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十年守护农村“最美天堂”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李朝全  2019年06月18日08:11

董学仁/摄

2004年,孤儿出身的作家金兴安在家乡安徽定远县蒋集乡为父老乡亲筹建了一座作家(农家)书屋,被蒋集的莘莘学子誉为人间“最美天堂”,被农民们称为移不走的“知识银行”。

书屋建成后,金兴安最担忧的是图书借阅管理和更新的问题。

刚开始时,作家书屋找了一位退休老教师潘老师帮忙。但是借阅图书的师生太多了,年过花甲的潘老师显得力不从心。

这时,蒋集中学的一位在任青年教师蒋华进挺身而出!

人是不会被累死的

华进小时候家里穷,根本买不起书。从别人那里借到的一本小人书总是看了又看。有时在厕所里见到一张破碎的报纸,将那张报纸片儿弄舒展开了,都要看上半天。

在学生时代,华进就渴望有书读,特别喜欢读书。他平时也爱写写、画画。

1997年,华进大专毕业,被分配到蒋集小学教语文。2004年,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华进被调入蒋集中学任教,正好赶上金兴安在蒋集筹建作家书屋。

作家书屋红瓦白墙,光鲜照人,在蒋集乡破败的街道和一片灰暗的房子中间,更是显得鹤立鸡群,格外醒目!

书屋开馆后不久,因为管理员潘老师身体的原因关门了。学生们每天放学后想要去借书,一看书屋的门是关着的,便纷纷走开了。华进感到了切肤之痛。

那时学校缺老师,华进要负责教三个班的英语课,还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一个班级有90多名学生。自己的工作已经足够繁忙的了。学校还安排他担任团委书记,同时负责远程教育管理。华进的心里在翻转着。

父母从小就教育华进,人没有被累倒的、累病的,只有闲出病、闷出病的;农村长大的孩子从来就不惜力,年轻人更应该多干一些;做人不怕吃亏,凡事不能太计较。

父母的教育深刻地影响了华进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在日常教学中,他从不吝惜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无论吃多少亏,无论受到多少委屈或误解,他都照样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他决定接过图书管理员的职责。

——人是不会累死的!多添一副担子、多做一点事情,真的没什么!浑浑噩噩是一生,多干一些也是一生!说做就做,他当即去找学校的杨校长。杨校长喜出望外。他正在为作家书屋一直关门发愁呢!“蒋老师,你确定要志愿兼职管书屋吗?”“是。”华进回答。“你吃得消吗?你现在的教学任务已经不轻了!”杨校长关心地问。“没事,咬咬牙就能挺住。”华进说。“而且,书屋管理员纯粹是义务的,没有报酬。”杨校长又加了一句。“杨校长,我不是冲着报酬来的。这书屋一直关着门,实在可惜啊!”华进提高了音量。“是啊,我也感到很心疼。而且,对金兴安老师和乡政府领导也没法交代啊!”校长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蒋老师,我相信你,书屋就交给你了!”

就这样,华进为自己争取来了一份义务工。书屋重新开放了。每到下午放学后,书屋门前又排上了长长的队伍。

女儿要是留下疤……

开始时,华进一个人负责登记和取书、收还书。全校要借书的同学每次都超过一两百人。每个人一次可借两本书。学生们读书的热情特别高涨。这个喊:“蒋老师,我要借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个喊:“蒋老师,我要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叮嘱:“蒋老师,蜡笔小新的漫画要给我留着呀!”那个叫嚷:“蒋老师,马小跳不要借给别人啊!”

华进一面大声回答,一面要同学们安静安静,一面还得继续埋头登记,总是忙得满头大汗,根本无暇他顾。这样下去,可不是长久之计。得想想办法!

经过一番思考,华进琢磨出了对策:要改变借书方式,学生不要每个人都跑来书屋借书,可以安排一个班级由班主任或者语文老师带两个学生代表来借书。班上同学分别需要什么书,登记好了,写在一张单子上,交给老师到书屋来统一取书,然后再由其和学生代表送到教室里,分发给借书的个人。华进又找了学校学生会,请他们派人来帮忙。

就这样,每天放学后,就有三名学生会干部帮助维持秩序。全校十七八个班级,每个班派两名学生,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提前统计登记班上同学打算借阅的图书,然后拿着这份书单到书屋去统一借书。

学校每天下午放学分三个时段,不同年级放学的时间稍稍错开,前后相差有一小时。这样,放学后,在书屋门口排队借书的师生就不必排成长龙了。

除了成百上千的师生来借书、还书外,每逢集市,作家书屋还要向农民们开放。图书归还后,还要重新归架。而为了借阅方便,华进还对入藏的每一种图书进行分类编目、登记造册。而每当有一批新的书刊入藏,华进就要抽出更多的业余时间来整理。

每天放学后,学生们集体借书的数量相当大。每回,华进都是低头专心干活。即便这样,往往也要忙个一两小时才能将所有学生的借阅手续全部办理完毕。

那时,华进一家人住在蒋集镇上。他们的独生女儿还很小,刚刚三四岁。华进的爱人忙着做小本生意。有时,华进不得不把女儿带到学校来。

放学了,别的老师都下班回家去,忙着做饭和做家务、照料孩子。华进却只能让女儿独自在书屋外面玩。

书屋大门外就是马路。有一次,华进给了女儿一块学校食堂中午做的蛋糕,让她拿着吃,自己便一如既往地在书屋里忙个四脚朝天。

突然,外面吵吵嚷嚷起来,中间又夹杂有接连不断的犬吠声和孩子的哭叫声。华进忙着登记,根本没精力去顾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一个学生冲进书屋,冲着华进大声喊:“蒋老师,不好了!”

“咋啦?”华进抬起头,“你慢慢说。”

“你女儿被狗咬了!”那个学生连喘带气地说。

“啊!——”华进吓坏了,一下子站了起来。

他冲出门外一看。果然,女儿正在哇哇大哭。几个孩子围着安慰她。另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正在追打一条狗。而那条狗却毫不畏惧,还在冲着孩子们狂吠不已。华进赶紧跑上前去,一把抱起了女儿。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向蒋老师“告状”。

原来,华进的女儿吃着蛋糕,有些碎屑粘在了脸上。这条不知谁家的狗看到了,就凑近去。孩子不知道害怕,也不懂得赶狗。那条狗胆子便越来越大,看到孩子脸上沾着的蛋糕屑,竟伸出舌头去舔她的脸。小孩可能是因为受到了惊吓,出于本能,试图用小手去驱赶那只狗。没想到,这狗就咬了她的脸!

“别怕,别怕!让爸爸看看咬到哪里了!”华进的声音都变了。

女儿的脸上流血了,还留下几道明显的抓痕。华进简直都快气昏了!他恨不得跑上去,一脚踢死那条恶狗!“赶紧送医院去!赶紧去打疫苗!”跟着跑出来的一位老师提醒道。

对!对!必须立即马上一刻不停去看医生!华进对那位老师说:“你帮我招呼一下书屋,我这就去医院!”

“你赶紧走吧!快走吧!这儿的事你就别管了!”那位老师连声催促道。

华进蹬上自行车,脚不沾地地送女儿去了镇上卫生院。

医生给孩子处理了伤口,简单包扎了一下,便建议华进赶紧带孩子上县医院去。于是,华进又连忙找了辆车,和妻子一道,抱着女儿连夜赶到定远县医院。一路上,妻子都在不停地抱怨他:“你怎么就不看好孩子呢?你那书屋有那么重要吗?你怎么那么傻呀?为什么别的老师都不去管,你偏要去管?”

华进只能一个劲地给妻子赔不是。

女儿被狗咬了,他的心里也非常难过。要是女儿有个三长两短,他一定会痛恨自己一辈子!因此,他能够理解妻子的心情。医生给孩子打了疫苗,重新处理了伤口。华进陪女儿又在定远县城留观了两天,才回到蒋集去。

这一次孩子被狗咬,治疗和打疫苗,华进一共花费了一两千元。钱花了不少,好在万幸的是,女儿的脸上并没有留下伤疤。要是落下了后遗症,或是留下了伤疤,影响孩子将来长大了嫁人或生活,华进就该愧疚一辈子了!

回到蒋集,找到了那条狗的主人。尽管有亲眼目睹狗咬人的几个学生作证,狗主人还是不肯承认。经过三番五次的交涉,他才不情不愿地拿出九百元赔偿给华进。

“我年轻,挺得住!”

为女儿受伤这件事,妻子没少跟华进生气。但是,她从心底里也能理解忠厚勤快的丈夫:他管理书屋,那是因为他对学生们有感情,对筹建书屋的金老师更是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不愿意眼看着这么好的书屋白白空在那里,发挥不了作用。他做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自己没理由不支持他。

这一年夏天,华进要给每个书架后面都拉上网,给所有图书都贴上标签。这件繁琐的工作只能等到暑假才有时间来完成。

看到丈夫实在忙不过来,妻子便每天抽空到书屋去帮他。在怎样管理和使用好书屋方面,华进动了不少脑筋。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华进等老师的推动下,蒋集中学经常搞全校读书活动和征文比赛。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组织老师对征文进行评奖,由学校发给奖状和本子等奖品。虽然奖品微不足道,却极大调动了学生们的阅读热情。语文老师还将读书活动与平时的作文结合起来,经常布置一些读书笔记、读书感受和体会这类作文,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

华进是个做事细致认真的人。他精心制作了900多张学生免费借书卡,一一编号,发放到学生手里。每天下午放学后,华进都要给数以百计的学生办理借阅手续。学生们排起长队,他则手工书写借书登记。而每到这个时间,学生们也可以带着作业本到作家书屋来看书、写作业。

如果师生们临时需要借阅什么书,他们就到教师办公室去找蒋老师。华进也总是有求必应。按照借阅规定,每人每周限借一次,开始时每次限借两本,后来藏书多起来后每次可以借三本。

为了方便农民借阅,华进把自己的手机号码贴在作家书屋的大门上。农民乡亲如果来借书遇到书屋碰巧没开门的话,就可以打电话叫他过来。平时,他们也可以提前打电话,跟华进约好时间再上门来借书。

后来,乡亲们都了解了华进老师的作息和工作时间,如果要打电话找他,就挑中午或周末。华进尽管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但他从来都是有叫必应,有电话必来,从不推诿或埋怨。这些都让乡亲们非常感动。

在每旬四天的赶集日子和农闲时节,华进总是按时打开农民阅览室,组织农民进书屋里来观看农业科技类光盘。同时,书屋还将一间房子专门辟为留守儿童之家。

开始的四年时间里,华进一个人兼着书屋管理员和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员。四年后,他开始物色人选帮助自己。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学校团委的其他年轻教师来帮自己。他一共找了两个年轻教师,其中一位便是十年后接替华进担任图书管理员的谢发齐老师。那些留守在家的学生可以集中在这里读书,看报刊,可以写下自己的日记,写下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之情,粘贴到墙壁上,办成一个专门的留守儿童之角。孩子们还可以利用安设在这里的电话,每周与远在城里打工的父母免费通一次爱心电话,让父母了解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也聊解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之苦。

学校教师人手紧张。后来,华进又被指派兼任学校会计,负责全校50多名教师的工资、福利以及学校各种日常开支的账目,任务越来越繁重。他渐渐地感到体力和精力都开始吃不消。原本壮实的他明显地憔悴了。

有一回,筹建书屋的金兴安老师到作家书屋来,发现华进瘦了许多,关心地提醒他:“华进啊,你也要注意身体啊!这书屋就全靠你了!”

虽然华进确实感到劳累不堪,但嘴上还是连声回答:“没事,没事,我年轻,挺得住!”

“回家看看的感觉真好!”

2008年后,全国各地的房价开始上涨。蒋集中学也有一些教师到定远县城去买房子。妻子对华进说:“我们也进城买套房吧,以后定远的房子也会涨价。”

于是,一家人便在城里买了套房。妻子带着女儿到定远县城去上学。妻子仍旧做着一点小生意,同时在家照看女儿。妻子希望华进也能想方设法调进县城工作。但是蒋集的书屋离不开人手,他也实在舍不得离开这里。

从此,华进便同家人过起了两地分居的日子。妻子和女儿在哪里,家便在哪里。在华进的心里,家庭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家庭,他将一无所有。然而,那个亲爱的家却开始变得遥不可及。

只有每隔两周的周末,他才能坐车回县城去,同妻子女儿团聚。平时则几乎没法分担家务,更无法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而如果书屋周末有事情有活动,他便没法走开,也就没法回家了。

每当这些时候,华进便感到了由衷的愧疚。时间总是不够用,对于妻女对于家人他关心得很不够,自己亏欠得实在太多。

蒋集作家书屋的名气越来越大。从省里到市里,从市里到县里,从出版界到文学界,从各界的名人名家到新闻媒体记者,经常有人到作家书屋来,或为视察,或为调研,或为捐赠,或为参观考察,或为宣传报道。

几乎每一年蒋集作家书屋都会有一两次重大的文学文化活动,都会有省级领导来。于是,做好接待工作便成了华进的又一项额外的事情。

华进知道,到书屋来的人,无论是领导,还是作家、记者,都不是为了从书屋获取什么——书屋也无法给予他们什么——而都是为了给予书屋帮助、捐赠和支持的,因此,每次他都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全力以赴地做好迎来送往的工作。

但是,这,又在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华进的负担。

有好几回,他都想对金老师说,自己快坚持不住了。有几次,话都到嘴边了,但是,一看到忍受着腰椎剧痛、额头上不断冒出粒粒汗珠却仍在咬牙坚持的金老师,他就又把话收了回去。

华进长年累月心甘情愿地担任蒋集作家书屋义务管理员。开始时,有的人还怀疑他有所图,想出风头,怀疑他是冲着安徽省第一家作家书屋和农家书屋的头衔去的。

有的人当面问他:“你当这个管理员,图个啥呀?”有的人则在背后冷嘲热讽:“是想出名吧?”

华进一概报以无奈的苦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求尽人皆知,但求无愧我心。父母不是一再教育自己:人最怕的是偷懒、惜力、畏难和不能吃苦;人活着就是要劳作,就是要多做事;不要管别人怎么说,都要照做自己该做的事,自己认为对的事。

时间长了,人们终于渐渐明白,华进确实什么都不图,不为名,不为利。那么,他为了什么呢?没有一点好处的事情他为什么要抢着去做呢?人们还是感到困惑不解。最终,大家得出了一个结论:华进这人太傻了!只有傻子才会心甘情愿去干这些没有回报的事情!

华进也听到了不少这样的议论,但他释然泰然,依然如故。

一个人时,他也会想想自己所做的这些事,自己这么多年为书屋无偿付出的心血和精力。他也会摇摇头,在心里对自己说:是啊,我是傻!我是有点傻!然而,难道世界不正是由傻子创造、由傻子推动的吗?!记得鲁迅先生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好消息是伴随着2014年春天一起来到的。这年春节过后,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来蒋集农家书屋视察,明确指出:蒋集农家书屋的成功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背靠学校,面向社会。

陪同考察的华进觉得,部长总结出来的八个字,就把蒋集书屋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的经验概括出来了。而更令他感动的是:在这次视察中,部长提出,要给书屋管理员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首先就在定远县搞试点!

于是,从那时起,蒋集镇和定远县便被列为安徽省农家书屋示范点,对书屋管理员实行补贴,每人每月补贴400元至800元。

钱并不多。钱也不是万能的。但是,钱却是劳动价值的体现,是一种肯定与激励。

华进从没想过要从管理书屋中获酬。他是个酷爱读书的人。他当管理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于对书的钟爱。义务当管理员的十年时间里,他收获最大的是,几乎将蒋集书屋收藏的各种文学名著全都读完了。而每到周末,他总要带两本书回家。除了自己看外,还吸引和影响了女儿读书。

女儿从小就爱读书。这可谓是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喜欢读书的女儿在学习上根本不用父母操心。2015年女儿已经13岁了,在定远一中上初一。从小培养起良好读书习惯的她,成绩始终保持优秀,排名在全年级前二十名。在周末回县城家的时候,华进带女儿去得最多的地方也是县图书馆。那里有二十几万册的藏书,能满足女儿阅读的需要。

管理书屋还有一个意外的好处是影响了父亲。忠孝难以两全。华进的父母生活在乡下。因为工作繁忙,华进一个月才能有一两次回乡下去看望父母。他时常为此而感到愧疚。

父亲听说华进一直忙于管理乡亲名人金兴安创办的书屋,不但不埋怨他回家次数少了,反而大加赞赏。他还向华进提出:“你帮我看看作家书屋有没有教人养鸡方面的书?下次回家时给我带两本。”从此,华进每次回金巷村,都要给父亲带几本养鸡、养猪等方面的图书。父亲对这些书显然特别有兴趣。

父亲初中毕业,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他是个爱钻研和经营的人,开办过砖瓦厂。看了养殖方面的书,他又雄心勃勃地养起鸡和猪来。不久后,他养的鸡就达到了几千只,猪一年养十几头。父亲成了全村乃至全镇都有名的养殖大户。因为爱读书、爱学习,他养的鸡和猪都很好。鸡的死亡率极低,一年只有十几只。2014年2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有关蒋集农家书屋的报道,配图照片就是华进父亲和其他两位农民在读书的情景。

书屋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

华进是一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好教师。在蒋集中学任教十年,也是他义务管理书屋的十年。县教育局注意到了这位优秀的教师。

2013年,教育局通过定向考试,提拔华进为郭集学校副校长。

到郭集学校上任后,华进看到学校里没有图书室,感觉很遗憾。在蒋集书屋的工作经历,让他感受到书屋和阅读对于师生们非同寻常的意义。于是,他开始极力推动郭集学校也创建起自己的书屋。在校长和县教育局的支持下,郭集学校门口建起了一家书屋。华进将蒋集书屋的经验也推广到了郭集。

学校安排了一位老师的女儿专职管理这间书屋。书屋每周二、四下午开放,也是制作并发放了免费借书卡,也安排每个班派代表统一去书屋借书。学校学生会派干部帮助维持秩序。郭集学校书屋因此管理得井井有条,深受师生们的欢迎和喜爱。

为了采写全国农家书屋工程,我见到了蒋华进老师。这是一个中等身材、体型壮实的人,方脸大耳,三七分开的短发,眉宇之间传达出一种坚毅与果决。他穿着一件竖纹条绒外套,内穿一件棉质小格子纹衬衫,显得沉稳而敦厚。

在谈到十年担任蒋集农家书屋义务管理员的经历时,华进满含深情地说:“这十年对我的影响很大。一是,做事要努力去克服困难。无论多么辛苦,困难有多少,都要咬牙坚持住。蒋集农家书屋这件事情做得非常有意义,我认为很值得。二是,我从作家金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耐力,比如克服重重阻力去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我管理书屋十年,有人说风凉话,说我图名,跟在金老师后头有什么好处。对这些我都不以为意,根本没放在心上。多做点事吃不了多大亏,为的是赢得一个好的口碑。我到郭集当副校长,同事都说我不像个领导。十年管理员的工作经历,已经让我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心态更加平和。三是,读书也给我浮躁的心态降温,更加平静泰然。蒋集书屋社会意义明显,对于一方百姓、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发挥的作用很大,真可谓是知识改变命运。蒋集书屋产生的社会作用功不可没。它的经验后来得到了推广。”

虽然离开了蒋集,但他还保留着蒋集农家书屋的借阅卡。有时还回去借两本书看看,也带给女儿看。他仍旧是蒋集书屋的一名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