球人文学科前沿研究相互融合,拓展全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置于全球古代文明研究的大舞台中,赋予古典研究以全新的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应该加强对古代文学与民间文学、口头传统之间关系的研究。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宗迪表示,任何一个民族,在学会书写之前,都有一个漫长的口语时代,那个时候的文学唯凭口耳相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基于口头文学的再创造。即使在文字产生以后,民间文学和口头传统仍是文学创作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几乎每一次文体变革,都离不开民间文学的滋养,每一种新文体,最初都是兴起于民间。了解民间文学和口头传统,不仅有利于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还能拓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曾大兴建议,今后的古代文学研究首先要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实学传统,同时不断创新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视角。同时,要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和人民的需求,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和现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