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盛开在苦瘠之地的百合花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亚海  2019年06月19日09:47

一场急雨,把通向村里的路冲了个稀巴烂。细沙和泥土被冲下山坡,石头裸露出来,一条条沟壑像一道道伤疤。拉麦子的三轮车和收百合的小货车开得很慢,司机还要不时停下来看看路况,看能否开过去。

申韦娟和六七个村民正在修路,他们挥舞着铁锨,把路旁的土一锨一锨取出来,散开,平铺在低洼处、沟壑里,用脚踩实。

申韦娟个头不高,身材单薄,但是精精干干,取土、踩踏,非常麻利。双脚一上一下踩踏虚土,像是在弹奏钢琴。

马啣山下的天气多变,一场细雨又和正在修路的村民撞了个满怀,大家只得停歇下来。雨停了,又修,反反复复。

雨后的党参长势良好,青嫩的茎叶上挂满了小铃铛,踩上一脚啪啪作响,像是谁在燃放低分贝的鞭炮。百合长势更加喜人,放眼望去,一块块鳞次栉比、成方连片的梯田映入眼帘,大片大片的百合花芬菲烂漫、妩媚鲜丽,如一片片红霞。

休息的间隙,大家席地而坐,像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家长里短。有说把路啥时硬化的,有说今年大旱洋芋晒得像鸡蛋大的,有说小麦价格低产量不行的,还有的说咱们胆子太小了,种迟了,要是早种几年百合就好了,你看海平家,人家去年卖了二十万……

申韦娟坐在铁锨的木把上,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议论,若有所思。她俊俏的相貌,在乡亲们朴实而瘦黄的面庞映衬下,倒像是一株怒放的百合。

她有自己的担心:“庄稼人种啥是好,今年天旱,药材产量不行,洋芋价格又低。目前来看百合最好,价格高。不知道行情怎样,现在最怕的是掉价。”

农产品的降价对农民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全要指望地里的收入开销:供孩子读书、买化肥、贴补家用、看病买药……每一项都是精打细算好了的。收入的缩水,更会让原本紧巴的生活雪上加霜。而对于申韦娟一家来说,收入的减少更是致命的。

申韦娟曾经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老人身体健康,丈夫勤劳踏实,孩子懂事听话,家里40多亩耕地年年丰收,日子过得安稳而殷实……

就在一家人对生活非常知足的时候,厄运降临了。2015年,丈夫包应雄被查出肝硬化,已经到了晚期。像是一道晴空霹雳,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为了看好丈夫的病,申韦娟开始了四处奔走、求医问药的艰难生活,她已经记不清去过几家医院,找过多少专家……

她永远也忘不了从临洮转院到兰大二院抢救的那段经历:当时包应雄由于肝硬化引发内脏大出血,医生告诉她丈夫的病情十分严重,需要马上手术抢救,并且手术风险极高,要她签字,她听了心里象刀割一样。在等待丈夫手术的几个小时里,她好象等待了几年……

出手术室的那一刻,医生告诉她手术非常成功,她一下子高兴得眼泪直流。

闯过了生死关口,但生活的煎熬还在后面。虽然手术成功,但看病和吃药成了丈夫的生活常态。住院看病已经花去了他们家全部的积蓄,再加上每年四五万的医药费,3个孩子的学费,还有家里40亩的地……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在周围人看来,几乎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都让申韦娟遇上了。因为早在两年前,她本人也因为一次车祸导致左臂骨折,一块钢板永远留在了体内。

申韦娟清晰地记得:那天她和丈夫要去地里拉洋芋,丈夫包应雄开着三轮车,她坐在车厢里。那年她的儿子还小,嚷着要坐他爸爸的车。包应雄就把儿子抱在怀里开车,结果开到一个陡坡时,孩子把方向盘挡住了,车向前疾驶没办法控制。包应雄情急之下去踩刹车,结果踩上了油门,三轮车瞬时冲下山坡,申韦娟被重重摔了出去,只觉得两眼一黑,胳膊生疼。

等醒来时,申韦娟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觉得左胳膊麻木,使不上一点劲,好像不是自己的。丈夫告诉她:“车祸发生后,在村上人的帮忙下把你送到了县医院。检查完后马上就要动手术,大夫说放成最好的钢板,能用100年,如果放成质量差一些的钢板,等上一二十年就要换,换的话会伤及神经。我说不管多贵要放成最好的,放成好的才会有希望。”

申韦娟深情地看着包应雄,眼角流出两颗泪珠。

就这样,那块钢板就一直陪伴着她。现在干体力活时,那只受伤的胳膊明显没有力量,只能一只胳膊用力,另一只胳膊辅助着干一下。

为了挣丈夫治病的钱,为了营务好庄稼,申韦娟每天4点多就起床,打扫院子、喂牛、烧水、烙馍,给家人做早饭。5点多就已经下地了。最近麦子黄了,这可一点也不敢耽搁。因为一场暴雨或者冰雹,很可能让辛苦一年的庄稼颗粒无收。

诺大的麦地里,申韦娟一个人在割麦。她一手搂麦,一手握镰,镰刀来回飞舞,发出悦耳的喀嚓声。麦子顺势倒下,申韦娟墩齐,放在打好的葽上,只几下,一捆麦子便捆好了。汗水流过她美丽的脸庞,流在麦杆上,流在麦地里。汗水模糊了她的眼睛,流到嘴角,说不清是苦是咸。她收养的流浪狗吉吉蹲在麦捆旁,时不时咬叫几口,好像把这个家庭的委曲和不幸吠了出来。

在各种农活中,挖土豆对申韦娟来说是最吃力的,由于左胳膊明显没力量,她就想尽办法,把一袋子土豆匀在几个袋子里面抱。两袋吃力的话,就匀成三部分,半袋半袋地堆在地上,然后等丈夫把车倒过来,再半袋半袋地提到车上,把车装满。等到卖的时候,别人家祟洋芋,她就赶紧去帮忙,帮着拾、帮着捡,给别人多干一些轻活,好让别人帮她抬袋子。

有次申韦娟干重活时,包应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然身体不允许,他还是闲不住,硬要帮妻子干活,结果挣得吐了血,申韦娟又是气恨又是心疼。从那以后,包应雄只能干一些开三轮、捆麦子、割草之类的轻活。

申韦娟开始觉得好累、好累。在多少个夜里,当她劳累了一天,腰酸背痛地躺在炕上的时候,她曾多次背着家人偷偷流泪。她边哭边想,这就是她的生活吗?除了一次次承受不幸和苦难以外,她还能有什么?

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给她带来了希望。2013年,申韦娟在村上的推荐和乡亲们的评议下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为包应雄报销了住院期间的大部分费用,乡镇卫生院为他们办理了门诊慢病卡,每年节省吃药支出3000多元。还有大病救助、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扶贫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她们一家的负担。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干部多次来她家慰问,鼓励她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大家的鼓励下,申韦娟坚定了信心:这一家上有老下有小,我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就必须做这个家的“顶梁柱”。

包应雄有时看着妻子既要四处奔波筹钱治病,还要早出晚归操持家务,很是心疼,便把放弃治疗的想法告诉了申韦娟。申韦娟哭着驳斥了丈夫,并用坚定的语气说:“家里需要你,你一定要好起来,只要有我在,我决不会放弃你!”

丈夫被感动了,积极配合治疗。申韦娟遍访名医、悉心照顾。对于丈夫的用药,申韦娟就像一个娴熟的家庭医生,什么药材,多少比例,怎么熬制,多长时间,如数家珍。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申韦娟的悉心照料下,丈夫的病情慢慢有了好转。

生活的贫困,深深地刺痛着申韦娟上进致富的心。穷则思变,为了彻底改变贫困的面貌,为了早日还清丈夫看病的6万元借款,申韦娟萌生了种植百合的想法。

她慢慢地觉得,种百合对她们家来说是最适宜的。一方面,百合经济效益好;另一方面,种百合用的劳力也相对较少,只需干一些锄草这样的轻活,也不用费过大的劲,这对她来说是最合适的。

在临洮县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作为这场硬仗的主战场之一,马啣山下的上营乡包家山村,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一刻也没有懈怠。马啣山海拔3670米,是榆中和临洮的界山。其高耸的地势和严寒的气候条件,像极了号称地球三极的青藏高原。

包家山村距马啣山主峰只有几公里,海拔在2400米左右,山大沟深,高寒干旱,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88户贫困户的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山大沟深条件差,想过好日子没办法”。严酷的自然条件,成为制约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瓶颈”。

近几年来,临洮县把发展百合产业作为高寒山区调整产业结构、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加速百合基地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百合精深加工,在产业村全部建设了气调库,有效解决了百合储藏难、销售难的问题,计划到2019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包家山村的海拔、土质、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百合种植。

当申韦娟把种植百合的想法告诉家人时,大家都惊得目瞪口呆:百合一次性投入成本高,哪来的钱?

帮扶干部祁友萍在了解到她这个想法后,积极协调争取5万元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并主动为她担保,不到10天就解决了资金难题。

说干就干,申韦娟把5万元贷款全部投入到百合上,当年增加种植百合4亩。

接下来的时间里,申韦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百合上。劳作了一整天,她总是全村最后一个回到家里的人。

秋天的时候,百合花开得肆无忌惮。丛丛花影中,申韦娟正在掐百合花。她要把美丽的百合花掐掉。因为百合花能当药,能做茶饮,还能入菜,买掉百合花可以增加微薄的收入。把百合花掐掉,地下的根茎才长得更大,收成才更好。

面对家庭变故,申韦娟像百合花一样,牺牲了自己的美丽。为了家庭,她越发坚强。

在申韦娟的精心营务下,她家的百合可以说是全村最好的。其中3亩百合当年就能卖。

正当申韦娟想着卖百合的时候,麻烦的事又来了,就是收百合的客商很少,那个秋天雨水还特别多,她又隐隐担心起来,别人卖不掉可以迟点卖或者明年再卖,她还要用卖百合的钱还账,替丈夫买药。正当她愁眉不展的时候,临洮县委书记石琳在下乡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时从乡上得知了这一情况。他专门找到申韦娟家了解情况,帮她联系客户。对于申韦娟的遭遇,石书记深表同情,鼓励她要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不等不靠,通过自身努力发展产业,勤劳致富奔小康。石书记还表示,要把通村道路列入全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盘子,尽快完成硬化。

在石书记的帮助下,她的3亩百合很快联系上了收购商。当申韦娟把卖百合的钱交给丈夫时,丈夫紧紧地抱着她,流下了感激的泪水。那天晚上,她和丈夫说了好多心里话,她们几乎都没有睡,也睡不着……

2017年,申韦娟家的百合卖了8万元,加上4亩党参、10亩黄芪的收入,总共收入了12万元。

这是申韦娟家历史上收入最多的一年。

第二年,临洮县实施了产业奖补政策,为她家发放补助资金7000元,百合种植面积发展到18亩。

几年下来,申韦娟不仅还清了丈夫看病的借款,给丈夫治病的药费,孩子的学费也有了,生活慢慢走出了困境。最重要的是在她的努力开导和悉心照顾下,丈夫慢慢走出了病魔缠身的心理阴影,心情和身体都好了起来。虽然包应雄不能干重活,但申韦娟每天干活的时候他都陪着她,对申韦娟而言,这是她最大的幸福,也是对她精神上的支撑。

闲暇时,申韦娟总会想起自己的经历,她觉得:人生就像是一条道路,是路总会有坑坑洼洼,她要坚强地走下去,走过去了毕竟会有平坦的路,她觉得平坦的路已经离她很近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家庭情况好转以后,申韦娟心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有义务帮助更多的乡亲致富。她自己的经历告诉她,要脱贫致富,还要在百合上想办法。

2017年7月,申韦娟参加了村妇联主席换届选举并全票当选。当选后,她主动向村两委说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向村里妇女分享自己种植百合的经验,动员大家种植百合。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群众都不愿意种百合,因为多年来百合的销路是全村人最发愁的事。正在她一愁莫展的时候,上营乡政府牵线搭桥,让村里的百合种植大户与中铺雪源金正百合有限公司签了收购协议,村里种植户的百合销售一空。村民们很快打消了顾虑,从原来种植小麦、马铃薯逐渐向种植百合转变。

种百合是个技术活,包家山村很多农户没有种过,因此百合的田间管理又成了新的问题。申韦娟在总结自身种植百合的经验基础上,积极地参加县、乡组织的百合种植培训班,学习种植、锄草、施肥、防病等各种技术。之后她又利用村民大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教授给大家。

包家山村的陈国琴是贫困户,她家以前只种土豆和小麦,日子过得很紧巴。当申韦娟动员她种植百合时,她却一百个不愿意,讲了一大堆理由:“我没有种过百合,百合投入大,万一赔了怎么办?”为了打消她的顾虑,申韦娟多次给她做工作,并答应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她给陈国琴选购了2亩地的百合种子,并手把手地教她锄草、防虫、施肥。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陈国琴家的百合卖了三万多元,比以前的收入翻了两番。

为了带动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申韦娟产生了成立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想法,在上营乡政府的支持下,包家山村注册成立了“临洮县金德百合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又通过申请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世行项目扶持资金300万元,在包家山村建成150吨的百合冷库1座,吸纳61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带动全村300多户群众发展种植百合2000多亩,实现销售总额1000多万元,帮助74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在大家的努力下,包家山村不仅修通了水泥路,并且于2018年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一路走来,一幕幕难忘的经历、一张张激励的笑脸,时时浮现在申韦娟的眼前,是党的扶贫政策把这个跌倒的家庭扶了起来:丈夫包应雄的病有了明显好转,大女儿在新疆找了一份交警的工作,小女儿上了大学,家里的收入持续增加。

生活在这个美好而伟大的时代,如今的申韦娟不再柔弱,她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她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时代潮流中的一分子。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和申韦娟一样,向往美好生活,立下脱贫之志,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普通劳动者,我们离实现伟大中国梦就会更近一步!

作者简介:王亚海,男,汉族,生于1982年12月,甘肃省临洮县人,从事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崇尚自然、热爱生命、相信梦想、放飞心灵。诗作见于《星星》、《百花》、《初雪》、《飞天》等报刊。诗歌《中年的雨(外一首)》入选2015年度甘肃诗人诗歌大展。报告文学《杨明堂的教育情怀》刊载于《中国报告文学》2016年11期;《盛开在苦瘠之地的百合花》刊载于《中国报告文学》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