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曹文轩:往“快乐教育”里加点伤

来源:文化有腔调(微信公众号) |   2019年06月14日05:31

由腾云智库、腾讯新闻、腾讯学院、腾讯DNA联合主办的“腾云读书会”暨“DNA素养课名师讲堂”近日在腾讯举办,著名作家曹文轩为读者带来了新作《草鞋湾》。

从《草房子》开始,曹文轩笔下的故事基本发生在“油麻地”,油麻地很小,就像美国作家福克纳所说的邮票大的地方。从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火印》起,曹文轩开始了自己的“出油麻地记”,转而书写更广阔的世界。最新出版的《草鞋湾》发生在上海滩,这个故事来自于英国作家毛姆的一处闲笔,毛姆在某个长篇中无意间讲到一句话:“有一个私家侦探出去探案时必须带上他的小儿子,因为没有人替他看孩子。”凭着作家的敏感,曹文轩不自觉地将这句话发展成长篇小说——旧上海草鞋湾一对侦探父子的故事。这个全新的题材中保持了曹文轩一贯书写的大善大美,还加入了大智慧。

在腾云读书会上,曹文轩从儿童文学谈到家庭阅读、互联网时代的阅读观,真诚地向小读者和家长们提出建议:

“装修时不要做多宝阁,你家没有那个宝贝。一整面墙的书柜是装修的最高水平。”

“互联网推动了世界,家长不应该禁止孩子上网,但是要对孩子网上阅读的内容把关。”

“一个小孩有知识,有思想,可是没有情感,他算是全人吗?”

“孩子们,你们可以在网上展现自己的才华,但不要当网红。”

华文好书策划人王姝蕲对话曹文轩

“腾云读书会”对谈实录

1

家庭阅读从摆一个书架开始

王姝蕲(华文好书策划人):今天腾云读书会的主题是“家庭阅读”,我想“家庭阅读”不仅是家长督促孩子读书,更应是所有家庭成员的阅读。请问曹老师,在您家中常有全家人的阅读互动吗?您对家庭阅读互动有何建议?

曹文轩:非常遗憾,因为我的工作非常地繁忙,要为成千上万的孩子写书,还有大量的社会活动,我可能陪伴自己小孩阅读的时间不是足够地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但是我也不后悔,我毕竟为成千上万的其他家庭的小孩写书了。

当然我的孩子读书情况还算可以,因为他们成长在一个书香之家,睁开眼睛家里全是书,这个环境对他们来讲很重要。我在这里向诸位介绍一点装修经验,你们知道家里装修房子最出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吗?一定得有书架一个、两个,最好一是堵墙。当你们家一面墙的书柜里装上了五颜六色高高矮矮的书时,你们家的装修就达到了最高水平,难道还有比那一面墙更好的装修吗?不可能。你不要把家的架子弄成什么多宝阁,你们家没有那个宝贝,你放那破花瓶在那地方干什么?不如放几本书。

你到我家看到的肯定是书,到处是书。至于我们家的孩子呢,就没有必要特地对他们说:“我给你看一本书”,因为他就在这个环境里长大,他们可以随时去看。我的两个儿子作文都写得非常好,他们后来走的道路和我完全不一样,没有人继承我的事业。有一个去搞金融了,做风险投资,我老惦记着“风险”这两个字,想想挺吓人的,我就怕他有风险,其实人家是一个专业。我家老二对平面设计很感兴趣,好像还是有一点点才气。

中国成年人读书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大量成年人是不读书的,尤其农村基本上就是打牌、打麻将。但是我依然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的读书抱有很大的希望和信心,因为当那些成年人在麻将桌上享受打麻将和牌的兴趣时,他还记得突然回过头来冲着他的孩子大吼一声“看书去”,这就是希望的所在,因为他们还没有忘记读书的意义。

2

儿童不能只读儿童文学

王姝蕲:许多童书倾向于低幼化,而您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打通,使儿童文学具备更高的思想层次和美学意味。有的作家会更加模糊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边界,比如卡夫卡甚至认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流血的童话”。那么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的边界在哪里?在家庭阅读中,家长与孩子可以跨越哪些界限,又必须守住哪些界限?

曹文轩:有些作家时时刻刻去想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是给几岁小孩看的,可是我从来不想。我只想着我写的是一部文学作品,至于给谁看,可能在潜意识里有,但并没有浮出水面。我想的是这个故事怎么结构,人物怎么刻画,怎么写一个漂亮的风景在这里,想到的是种种关于文学和艺术的问题。因为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离开文学谈对象是毫无意义的,只要你是文学作品,就会有读者,一定会有读者。

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本质上没有差异,都是文学,它们所遵循的规律是一致的,儿童文学在文学性上没有特殊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界限,它们的界限主要是表现在主题、题材上。一些东西你可以向成人展开,但是不能向小孩展开,因为小孩正在成长过程中,他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是有局限的。你只能写他当前能够进行正确认知和正确判断的那些事,你不能超越他的这个能力。比如说性、暴力,这是儿童文学一定要回避的,不适合向他们展现这些东西,不利于成长。另外还有一个深浅度的问题,你不能在儿童文学作品里用那些特别深奥的词,不能用过于长的,像长安街那么长的句子去叙述、去描写,因为小孩不习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界限主要是在这些方面。

有一些成人文学,它也可以变成孩子的读物。比如特别典型的成人文学作家卡尔维诺,他的很多作品就可以给孩子看。

我要向在座的家长们、老师们阐述一个观点,在孩子的阅读方面不要进入误区,你以为儿童就应该读儿童文学?错,儿童不能只读儿童文学,儿童应该读一切儿童可以读的文字,而且也不光是文学,历史、地理、政治、伦理等方面的书都可以读。

我最近正在编一套书《成人童话》,把成人作家中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单独拿出来结集。《成人童话》既是成人看的,也可以给孩子看,我已经开始做了。

3

往“快乐教育”里加点伤

王姝蕲:卡夫卡说所有童话都来自于人类的血液和恐惧的深处。您也曾谈到世界儿童文学史上80%的作品是悲剧性的,比如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些家长可能难于理解,孩子们快快乐乐的不好吗?请问您如何理解悲剧,悲剧故事对孩子成长有何意义?

曹文轩:“快乐”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甚至成为第一大词。我们整天都在快乐,写作文叫“快乐作文”,学英语叫“快乐英语”,什么前面都有“快乐”这个词。

有一次我去学校做讲座,有一个家长拿着我写的《青铜葵花》让我给她的孩子签字,我刚要写,她却把我手抓着说:“曹老师,我已经想好了,你按我这句话写——祝你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我就停在那个地方,看着她。她说:“曹老师,你怎么不写呢?祝你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然后我就望着那个母亲的眼睛,我对她说:“你以为你们家孩子因为快乐,就算得上是健康的成长吗?”

还有一次在学校里做讲座,我问孩子们:“早上就笑,中午还在笑,晚上还在笑,夜里做梦还在笑,这是一个什么孩子?”所有的小孩都说:“傻子。”难道不是吗?你没有悲剧感,不知道痛苦,不知道流泪,不知道感动,不知道悲悯,不知道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有吃苦的,是要受难的,你能说你是健康之人吗?我们有许多看法看上去有道理,可是它经不起质疑。

文学史80%以上的作品是悲剧性的,安徒生最经典的作品都是悲剧性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小女孩衣裳单薄,寒冷的夜晚流浪街头,冻得饿了,饥肠辘辘,只能看着橱窗里头的烤鹅,最后她划亮了一根火柴,用那微弱的灯火去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以及更加寒冷的心灵。看那个作品,能看到笑起来吗?如果看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能看得哈哈乐,那一定是狼心狗肺的东西,还是一个人吗?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难道不需要看吗?所以当我们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事情就很清楚了,孩子是需要悲剧意识的。

我们把现在中国小孩的处境之难严重地夸大了。一个吃过无数苦、经过无数灾难的父亲和母亲,把他们当年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忘记得一干二净,觉得今天的小孩是这个世界上最苦的。老早就起来上幼儿园、上小校、上初中、上高中,一路竞争那么激烈,苦不苦?当然苦。可是我想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苦难。我小时候吃过糠,吃过草,很多人喜欢春天这个季节,但是我不太喜欢,因为春天是青黄不接之季,头年的粮食吃完了,第二年的粮食还在庄稼地里长着,可是春天的太阳暖烘烘的,把你的各个汗毛口烘开,让你身体的能量大量地耗散,可是你没有吃的。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实在饿得没办法了,我的母亲从池塘边割了点青草,然后对我非常乐观地讲:“宝宝,我给你炒一碗韭菜吃”。没有油,青草,我母亲炒的时候把那个铁锅敲得叮当响。按照遗传基因,今天坐在你们面前的这个人应该是一米八以上的高个,可是就在我长身体的时候,严重的粮荒,营养严重缺乏,卡路里已经降到了不能再降低的程度,长时间就不长个了,我苦不苦?所以你不要回避整个人生的苦难,你要让孩子长得快乐,同时要也要告诉他:“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吃苦的,不吃苦是不行的”只有这样,小孩才可能健康成长,当他长大了,在遇到种种的灾难和坎坷时,他才能有坚强的意志。

现在那么多人得忧郁症,难道与这种快乐教育没关系吗?他长大以后毫无抵抗力,觉得这个世界是那么难,那么地不可对付,于是他开始走向了一个非常封闭的空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我在写《皮卡》时想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让你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笑,或者说一边笑一边流着眼泪。

4

家长要为孩子的网络阅读把关

王姝蕲:您说《我的儿子皮卡》会继续写下去。这是一个贴近现实的作品,互联网时代的皮卡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手机等数码产品。有的家长禁止孩子玩手机,担心伤害眼睛、影响专注力。有的家长则支持孩子用手机上网,认为禁止上网会与时代脱轨。您如何看待孩子与互联网、手机等数码产品的关系?

曹文轩:无论你愿意与否,身处网络时代是无法改变的局面,有些社会学家也许会用悲观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说出种种令人担忧的后果,在我看来这多少是杞人忧天。我是一个理性的乐观派,我看到更多的是网络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好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好处。

那么关于孩子的阅读,我持开放的态度,认可孩子从网上阅读,但我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孩子应该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之下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不可以是绝对自由的。孩子正在成长过程中,他的认知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是不可靠的。我问过许多朋友,国外小孩的阅读自主权是不是100%下放给孩子?他的回答是“不”。发达的西方国家,小孩选书的权利不都是交给孩子的,家长要提意见供他参考,因为孩子缺少判断能力,他的判断能力是慢慢建立起来的。

有些事情不能泛泛地谈,比如有纸质书的内容被发放到网上,然后你在网上阅读,这只不过是阅读的途径改变了。这种阅读你没必要持怀疑的态度,让他看就是了,不一定非要看纸书,我们在手机上也可以看安徒生的作品,也可以看《时代广场的蟋蟀》《柳林风声》《青铜葵花》。

关键的问题是网络原创内容,今天早晨无数人在网上发表的作品,孩子在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可能就需要我们注意了。首先孩子的时间非常宝贵,这些作品值不值得他用宝贵的时间去看,另外这些作品是随时发出来的,没有任何人去把关。大家都说开卷有益,这句话用在孔子、老子时代完全正确,因为那个时代出版成本太高了,最早书是刻在竹简上的,一个字一个字做得非常认真,不能马虎,每一本都是经典,所以那样的书开卷有益肯定没问题。可是今天的发表门槛大大降低,降低到根本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到网上去发表作品。这个时候你让小孩用手机自由地到网上去看,可能就有问题了。

我们现在谈论的焦点其实不是孩子能不能进行网络阅读的问题,而是阅读监管的问题。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接受它,它只会使人类变得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文明,也许它更大的意义是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外空间,为人类找到一个新的落脚的地方。

王姝蕲:您的作品不仅有纸书,也同时被开发成电子书、有声书等,《火印》还将改编动画片。同样是您的原著,同样的思想内核,您认为纸书和数字多媒体产品带来的体验有何差异?

曹文轩:其实一个作家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已经意识到了他的文字提供给这个世界,纸媒已经不是唯一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立体的。我作品的音频版权给了喜马拉雅。《青铜葵花》将被拍成电影。《我的儿子皮卡》未来可能会以皮卡这个形象开发商品。这是网络时代给我们的世界构成的极大的可能性和丰富性,拒绝它是很愚蠢的。网络给我们带来种种好处,推动了我们整个的世界,甚至某种意识上推动了人类的文明。

5

我们的教育存在审美缺失

王姝蕲:您曾在自己的博客中提到“全人教育”,教育一方面要培养有用的人,另一方面要塑造有趣的灵魂。针对这两个层面的家庭教育,您有何建议?

曹文轩:当我们说到全人的时候,肯定会想到一个人不可能是由一个维度组成的。一个维度组成的是一个单面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所谓的全人是知识、思想、审美、情感等多种维度共同构成的人。可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维度缺失,有一些维度达到的程度不够,比如说审美。

当我们说一个人很有力量,我们常常想到的是他有知识,因为培根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也会说一个人“他很有思想”,思想也是力量呢。可是“力量”这个词还能与什么词紧密联系呢,美难道没有力量吗?《中国成语辞典》里面有好多的成语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具杀伤力的是什么?倾国倾城、沉鱼落雁说的是什么?就是说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可是我们现在的儿童教育,审美这个维度很脆弱,或者说几乎不存在,我们必须做一个弥补。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伟大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里面有一个最经典的场面,主人公安德烈公爵受伤躺在战场上,当时他万念俱灰,因为俄国已经被拿破仑的法国人占领了,他的爱情、事业、所有的一切都破灭了,现在他受伤躺在战场上只有一个念头“死”。最终是什么力量拯救了他,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不是什么民族的概念,也不是什么国家的概念,更不是什么政治制度的概念,因为当时的沙皇俄国是非常腐朽的。是俄罗斯的天空、森林、草原和河流拯救了他,庄子所讲的“天地之大美”,是美的力量让他确定活下来。我们不要小看美的力量,所谓的全人其中包括对美的感觉、审美能力,还包括情感。一个小孩有知识、有思想,可是他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他算是全人吗?

6

家庭教育不是全部

王姝蕲:在《我的儿子皮卡》的编辑推荐里面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皮卡有时是好孩子、有时是杀马特,但他一路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孩子成长的方向不是家长喜欢的样子,也不是社会喜欢的样子,而是自己喜欢的样子,但这一定不是放任自流、野生野长,反倒更需要家长的大智慧。您家里是怎么做的呢?

曹文轩:我的两个儿子成长的方向和走向都很不一样,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懂得尊重小孩的个性,但是让我谈谈家里小孩的成长,会感到很尴尬,因为小孩的成长不完全决定于你的家庭教育,父亲母亲当然很重要,但小孩的成长非常复杂。我常常看到一些“成功家长”写的书,他们的小孩很出色,考上哈佛或其他名校,然后父母就把所有的原因都归功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你相信吗?我总觉得这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好多非常普通的农村家庭,爸爸妈妈就是苦苦地干活,也没告诉小孩太多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更没有给他什么知识,那个小孩后来也非常出色。还有的家庭里同样的父母,同样的教育方式,哥哥就很好,弟弟却出现了问题。父母对小孩成长的作用不是绝对的。

另外小孩作为一个生物的人,可能到初中二年级的某个早上那个孩子突然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我的二儿子就是某天突然就变了,北师大一位教授问我:“文轩,是不是初二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在这个时间节点发生变化,因为他作为一个生物人,就像庄稼一样,长到那个时候突然就要扬花了,要结果了。这个是你能掌控的吗?

社会教育也很重要。特别是到了上小学、上初中了,有时候爸爸妈妈说话没有用,小孩说“老师说的”,这个时候老师已经取代了父母,社会教育在对小孩成长的起作用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父母的责任不重要,我只是想说一个小孩的成长有多种非常复杂的因素共同造成的,而父母只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而已。不要把小孩教育的所有重任都归结在父母亲的身上,家长只是承担家长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有许多责任和义务是由社会共同去承担的。

7

孩子们,不要做网红

王姝蕲:在互联网时代,孩子们常常出人意料地以各种方式在网上走红。今天来现场小记者可能回去写一篇关于曹文轩读书会的报道,写得很好,明天就获得很多网友关注。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容易年少成名,小孩们的“成名”与“成长”则成为全新的家庭教育问题,您对大家有何建议?

曹文轩:我想对在座的大人和所有的小孩非常诚恳地讲一个道理,小孩很小的时候就出名,一没有必要,二不一定是好事。还是像庄稼地里的庄稼一样、像树一样按照自然的节奏往上长比较好。拔苗助长是违背大自然规律的。所以孩子们,你们可以到网上去显示你们的才华、你们的能力,但是我不希望你们成为“网红”,没有意思。你现在就成了一个网红,你以为可以一直红下去吗?我见到太多小孩小时候很有才气,但是长大了,那个火苗根本没烧起来,不光没烧起来,他那个火苗还慢慢地越来越小。

我劝孩子们踏踏实实看书,踏踏实实上课,踏踏实实做孩子,劝家长们踏踏实实做爸爸妈妈,让孩子多读书。

我们尊重孩子,要把孩子当独立的人来看,但你也一定要知道他是一个被教育的人。我曾经跟许多老师讲过,你要尊重小孩,但是你不要忘了,你是老师,他是学生,你不能把自己描述得比孩子低。你走的桥比他走的路长,你吃的盐比他吃的米多,你怎么反过来不如他了呢?你不能在描述人权、民主、自由的时候,去过分的拔高孩子,贬低自己。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家长就是家长,儿子就儿子。这是教育伦理,是不可能颠覆的,颠覆了还要学校干什么?还要老师干什么?

我对童书作家说:“你不要轻易地做小孩的代言人,你站在小孩的立场上,好像是在代言小孩,你应该是小孩的引路人。”作家、老师、父母都是小孩的引路人,腾讯为孩子提供内容,也担当小孩引路人的角色。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波一波过去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成为下一代孩子的引路人,于是我们人类发展了、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