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红色历史题材新亮点 ——读汪一洋长篇小说《国脉:谁寄锦书来》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陵  2019年06月17日20:03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推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发展,催生着优秀作品不断问世。作家汪一洋的长篇小说《国脉:谁寄锦书来》就是在时代精神感召下,以饱满的热情,以独到发现和深刻的思想创作出来的一部优秀小说。红色历史题材写作难度大,出新不易。作家迎难而上,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写得了不同凡响。可认说是当代红色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个新亮点。

《国脉:谁寄来锦书》把历史背景推到上个世纪初,大革命失败后的大上海。从这里开始,通过一群邮电工人出身的热血青年的人生故事,展开了大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反映了那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揭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时代大变革中的命运和斗争精神。方执一、郑开先、秦鸿瑞出身不同,但同期考入邮电系统,成了好朋友。在上海的大革命斗争中,都成了工人运动的骨干。“4.12”政变,也让青年经受了腥风血雨的生死考验。他们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变化。方执一成了国民党政府官员,郑开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工作。而作品的主人公秦鸿瑞虽然被动地选择加入国民党,但他始终坚持在工会工作,一心为工人阶级谋求合法的权益和利益,走了一条和他两个朋友不同的道路。他们就这样,走过了抗日战争,走过了解放战争,也迎来了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新时代。

用小说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上海工人运动史是很有难度的。大革命失败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吸取了失败的教训,重新调整了战略,把工作重心转向广阔的农村,转向发动广大农民,建立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工人运动开始进入低潮,进入了一个困难的时期。早先具有革命力量的工人运动在这样一个白色恐怖的时期实际上已经降格为工会的“合法”活动。工人阶级作为一个先进的政治力量,也在这样的时期经受着时代斗争的考验。而那些为工人合法权益努力斗争的工人领袖们,他们又是什么处境。过去,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极少涉及这段历史,可能是因为存在着认识上把握上的难度。有意思的是,《国脉:谁寄锦书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偏偏重点表现这段历史。不仅把故事放到这样的历史情境里去讲述,而且,就是讲述一个青年一生献给工人运动,成长为工人领袖的故事。可见,小说有一种探索的勇气,思想的勇气。也许,我们认为,小说题材新颖就在这里。

对这样题材,这样内容的小说来说,光有探索勇气思想勇气远远不够。重要的历史态度,和历史观。红色题材的创作仍然存在历史观问题。历史观不正确,就体现不了红色的价值,红色题材就失去意义。我们肯定会注意到,《国脉:谁寄锦书来》的历史观显然是正确的。作品真实描写了中国邮政的历史,并从邮政工人的生活层面上表现上海工人运动的时代风貌,同时,也真实地写出了所谓“合法”工会政治上存在着深刻危机,在政治上甚至已经偏离工人运动的本质,正在走向自己的反面。虽然一些有识之士以自己的善良、敬业以及奉献,试图挽救这种危机,但因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无法破解困局。作品通过主人公秦鸿瑞的人生轨迹说明,光靠个人的品德,个人魅力,个人的智慧,要把工人运动引到正确方向,是做不到的。只有先进的政党,先进的组织,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才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体现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发挥领导作用。主人公在黑暗的时代苦苦探求,终于看到了工人运动的前景,找到了真正的领导力量。他本人,也终于看到了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坚决告别过去,选择了正确的光明之路。由此,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作品描写了以秦鸿瑞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在党的邦助下,终于摆脱了旧政权体制里那种“工会”,回到了人民当中,建设真正代表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工会组织,成为新中国的建设的重要力量。透过复杂的历史,梳理出清晰的主题线索,揭示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必由之路和基本规律。作品的探索和思想的勇气化为深刻主题构架的有力支撑。

主人公秦鸿瑞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实现主题,高度概括时代精神的基本保证。可以说,作品下了功夫去展开人物个性描写,打造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秦鸿瑞是上海工会的主要领导,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人领袖。要写好难度也是相当大的。这个人物,为了工人利益,长期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摇摆,还要受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上海滩上的恶势力的挤压,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抱负的有识之士,看到国民党逆历史潮流而动打内战,把刚刚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国家民族再次推向苦海,他内心是痛苦的,挣扎的,不满的。这种人性的痛苦与命运的坎坷所形成的复杂关系,正是那个时代矛盾冲突的深刻所在。作品正是抓住了这个基本关系,写出了一个血有肉的人物,塑造了一个生动的文学形象。

秦鸿瑞本来是一个普通的热血青年,大革命失败后,也出现一些迷惘困惑,偶然情况下,认识了上海地下党,也是重要的工人运动领袖王云山,思想上受到了一些启发,但那时的他,还是个小知识分子,正统观念比较重,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所以还没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能够改变中国的政治力量。所以,他的思想格局还停留在利用工会,发展工会组织来改变工人命运的层面上。所以他更多地依靠方执一这样的政客官僚,还依靠上海的帮会如申先生的帮会组织。尽管他努力工作,无私奉献,成了中国“工运”的领袖,也参加了世界工会组织的国际会议,但思想格局还是停留在一个人道主义者的层面上。事实上,他就是以人道主义者的面目,试图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这样的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有着共同的利益,合作掩盖了冲突,秦鸿瑞领导的工会组织,还能左右平衡,也还能为搞战做一些事情。进入解放战争,国共两党的斗争发展成武装冲突,秦鸿瑞们再也无法独立存在了,必然地要有站位的选择,中间道路是不存在的。工会作中一个社会政治组织,要么站到人民一边,要么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历史就是这样严峻。当然,秦鸿瑞看清历史大势,看清了时代潮流,也看清了国民党以及地方帮派的丑恶面目和本质,做了正确的选择,站到了人民一边,从而使中国工人运动有了正确的方向。他自己也从一个人道主义者转变成为真正的革命者,新中国的建设者。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党一直关心着象秦鸿瑞这样的民主进步人士,做了大量工作,引导他们最终成为革命的同路人。尽管心情很近切,但还是采用等待的方式,在暗中保护他,给他时间思考,让他在现实斗争中自觉提高认识,提高觉悟。他的弟弟秦鸿宇是地下党员,他的秘书黎黛珊也是共产党员,连大小姐方念一都是共产党员,但大家都在等待他,等待他的思想飞跃,等待他转变。当然,他也没有让朋友们失望。一个革命者的成长史,就这样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看得出,秦鸿瑞这个人物,在现实中有其原型。作家是在真实原型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文学形象。这个人物性格内涵其实相当丰富多面,作品突出了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独到表现,写了他的苦苦支撑,写了他的艰难决择,写了他在剧烈时代矛盾冲突中的成熟。从生活原型中升华出来,又大大丰富了生活原型。这个性格,站得住脚,立得起来。有历史的命运感,也很有现实意义,有较高的思想艺术品质。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当代小说中还不多见,红色历史题材创作里,也很出新。因为鲜见,因为出新,而成了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