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古诗文吟诵渐趋岑寂的今天,一份教学资源包却让其重回大众视野 首师大助力吟诵回归课堂

来源:文汇报 | 彭丹  2019年06月25日07:45

图①:2008年被采录吟诵录音的周笃文先生。图②:2009年被采录吟诵录音的叶嘉莹先生。图③:徐健顺教授在汉堡主持吟诵一日工作坊。(照片均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提供)

古人读书,往往“先自吟诵,声振左右”“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吟诵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技艺,曾是汉语诗文传统的诵读和教学方式,在现代朗诵与流行歌曲盛极一时的今天却渐趋岑寂。日前,随着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传承基地”揭牌,首师大计划组织专家编写《大学吟诵教程》和《大学诗词创作教程》,并计划为12个年级的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配备古诗文吟诵教学资源包,以期让吟诵回归语文课堂与当代视野。

打开古诗文理解之门的钥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北京海淀实验中学的吟诵入门课上,教师章珊珊为学生们示范吟诵《天净沙》,高低起伏的咏叹仿佛让听众置身诗中的苍凉世界。

中国有着诗乐一体的传统,传统古诗文不仅是文人案头书写的文学艺术,也是用于诵读与吟唱的语言艺术。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传承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冷卫国介绍,吟诵作为古诗文活的形态,在长期的口耳相传中树立了规则,在诗文的理解、学习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吟诵是打开古诗文理解之门的钥匙。不知道读法,就只能理解古诗文的字面意思了,很难深入感知言外之意。”冷卫国说道。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也认为,汉语诗歌的完整含义包括其声韵意义与字面意义,吟诵讲究平仄、长短、高下、清浊、轻重、疾徐等等相间之妙,比纯普通话朗诵更能体悟诗文的音韵之美以及声律背后传达的情绪、意境与含义。

除此之外,吟诵也是“记忆古诗文的利器”。从事多年中小学吟诵教学的章珊珊认为,传统文化或者经典诗文,除了解释字义,还要分析主题、结构、写法、背景、意象、意境等等,年纪幼小的学生不免感到枯燥、深奥,也多半难以记住所学诗文,而吟诵能帮助去掉文字扁平、晦涩的一面,深入诗歌内部的气流节奏与情感腠理,帮助诗文的理解与记忆。“比如,对中小学生而言,如果只关注字面文本,厚厚的一本《诗经》会很难读。但如果当做歌词本的话,就变得非常亲切。因为我们随便翻开一首诗,了解一下意思,确定一下感情基调,就能够吟诵度曲了。”

章珊珊指出,在古代,老师多半通过吟诵把自己的理解灌注其中,教给学生。学生会通过吟诵,将其中的句读、语气、声调、情绪等等,一并记下,等到年长,自有豁然开朗的一天。

让传统吟诵回归课堂

吟诵是古代基本诗文教学法,20世纪新式学校建立之前,曾在私塾或家学中传授,之后却因为教育变革、国人文化观念转变等因素而渐渐式微。从2004年起,首师大开始进行吟诵的抢救和研究工作,并于2010年与南开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在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吟诵正呈现复兴之势。在全国各地,更多的学校、教师正在推开吟诵之门,诵读之声渐闻于课堂。

据徐健顺介绍,在“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项目开展的近10年来,首师大采录搜集了会传统吟诵的老先生1023人,累积了1万多个珍贵的吟诵音视频及数百万字的文献材料。在初步保留吟诵的原始样态之余,研究人员总结了吟诵的基本规律与方法,也为吟诵的教学推广提供了坚实支撑。

早在2009年,在中宣部、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的支持下,首师大编辑出版了多种吟诵教材,培训了掌握吟诵基本方法的数万名教师,带动了上万所中小学开展吟诵教学。今年,首师大将启动“语文吟诵”项目,为12个年级的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全部古诗文配备吟诵教学资源包,包括吟诵录音、吟诵符号、吟诵谱、解读鉴赏、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等。为保证教学资源的高质量,首师大将组织专家对从全国征集而来的吟诵调进行筛选,入选后再组织正式录音。

“我们认为这次‘语文吟诵’项目的实施,是吟诵回归语文课堂的重要契机。”徐健顺说道,“我们埋头做了近一年的研究开发工作,尝试了吟诵的美听、音乐化和当代化,开发了适合普通老师使用的教学系统。”

此外,“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传承基地拟选择一批在古诗文吟诵教学比较成功的中小学校,以实验区、校的方式,合作开展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的普及教育活动。根据试行方案,该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实验区内所有中小学生,在语文课、音乐课、经典诵读活动中,都能听到吟诵;实验区内至少10%的学校成为实验学校,实验学校至少30%的班级开展吟诵教学;实验学校至少10%的学生达到能创作诗词文赋和自主吟诵的水平。或许不久以后,吟诗作赋将成为某些中小学的亮丽风景线,而不再是消散的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