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龙船调——关于一首歌的非虚构记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玲儿  2019年06月10日16:28

《龙船调——关于一首歌的非虚构记忆》

作者:王玲儿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ISBN:978-7-5492-5393-7

内容简介

《龙船调——关于一首歌的非虚构记忆》是一部长篇纪实散文,也是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编年史。作者历时7年,经过艰苦的实地调查和采访,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以人类学和民族学视野,用历史和现实的双向纬度,从一首歌的前世今生,追忆、展现了隐藏在其背后的历史、现实、文化、民俗等多层次的社会学内涵,廓清了一个典型的文化样本是如何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产生,从而将一首歌,一座城,一群人,一个民族的命运,以及它们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世界历史地、线性地展开。《龙船调》一书涉及到乡野与族群、历史与现实、个体与国家、音乐与民族、人生与自由等错综复杂的维度,也揭示了被岁月遮蔽的一段历史之迷。

目录

第一章 一首穿越时光的民歌

2003年11月23日。奥地利。维也纳。

金壁辉煌的金色大厅里座无虚席,一场令人愉悦的演唱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令所有观众安静聆听的,却是台上放声歌唱的一位东方女子——洁白飘逸的纱裙,乌黑发亮的辫子,宛如一幅中国古代仕女图的再版。

她看起来娇小玲珑,甚至有些微的瘦弱。只是她的笑容,却满含着自信与骄傲。当她张口时,一串串美妙的音符就此流淌出来,仿若一汪清泉而至——从《茉莉花》到《野玫瑰》,从《孟姜女》到《小背篓》,每一首都充盈着浓郁的东方风情,每一首都流露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那甜美如银雀的歌声,宛若天籁之音,让身处“世界音乐名城”的人们如沁心脾。

随后,她换上了一身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服饰。深红的衣裙,沉甸甸的银饰,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女子呼之欲出。而她演唱的歌曲,便是湖北利川民歌——《龙船调》。这原本是一首男女对唱的经典版民歌,当俏丽的女子唱到“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时,台上伴唱的欧洲男人们纷纷用不太流利的中文接到:“我就来推你嘛!”

热烈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响遍了全场。

第二章 一群守望田野的使者

那是一个极为艰难的年代。

记忆里大雪纷飞。处于深山之中的利川更是被一片白茫茫的大雪所笼罩,真可谓“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那种年代,那个季节,没有人会特别去记住它。只因在20世纪50年代,这样的天气比比皆是,又怎么会让人们去记忆和怀想呢?

多少年之后,作为访问者的我,努力去寻找更多的证据,努力想贴近当年的某一天,却只觉一股寒意扑面而来。这股寒意,就算整个采访结束之后很久,依然没有消失,依然萦绕在我的周围。某些时刻,我甚至感觉到这种寒意已经深深嵌入了身体深处,再难消除。

其实,我真的不太清楚,当时究竟有没有下雪。或者,这种大雪纷飞的景象,只是出现在我的臆想之中。都不得而知。不知是讲述人的记忆有误,还是自己有了某些轻微的错觉,总之,茫茫大雪,四处荒芜人烟的景象始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第三章 一个前歌后舞的民族

这便是巴人,如此地刚烈。在他们的身体里,从来只流动着勇敢的血液。战胜也好,战败也罢,似乎并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这一腔热血,原本就是用来抛洒的啊,所以每一场战争都要勇敢向前,每一次交锋亦要无所畏惧。生命只是瞬间,彼此之间的交集也是瞬间,在刀枪交会的那一瞬间,男人们都要昂起头、挺起胸,随时准备让自己的鲜血浸染这片山、这条河。他们相信,因为有了鲜血的供养,这里的山山水水才会如此地鲜活。他们也相信,只有山川青葱、河流奔腾,才能让“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对待生与死,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如今依然在有些土家族地区流行的“跳丧”,便是将死亡的悲伤转变成了热闹的歌舞。“巴人尚武,击鼓踏歌以兴哀……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

一个“勇”字,瞬间就在葬礼、锣鼓和歌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它们能够来去自如。他们对待死亡,既不悲情,也不哀伤,相反是异常的豪气和浪漫。既然在战场上能够“前歌后舞”,为何寻常的死亡就不能如此?只不过是死亡,只不过,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都需要有最浪漫、最动人的安放。即使是真的不舍,真的在痛,也要唱着歌跳着舞,让逝去的亲人不至于太寂寞啊。

第四章 一段慧眼识珠的传奇

命运是无常的,但命运也常常是奇妙的。它让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成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以至于人们往往将所有不可解释的事物都看成是“命运”操纵的结果。而命运到底是什么?却始终没有谁能真正说得清楚。它就如一个影子,时时刻刻站在时间的背后,注视着所有的人。然后,轻轻地伸出手,将某些看似不相干的人或者事经过几轮旋转,推动到了一起。人们还茫然不知所措,但命运却在那里笑了。

第五章 一场家国长叹的记忆

他有时也会想,故乡,为何慢慢成为了一个虚无的梦,以至于只能在很深的夜里触摸?在每一个黎明来临之前,它便如露水一般蒸发,踪迹全无。他怀疑这是故乡对自己的惩罚。他的童年、少年,他的父母、兄弟和玩伴,以及山上吹响的竹笛、小石头打在河面形成的涟漪,第一次弹奏三弦时弄断的那根弦,都只有在故乡才能找得到啊。但也只能忍受。是啊,远行的游子又有什么资格谈论故乡?是他,最终毫不眷念地离开了呀。所以,惟有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叶一花、一曲一歌,全部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然后,不断地怀念。

偶尔极度郁闷,他就冲动地想要回去。如果说利川是他的栖息处,英山便是他的疗伤地;如果说利川是他每天不得不呼吸的空气,那么故乡英山,则是让他能够活下去的、更为纯净的氧气。但无论如何,郭寿依然选择了坚守。他以为,只要坚守,异乡也终会成为故乡。直到1959年站在了他的面前。

第六章 一方因歌而明的净土

此时,阳光普照大地,星河重新灿烂,废墟里正有高楼在重建,人们声嘶力竭地一片狂欢,似乎,一切都是最完美的景象,足以让人沉迷。可是,阳光里才会有阴影啊,爱与恨总是并肩而行。对于这个世界,悬浮于表面的荣光和隐藏在暗处的秘密一样多。在如此繁华的此刻,有谁还能真的想起,那些曾游走于田野乡间的老艺人和受尽磨难的民间文化人?谁又会真的在乎,那曾被摧毁一地的理想、信念和期盼?谁还会真的记住,那千百年来默默存在于世间的传承准则?

是的,要记住在时间的长河里存在过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无疑是痴人说梦。只是,当傲立世间的《龙船调》被唱响,每一个音符都如海浪般飞溅,那些和《龙船调》相交的、深深埋藏在时间尽头的人和事,能否如每一个退潮后遗落在海滩的珍贝,让人再度凝视、讲述和珍藏?恰如带给世人震撼的《1812序曲》——

后记 最后的天空

风暴之中,又有谁能真的全身而退?魂散他乡的外地人,留在此处的本地人,他们曾同样怀揣着梦想和热情。无论风暴摧毁了什么,却无法毁灭他们曾有过的信仰和理想。

在这间陈旧而拥护的房子里,年迈的邝遂吉还在努力找寻和甲骨文有关的资料。近十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甲骨文,试图用绘画的方式重现流失已久的远古文字。他那曾经四次考取了大学,都因为父亲的政审问题而落榜的大儿子,一直坐在电脑前玩着QQ里的“偷菜”游戏。不知疲倦。墙角处,大木头盆里浸泡着已经褪色的被子和衣服。白色墙壁上,是父亲指挥儿子画上去的山水画,因为被雨水泅浸过,某些裸露之处早已泛黄,开始有大块的墙皮剥落。

同样的心酸涌上了心头。那一辈人啊,无论是谁,同时被绞进了一台叫做“时代”的大机器,你的血、他的肉,甚至一些来历不明的骨头粉末,全部被揉碎在一起,直至面目全非,从此再难分清每一个具体的人。

刚刚有过一场小雨。从窗户看出去,六月的天空被雨水洗刷地格外透亮。树叶绿得发亮,从叶尖处滴落下晶莹的雨珠。门球场内聚积了小滩水。有汽车喇叭声不断传来。一墙之隔的集市里,讨价还价声高低不齐。某栋高楼背后,悬浮着一挂朦朦胧胧的彩虹,一种不太真实的美顿时显现在了人间。

便是这样繁琐又无法放弃的尘世生活,它温情又残酷,让每一个人都留下自己的痕迹,然后,灰飞烟灭。无论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君王,或是卑微生活中的贩夫走卒,最终只在这世间留下一个空荡荡的名字罢了。可到了最后,滚滚红尘里的爱恨情仇,是否真的能放下,却是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秘密。他人无从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