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心无百姓莫为官》:植根大地 为新时代立传

来源:文艺报 | 秦艳华  2019年06月05日08:42

《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通过一个小山村蜕变的故事,让人清晰地触摸到了新时代的脉搏跳动。作者的视角虽聚焦于一个小山村,但能以小见大,展现了我国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作者深入基层,拥抱时代,满怀真情创作出的这部作品,应该被看作是一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现实主义力作,是宣传思想战线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这部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准扶贫的“下姜模式”。在浙江省淳安县西南部枫树岭镇,一个名叫下姜的小山村,从“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的贫困村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美丽富裕的小康村。如今的下姜村“马路拉直了进村的山道,微公交方便了群众出行。四时如画的乡村美景,引来了游客,也唤回了游子返乡创业。观风景、尝美食、干农活、看演出,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鼓了村民的腰包,更美了乡风,带来了新风尚”。不仅如此,下姜人还“跳出下姜发展下姜”,与周边34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邻村联合,建立“美丽乡村共同体”。现在的下姜已经成了“大下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多了成串的风景线,多了不重样的风景点,还多了“打包”规划的新产业。下姜村的巨变,得益于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在浙江淳安,这个名为下姜的小山村,是五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联系点。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坚守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恒心,五任省委书记像接力一样,为实现下姜村脱贫致富这个目标,指引下姜人沿着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懈奋斗,把一个“穷脏差”的贫困山村变成了“绿富美”的小康村,成就了一个通过精准扶贫实现小康的“下姜模式”。“下姜模式”作为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成为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

《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是一部弘扬时代强音的精品力作。读完这部作品,读者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感动的力量、鼓舞的力量。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在于这是一部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的现实主义作品。精准扶贫的工作开展起来以后,从中央到乡镇,各级领导纷纷与贫困乡村结成对子,关注农村,情系农民,有的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个又一个贫困山村变富了、变美了。他们庄严的使命担当,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赞歌。这部书反映的是时代热点、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对精准扶贫的崇高敬意,是在为我们的新时代画像,为精准扶贫的典型立传,更是为奋斗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三大攻坚战”一线的勇士明德。书中有一章专门写习近平同志当年多次到下姜村视察指导的情形。他每一次来,都能为下姜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下姜村的未来描绘蓝图。他帮下姜村建起沼气池,“厕所、猪圈、鸡舍里的脏水都流进了密封的沼气池子里。不但干净了,村里的生态也好了起来”。有了沼气池,村民们再也不用砍树烧柴做饭了,这样一来,很快地,下姜村的森林覆盖率就达到了97%。下姜村有150亩水蜜桃园、500亩黄栀子、220亩葡萄园、60亩草莓园。下姜村原党总支书记杨红马感慨地说:“这些产业能发展起来,倾注了近平书记的心血。”

这部书还是一部增强“四力”的教科书。当前,全国宣传思想战线正在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作者是《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他用这部书很好地诠释了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深刻含义。“脚力”既是立场,也是现场。现场就是基层,到了基层,心里才有群众,才能知道事实的真相。“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长时间下到基层,沉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就会提高判断力、辨别力。“脑力”是思考、是分析。作者对“下姜模式”的形成过程和样板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他并没有武断地判定下姜村的未来之路一定会一帆风顺,而是通过下姜村部分村民表现出的小富即安心态、经济纠纷引发出的人际冲突等,指出了下姜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这是一种警示,更是一种期盼。“笔力”就是文笔的力量。作者能把自己融入作品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用平实凝练的语言理智清晰地娓娓道来。作品真实亲切,引人入胜,又催人思考,能够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用心、用情、用功的书写,不空泛,不虚假,有温度,有力量,所以才能感动人,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